新课标下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02-22 22:19温纯辉
语文天地 2020年22期
关键词:周朴园美学文本

温纯辉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从新课标的视角来看,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情感等方面。高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突出审美能力的训练。

一、审美感悟:在语文美学中感悟美

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小学语文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更重视文本背后的审美感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在高中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实际上是审美能力的差异。要消除学生审美水平的差异,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能力,需要教师从语文文本美学出发,引导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审美感悟。

以曹禺的《雷雨》教学为例,有学生认为,课文节选中的周朴园欺骗鲁侍萍的感情,对待妻子和儿子专制、残酷,就是一个虚伪狡诈、冷酷无情、利益至上的坏人形象;有学生认为,虽然周朴园很坏,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鲁侍萍,也许他当年的抛弃行为也是有苦衷的,并不纯然是个坏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不同解读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的重点。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更好地挖掘出文本之中的语文美学,提升审美感悟能力。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为何一再提及“三十年前”或“三十多年前”,这里到底隐含着什么样的美学感悟?而通过研究老年人情绪信息的加工偏向可以发现,相比青年人,老年人更会对情绪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减少对消极信息的关注,通过关注更多的积极信息来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体验。这样就很容易挖掘出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爱情是美好的审美感悟,进而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不是单薄、扁平的人物形象。

在深刻认识人物后,教师又可以追问,既然是真诚相爱,周朴园为何又抛弃了鲁侍萍?在追问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思维品质也可以得到发展。这种审美感悟,对学习《雷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启示学生,周朴园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日守候、家具保留等行为是否会与那位二十七年前嫁入周公馆的,却在全剧中隐身的有钱人家的大小姐的最后癫狂有关系;繁漪的扭曲和变态的心路过程是否也能说明周朴园身心也受到伤害而走向不正常,甚至是变态之路。经过这样的引导,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并且有效地缩小了全班同学的审美感悟差距。

二、审美体验:在语文内蕴中体验美

审美体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点与难点。从审美体验与语文教学来看,学生审美体验越好,教学效果会越好,反之亦然。语文教师要从文本内蕴入手,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蕴进行体验,笔者采用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是通过逐字逐句的细细品味,品出语言或文本的真情,有自己的实感。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个“堆积”、一个“憔悴”、一个“堪摘”,将词人愁绪、愁情、愁思全都表现出来了。面对美景,无人共赏,愈加勾起词人的寡居之痛和漂泊之苦。此句一出,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形容憔悴、满脸愁容的中年女子,孤坐窗前,呆望着满地黄花,或许此刻浮现在她脑海中的是曾经丈夫为她摘花簪鬓的场景,而当她从自己的遐想中回过神来,这种孤独和无力之感或许就更甚了。方法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来强化学生的语感,并透过语感来强化审美体验。如在诵读时抓住下阕的两个设问和一个感叹,通过有感情地吟诵,品味词人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的无限浓愁,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还可以抓住句首的七个叠词,关注词作入声押韵的特点,从语言的节奏、声调等方面让学生感受词人的哀婉、愁怨和凄苦;同时还可以在诵读中感受文本音韵之美,以及音韵和谐背后的古典文化之美,实现审美体验的目标,也促进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审美追求:在语文张力中发现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依托于审美追求的实现过程,它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息息相关。审美追求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在文本中发现美的过程,是语文文本张力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张力,一方面需要学生在分析、解读文本时发现美学亮点才能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又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审美追求的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亮点。

笔者曾在公开课中听到一位教师对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进行过这样的引导:为了揭示执政当局的谎言,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刘和珍等人被杀的过程的?于是所有学生都去细细揣摩课文第五节的内容。在审美追求的过程中,有学生从刘和珍中枪的细节“从背部入,斜穿心肺”揣摩到,这是一个近距离的刻意射杀。“从背部入”,说明刘和珍在掩护同学撤离时中枪;“斜穿心肺”说明杀人者在受害者跪蹲下仍然开枪,才能有如此的伤口,这是近距离的刻意为之。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句描述,但透过文本细节的张力,足够发现执政当局的残暴冷酷,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局对爱国学生的污蔑。另外,还有学生从张静淑、杨德群等人冒着被射杀也要救人的细节,体会到了生死线上友谊的伟大,感受到了青年爱国学生的人格魅力……这种审美发现的过程,本质上看就是个体对象对文本张力解读、挖掘的美学过程,它实现了学生自我的审美追求。

四、审美创造:在语文启发中创造美

审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审美创造的,也就是说,要在审美过程中将美学追求转化为自我审美创造,从而实现自我对文本的理解与建构。审美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生在教师启发下以创造自我体验、自我追求为中心的美学构建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

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朱自清先生对月光的描写,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来写一段文字描绘月下景致。有学生结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照花林皆似霰”写下了如下文字:“走在夜晚的江南农村,灯光慢慢暗了下去,月光却洒在田野上,四周的景物也格外分明。只有从路旁树间漏下的几缕月光,才会让人感觉到这是月夜下的江南。”这段文字,没有浓墨重彩来突出月色,也没有强调江南,但却能让人感受到江南之美。这是深受课文启发与影响的结果,更是学习内容充分消化下自我审美创造的过程。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美学把握上,更要体现在对文本理解与整体把握下的自我消化过程中。

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充分理解课标的基础上,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审美体验、审美追求、审美创造,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猜你喜欢
周朴园美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盘中的意式美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外婆的美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纯白美学
《雷雨》(节选)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