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英
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强调教育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在现代文阅读中,还是在文言文和诗词学习中,都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建构高效课堂,实现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人文化、创新化,进而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语言的学习与领悟需要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读能激发学生的语文领悟思维,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理解效率。充满感情的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感知文字的力量、理解文章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心灵,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很多言辞优美的散文,字词句形象生动、优美感人、描写惟妙惟肖,学生在朗读中能受到句子的感染,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同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想象联想,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
以耿林莽的《竹叶吹梦》为例:“你常常被一根竹子摇醒,风把梦从竹枝上扫落,似残露一滴。这是竹叶子的梦,还是你的梦呢?露宿街头的打工仔乔迁之,打到了这片竹林。这里没有市声喧嚣,没有子夜车轧破梦的幽深。风与竹叶簌簌的私语,如细雨沙沙,又引来乡悉的回声:竹林滴水,一个小男孩仰起瘦瘦的脸,承受清凉水珠,解渴的一粒。”此段文字很适合朗读,学生多次朗读,深深地感受到段落中的一系列动词的妙处,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竹子的梦与人的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似真似幻、如梦如痴、美妙绝伦的境界。在朗读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走进竹林、走进男孩的内心、走进一片幽静。那种远离世俗的淡然是通过朗读体验到的,那种积极主动的理解是通过朗读提升的,那种自然美丽的感受更是通过朗读收获的。因此,朗读可以帮助高中生在课堂上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有效提问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手段。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针对主要内容设置有效问题,用以激发高中生理解文章的难点、突破重点、把握主旨,进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质高效。教师设置问题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问题不能过于繁杂,力求简明、有针对性,达到环环相扣,步步紧扣重点和难点,尽量用极少的问题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探究,培养善于合作、勇于发现的创新能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效率就一定能提高。
如学习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小说主人公格斯拉的命运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应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研读文章,走近小说主人公、了解主人公的时代背景、分析主人公的生活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①鞋匠格斯拉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死亡的?②“我”与格斯拉见过几次面?鞋匠的手艺如何?③文章题目与主人公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物,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分析主人公格斯拉的可贵品质,在研究人物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语言技巧。因此,教师在援疑提问环环相扣的提问中,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高中文言文篇目较多,文章篇幅较长,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感悟和发现其中的动人之处,还可以通过探索研究的方式深入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高中生勇于探究、敢于实践、认真研究的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如《劝学》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散文,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在教师指引下做出总结。首先,学生熟读课文,根据对课文的自主理解,找出各种论证方法,并尝试总结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特点和具体用法,然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成果,互相补充,从学生的成果中形成最后的结论,并依据这个结论现场指定话题写作,在写作中检验结论。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样的人物、同样的情节、同样的语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发现至关重要,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千方百计引领学生感悟和发现,体会作品的独到之处。
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作者故乡难回的惆怅?只有引导学生走进那个时代,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切身体会一个回家在家又离家的飘泊者,到底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能感受到鲁迅思念家乡的情感是真挚的,然而看到家乡人的变化内心很悲哀,想到未来家乡乃至国家的发展内心又无比忧虑,学生进而产生了极大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感悟能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锻炼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从而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小说、散文能引发学生产生感悟,文言文因其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这一作用。很多历史人物彰显着无穷的人格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篇文言文挖掘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感悟人性之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苏轼一朝登榜少年得意,进入仕途却一贬再贬,面对人生历次不得意时能豁达面对,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智慧之语;人生短暂时光飞逝,晏殊有“人生有限情无限”的通达之语。人性美,美在舍生取义的大爱信念,战国时代荆轲、蔺相如等忠义当先,不顾自身安危,急知己之所急,解国家之危难;汉代苏武秉持使臣之节,被拘禁、被奴役十九年仍不改其志,是为忠心之典范,令人敬仰。人性美,美在逍遥无为的思想高度。一篇《逍遥游》堪称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主张顺应自然,不滞于物,“无为而治”以至“圣人之境”,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思想境界之深,影响之远,至今仍为人感叹。
以上策略只是笔者粗浅的见解,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高效,离不开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时刻关注高中生的语文需求、情感变化、思想波动。语文教师要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创新实践,让思维的火花在高中语文课堂绽放,让创新的种子在高中语文课堂生发,让素养的果实结在高中语文课堂。只要走在探索的路上,我们就能看到曙光和希望。相信未来的高中语文课堂能在高效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践创新中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