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教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换言之,学本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本课堂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唯有如此,他们的素养才能在课堂生根。要想让学本课堂展露它的优势,成为课堂教学的范式,教师就要在课堂渗透三种意识,即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思辨意识。当学生形成这三种意识,并在语文学习中显露出来时,他们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管理、经营自己的课堂。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没能培植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土壤,大多数学生都是等待教师的讲解,等待做好笔记。但这样的状况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对培养学生的素养不利,也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学生慢慢地也就习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他们原有的创造力也慢慢泯灭了,本来有的自主意识也逐渐收敛了。其实,自主意识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可能的展示,也能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自我拓展。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意识,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预习这篇课文,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文本。每个人的预习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将文章看了一遍,将里面的生词写出来了,比如辖制、撮合、讥诮、谗言等。有的找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有的对文章的题目进行了解析,认为这个“套子”会不会有什么象征的意义。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意识。高中语文学习普遍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学生自主地将课文读一遍,大声地读一遍,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可让学生将朗读音频上传到班级群里,等他们养成了习惯,也就不需要督促了。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学生的语文认知一部分来自课本,还有一些来自自己的经历。学生合作的时候可以互通有无,可以让自己对文本有更深的认识。比如有学生将文章分为三大段,并总结出每段的大意。当他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可以看到别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对自己的进行反思。可见,培养自主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将自己内在的能力展示出来。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有大幅提升,但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重视对自己思维能力的培养。最集中地体现是他们没有问题意识,喜欢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喜欢质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意识和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高中学生上课几乎没有举手发言的习惯,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赞许他们,用期待的眼神等待他们,他们就会形成这样的意识。当然,教师问的问题要有层次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的思维主动运作起来。
还以本课为例,教师问这课的作者是谁,在初中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学生能轻松地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学生自然地将作者的两个作品进行了比较。因此,教师追问,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的思维也在深入。学生发现契诃夫的作品旨在揭露沙皇政府对当时的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说契诃夫的小说总是“含泪的笑”。显然地,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也在一步步地拓展着。
除了回答问题,学生还要能提出问题。“学本”课堂体现在“学”上,“学”体现在“问”上。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一方面,他们多数时候问不出什么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完成作业就觉得不错了。其实,问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也是真正进入学习状态的过程。还以这课为例,在读完文章后,教师让学生就中心词“套子”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先想到与“套子”有关的问题。比如文中出现了哪些“套子”;再想到“套子”的内容;再由此想到“套中人”的性格特点。就“套子”的类别,他们先找到显而易见的,比如,外表的套子、职业的套子等。接着他们会问别的同学,还有哪些类别。他们在一起找寻、归纳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学生会问,这些“套子”对一个人而言,哪些是最严重的。在问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靠近文本的内核。
由此可见,培植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能对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相应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有相应的机制,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最后,师生要有互动的环节,在互动中能产生问题,在互动中也能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主观意见,要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换言之,学生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思辨意识。培植思辨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学生要能跳出文本,分辨事物的是与非。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也包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教育。立德树人,对语文学习而言,教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区别对与错,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能敦促自己前行。判断是非的能力、思辨的意识,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还以这课为例,教师问学生一个问题:“别里科夫是不是一个可恶的人,在生活中你会不会做他这样的人。”教师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这样的人物究竟可恶不可恶,学生心中有杆秤,他们以自己的是非来判断,言之有理就行。当然在听了别人的叙述之后,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己成长。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同样需要思辨意识。首先,学生要拿自己的行为,尤其在学习与生活上的行为与别里科夫进行对比,去发现自己与他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自己在某一地方也是套子里的人,进而在日后的生活中去修正自己。
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恶的人。他们搬出来的证据是,他不但套自己,也套别人。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一句,父母与家长管理你们,属不属于套住你们呢。可以看出来,教师在不断地设置情境,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家长、教师扼杀学生的新思想那就是套住他们。教师接着设置情境,如果不许学生打游戏算不算套住他们。这回学生反问,打游戏算新思想吗。可见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引导,需要学生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
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意识,要培养他们这三种“意识”,就要不断地引导他们,不断建构学本课堂。当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教师只是旁观者,不是学习的实施者的时候,这三种“意识”就一定深入了学生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