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滴灌:初中英语课堂关注“问题学生”的人文策略

2020-02-22 19:39朱燕芳
英语教师 2020年24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集体心理

朱燕芳

毋庸讳言,一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甚至是心理问题。虽然成因各异,但对他们学习和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非常大,有些甚至已经超出教师所能处理的范围。如果处置不当或不及时,少数学生甚至会逐渐发展成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面对他们,除了学校德育课和心理咨询室一般性的辅导外,还需要学科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结合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英语学科因其生动性、开放性,能够较好地被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为他们打开心结创造更多的机会。

当然,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干预不同于课堂之外,是在不影响整体课堂学习氛围和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教学行为,而不是专业性的心理干预行为。即把心理干预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与学渗透心理干预。对象清晰,过程却模糊,类似于农业灌溉上的滴灌,于无声处直达心田。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又有利于打造和谐课堂,调动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坚持优先原则,润物无声地关注“问题学生”

有心理困惑或问题的学生,存在感往往极强,很怕被人忽视,同时,内心又很脆弱,很怕被别人发现缺点,也怕被别人戳中痛处,所以往往有交往障碍,时常感觉到自己被孤立,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进而产生一系列抵触情绪,形成喜欢用多疑的眼光审视周围环境的不良心理。相应地,他们一般比较孤独,朋友圈子极小,被班级里不少同学都有意无意地疏远。因此,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考虑到他们的特殊状况,要坚持“问题学生”优先的原则,如课堂提问优先、合作反馈优先、黑板或讲台展示优先等,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时刻关注着他们,他们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是,这种优先原则要运用合理。不要刻意关注,而是要随手拈来,润物无声。即创造更多机会,并在机会分配中适当向他们倾斜,引导他们融入集体学习的氛围,让他们在多次参与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同学的关注、信任,并通过不断展示提高自己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孩子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苏霍姆林斯基、朱永新2016)否则,这些心理敏感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成了老师和同学的保护甚至治疗对象,从而伤害他们的自尊,导致事态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上英语练习评讲课之前,教师仔细分析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的试卷,把他们错的题目一一记录下来。上课时,很自然地说:“老师注意了这个题目,有几位学生做错了,哪位做错的学生愿意主动站起来讲解你的思路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然后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们,他们自然就主动站起来回答了。以至于后来,一说哪位学生做错了,他们都抢着要回答。这样,由被动回答问题自然转化为主动回答,既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使关爱见于无声。

二、发掘学科素材,顺其自然地实施心理滴灌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所选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国内外社会现实,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的特点。有不少知识可以作为心理渗透的切入点。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阵地。利用好课堂英语学习时间,既能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渗透素材,又能调动学生学好英语的兴趣,一举两得。

当然,这种心理渗透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因为这不是说教,也不是借题发挥,而是充分提取教材知识本有的心理教育元素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因为教材知识点的选择一般会充分考虑到应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高雅的志趣及合作共赢的处世原则。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稍加发挥,略作引导,就能顺其自然地充分利用现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不管是积极心态的培育还是乐观情绪的养成,抑或是同伴之间的相处,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对应的教学内容。

例如,牛津版初中《英语》9A Unit 1 Know Yourself 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教师鼓励每位学生都进行自我剖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有哪些性格特征?我的性格特征中有哪些给我的人际交往带来不便?如何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学生开始谈论交流,由一开始的热闹到小声交流,再到最后的沉默,他们经历了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由自我为中心过渡到顾及他人感受,心灵得到洗涤。

再如,牛津版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 —What Should I do?介绍了两封信,信的内容是两个孩子各自的成长烦恼。这个单元设置得非常好,可以教会学生应对困惑。但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说教一番,学生在以后面对困难时依然会无所适从。于是,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个信封,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烦恼,然后寄给老师。在此之前,教师承诺会认真阅读来信,并回信。学生对于回信十分期待,因此在写信时也格外认真。教师认真阅读来信,尤其是平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来信,并在信的结尾鼓励他们继续给老师写信。

三、鼓励参与活动,心情愉悦地融入集体生活

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往往对学习集体存在矛盾的心理——既想成为其中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又怕在集体中受排挤、被打击。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他们往往会表现得特立独行,有喜欢哗众取宠的,有经常沉默不言的,也有总喜欢摆着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姿态的。其实,这些都是缺少社会交往技能的表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朱永新2014)“问题学生”只有真正融入学习集体中,敞开心扉,自由交往,才有利于走出心理阴霾,以健康、快乐、轻松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因为在集体,他们能学会与人交换思想、团结协作、共同提高,他们会被积极向上的情绪所感染,被共同追求的目标所激励,被一起承担的成功或失败所打动。在集体活动中,他们更容易走出个人的心理窠臼。

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有心组织,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而对于特殊的学生个体,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布置任务的形式把他们拉入活动队伍。有了活动任务,他们的参与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投入很多精力,关注学习内容,关心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成为活动的一员抑或主体,学生便更期待活动的成功,更能全身心投入,在活动中体会交往的乐趣、伙伴的信任及团队力量的伟大。而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走出自我束缚,以更健康的心理对待身边的人,看待周围的世界。

例如,牛津版初中《英语》9A Unit 7 Reading 部分的Kitty’s favorite film star 介绍了著名演员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学生十分感兴趣,津津乐道地谈论自己喜欢的明星。教师设置任务,让每个小组编排一个舞台剧,可以是话剧、音乐剧、舞蹈剧或小品等。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要参与,先写剧本,然后准备服装、道具,再进行排练。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不断磨合,最终的课堂展示效果出人意料,那些平时看来比较孤僻、不善言谈的学生也都能在剧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的任务设置真正地把学生融入团队,每个人都是团队中重要的一员。

在利用英语课堂渗透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第一,要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主阵地。一些有心理困惑的“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偶尔会有过激的言行,影响整体学习氛围和师生的学习情绪,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把他们抛给心理咨询教师。毕竟,一些现象的诱导因素是与学习或者在校人际交往有关的。而且,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能够接触的主要信息资源是教科书,交往的主体也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即使偶尔有不愉快,也不能让它演化成长久的不快乐。学科教学资源中存在很多有利于心理疏导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教学这个主阵地,把这些学生置于所有教师的关爱下,使他们走出心理阴霾。

第二,心理干预的渗透要讲究策略。心理干预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滴灌过程。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既不可能通过一两次交流就解决问题,又不可能通过几次课堂学习就彻底帮助他们打开心结。所以,课堂学习中心理干预要讲究策略,不能急于求成,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润物无痕;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带有普遍的教育意义。贵在要有意主动渗透,在不经意间露出干预痕迹,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开展好“问题学生”的疏导工作。

第三,要发挥团队在心理干预中的作用。存在心理困惑或问题的学生内心比较孤独,他们渴望别人的关注和集体的温暖。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读懂他们的内在需求。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集体、学习小组等不同形式团队的作用,因为一个集体内部,同学之间不仅有学习上的竞争关系,还有相互关心和交心、彼此激励和帮扶、共同进步和成长等和谐、温馨的画面存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形式、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加入团队活动,用集体的温暖融化冰封的心灵。

总之,利用英语课堂学习时间进行心理干预是可行而有效的。只要教师把握好尺度,并保持必要的耐心,就一定能帮助学生逐步解开心结,走好青春时代的每一步。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集体心理
我为集体献一计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警犬集体过生日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