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性视域下高校“全员协同思政”的路径
——以山西省新建地方高校为例

2020-02-22 17:43侯平安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全员后勤育人

侯 磊,侯平安

(1.运城学院 音乐系;2.运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山西 运城0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引下,我国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掀起“三全育人”高潮。

一、高校“全员协同思政”在“三全育人”中举足轻重

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但独立生活技能和正误辨别能力有些欠缺。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大学生的社交、娱乐、生活逐渐跨越校园走向社会,他们在“思政”课堂上所接受的正能量与社会上的负面现实发生激烈碰撞时,往往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三全育人”不失为与时俱进的正确选择。在“三全育人”中,关键是“全员协同”。之所以凸出“全员协同”是因为“学生是有思维有感情且活动范围较广的人,在现实社会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上不同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人进行交往和交流,而不同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人自觉不自觉地也会向学生灌输不同的思想观念。因此,就必须要求所有人都担当起‘思政’教育者的职责,尽最大可能地向学生灌输具有正能量的信息”。[2]共同围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紧密配合、相互合作、相互救过补阙,使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空档和死角。

然而,在我国目前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的现实状况下,构建广义上的“全员协同思政”格局尚需时日,此时就应着力夯实狭义上的“全员协同思政”。因为高校是育人的主战场,“就高校而言,不同学科的授课教师、从事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是否置身于‘育人’之事外?无疑,这是需要特别予以防止的。而防止的最好办法就是形成育人工作之协同,让大家都为育人工作尽一份责任。”[2]首先“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3],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教学之中;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政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使这里的工作人员人人尽职尽责,以品质熏陶、习惯带动、意志感染等方式,在润物无声中形成思政氛围;再次,要注重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相互救过补阙、拾遗补漏,在显性和隐性中彰显群策群力之功效。也就是说,在高校内实现“知识传授、管理引领、服务激励相结合”模式,在强化显性思政的同时,细化隐性思政,真正形成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思政格局,方能保证受教育者时时处处身心受到熏陶,经得起社会洗礼。

二、新建地方高校“全员协同思政”的路径

结合新建地方高校的现实,通过“一线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共同发力,以“课程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三翼同轴的育人路径,实现“全员协同思政”大格局。

(一)发挥一线教师的思政因素,实现“课程思政”以理服人

“课程思政”的实现平台是“课程”,离开课程就谈不上“课程思政”。

1.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形成思政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课堂教学”这一育人环节,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专业课“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不仅要保证每次课堂教学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价值性、时代性、时效性、针对性,起到“播种信念、夯实信仰、提振心灵、建构人格、培根铸魂”作用,还要能为其他课程思政起到核心定位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其他各门课并不是说每节课都必须加讲一段思政内容,而是强调在课程讲授中要具有一定的思政元素。例如讲授专业课时,要旗帜鲜明地讲清楚“为谁而学、为谁而用”,或适时引用一些在本专业领域学有所成的典范人物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事迹,以此激励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使课程讲授起到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

2、“课程思政”的关键是一线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高校立德树人工程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事,更是所有教师的事,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发挥专业课教师优势,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5]教师只要能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必能将课程思政教育实效落到实处。正像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课程思政”要靠教师去落实,考量的是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习总书记曾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

作为新建地方高校一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思政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他各门课教师“要主动强化角色意识,在教学中乐于学习、善于创造,以乐于交流合作的态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沟通和学习,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精髓以及价值诉求,在教学中润“思政”而细无声。”[7]要能够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特色的思想政治内涵,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理解当代大学生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要具有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目的和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时刻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才成长的辩证关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树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夯实高尚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坚定牢不可摧的政治信仰。再次要主动深入发掘所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客观上无论是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社会科学类课程,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8]切实发挥出自己所任课程“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功能。只要任课教师思想上重视、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教育理念,激发“课程思政”积极性、能动性,驾驭“课程”这一载体,就能有机贯通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灵魂于一体,实现课程育人之目的。

(二)施展各层别管理人员思政能力,实现“管理思政”表率引领

首先,新生入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开端,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使新生具备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以及生活基本素质的前期准备性教育。入学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新生对未来生活及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它直接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及行为的养成。故而,党政管理人员(尤其是校、系党政一把手)要转变传统的“运筹帷幄”的官本位作风,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不摆架子、不搞“打雷不下雨”的唯形式,不作“下车伊始”,下大功夫在学生中以威信取代威严。在新生入学(进系)教育上,不仅勇于亮明自己的身份、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场所,让学生认识自己;还要勇于向学生承诺尽可能具体的“诚信”举措,在消除新生的陌生感的同时,使学生由衷感到管理者既是领导者又是亲人。使学生愿意、乐意接近自己,在交流中“亲其师而信其道”。平时要注重加强学生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积极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多渠道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保持敏锐的政治眼光同时思想开放、胆大而又缜密地为学生社团活动鸣锣开道。学生社团在学生看来是自己喜欢的“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以学生社团为平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其次,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课下,这就为日常思想和行为管理人员(辅导员为主体)带来了“用武之地”。日常思想和行为管理人员在珍惜“这一缘分”的同时,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念、内容、途径等方面全方位创新。注意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生活,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切身利益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既要加强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内在联系,也要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平时多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关注热点,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主动联系党团学生干部,组织各项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以技能表演周、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体育、学术、科技等活动,以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端正学生的生活兴趣,为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供第二课堂。发掘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天赋,培养他们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灵魂深处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思维新观念。

再次,学生从进校始就接受后勤人员方方面面的服务,优质的后勤服务是在良好的管理中进行的。校园、教室、宿舍、餐厅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学生对后勤人员的印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事实上,环境优美、寝食无忧,学生方能心情愉悦地安心学习,而所有这些都是在后勤管理中得以实现的。由此可以说,学校后勤管理与党政管理、学生日常思想和行为管理同等重要。后勤工作头绪多而庞杂,这就要求后勤管理人员(特别是后勤党政一把手)必须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思想,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后勤管理本职工作中不可分割一部分,不断地提高“管理、服务、育人”意识和后勤思政艺术。后勤服务是通过后勤管理得以实现的,这就要求后勤管理者在选人、用人、管人上多下功夫,以优良的管理带来优质的服务、以优质的服务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提升后勤服务人员思政潜力,实现“服务思政”以情感人

“服务思政”在此特对后勤一线职工而言。后勤一线职工以优质的服务、言语熏陶、身行感染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结合高校特点,以校园、教室、宿舍、餐厅等方面的优雅环境和服务质量来赢得学生的信任中培养大学生的亲和力和道德情感。

1.转换观念,提升育人自觉和素质。后勤职工往往认为自己文化知识偏低,工作地位低下,没资格教育别人,更不清楚自己在学校中的育人角色。为此,后勤管理者要切实建设一支具有“求实、奉献、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勤职工队伍,使后勤一线职工不仅具有高超的专业服务技能和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明确自己的育人职责。天天与学生打交道过程中,在满足学生衣食住行的基础上,以文明的语言和优美的举止感染学生,真正做到示范育人。

2.以优雅环境和诚信服务,实现育人功能。环境能以最直接、最完整的感觉和知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自觉,后勤服务人员以辛勤劳动换来“花海林荫”的校园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在充满艺术气息和人为精神的校园环境中,有助于学生调节生活情绪,进而陶冶学生情操,能使学生产生“爱劳动、懂生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与环境共存亡”的思想意识。给学生提供优雅的室内外学习环境中,易使学生心情愉悦、安心学习,使学生产生“赢得时间就是成功”的哲理。以不辞劳苦给学生提供干净美丽的餐厅环境中,影响学生自觉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念。

总之,“课程思政”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在分析主客观世界,着重解决学生的理论认知问题;“管理思政”则侧重行为引导、能力提升,重在改变主客观世界,着重解决学生的价值思维;“服务思政”侧重于环境氛围感染、习惯养成,重在培养伦理亲情,着重解决学生的行为习惯。“课程思政”、“管理思政”与“服务思政”桴鼓相应,一方面可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自觉将所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知行合一中建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构建“全员协同思政”实效性机制

(一)构建“全员协同思政”实效性机制的必要性

“全员协同思政”实效性机制是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现实需要。“育人”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包含了思想品德的养成,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 IQ、EQ、MQ、WQ、HQ 几方面都要有所提高。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是“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国家的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必须牢牢把握各个育人环节,以机制为抓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校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包括入学教育、军训、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考试、实习(实践)、求职(考研)等环节,涉及到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诸多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已由传统的教书育人拓展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身心等各个方面。面对学生人数多、个体存在差异的现实,高校若没有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机制,就没办法保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采取灵活多样的育人方式,以加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建地方高校应结合具体情况,构建“全员协同思政”实效性机制

全员协同思政的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面广、内容多。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灵活多样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地(校)适宜地构建具有层次性的保障机制,促使高校全员协同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完整性。

1.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做好高校“全员协同思政”的思想保障机制

实现高校全员协同思政,思想保障是前提。不管是教师、管理干部、还是后勤职员,都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将高等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和使命感,以及人培养的重要作用贯穿到自己具体工作的点滴始末中来,用自己的思政能力、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立德树人”理念不会随着工作岗位的确定就自然而然产生。同样道理,“协同思政”也不会随着几次会议就顺利实现。它需要多次培训和督促(行政督促、制度督促、经济督促等)方能成行。为此,学校就要确定专门负责培训、督促的机构和人员,针对“课程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的平台差异,分类分层次地制定详尽并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并灵活多样、随时以督促制度为戒尺,衡量、评价“课程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的实效,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晋职、提干、资金奖惩等),使所有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育人工作,以此保证“课程、管理、服务”三翼共同围绕“思政”轴心的育人路径顺达畅通。

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完善高校“全员协同思政”的组织保障

首先,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校长、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党总支书记为成员的“一级管理思政”班子。其次,成立以各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总支部副书记为副组长,各支部书记为成员的“二级管理思政”班子。再次,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支部宣传委员为副组长,支部委员为成员的(三级管理思政)班子。各层级“管理思政”从组长到成员要权责分明,并建立权责分明的奖惩制度。多层级的班子之间要形成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上下指导与左右协调的机制。由于“管理思政”直接面对学生的同时,还直接指导着行政人员、教师和服务人员的具体工作,搞好“管理思政”建设,构建上下、左右贯通的“网状”组织保障,就可避免出现“管理思政”、“课程思政”、“服务思政”之间“各自为政甚或壁垒”现象,保障“全员协同思政”良性运行。

3.以提高实效为根本,夯实高校人员的“思政能力”建设

(1)强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由教师培训中心和教务处共同负责,利用新教师上岗培训、督导组听课评价、教学基本功评比等环节强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教师们养成在完成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主动研究、挖掘并凸显思政教育的价值功能。学校要为任课教师制定一定的符合本校实际、符合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规律的教学激励计划和运行机制、考评机制;对专业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开展绩效评价,并据此作为职称评审和资金支持的依据。

(2)强化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各岗位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系统、能力结构,在工作定位、方法、技巧等方面不断地学习、调整。而作为各层级“管理思政”的正副组长,时刻要思考怎样科学的设计选聘、培训、管理、激励等各项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整个管理队伍的建设。在行政设岗聘任和岗位考核工作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选拔人员时要将思政观念和能力作为首要条件。注重组织行政人员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开展思政课题研究,将行政人员思政绩效考核作为评模、晋级、考研的一项硬性指标。

(3)下功夫提升后勤服务人员“服务思政”的观念和水平。高校后勤社会化之后,后勤服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以及遵纪守法自觉性等参差不齐。后勤服务人员与学生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对学生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现实,学校一级“管理思政”正副组长要经常深入后勤进行调研,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从事后勤工作的二、三级“管理思政”人员要积极主动组织、调动所有思政资源,强化后勤服务人员“服务思政”的积极性,经常性地整理多渠道反馈的“服务思政”典型事例,作为奖优罚劣依据,进而保障“服务思政”径情直行。

四、结束语

新建地方高校党委要把“全员协同思政”体制机制建设作为“转型提质”的重要环节,“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工作要求内化到高校办学治校的管理运行系统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合作交流、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使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能力”[9],指导行政部门构建由“教育质量监控处”具体负责,组织有退休教师、学生党员以及其他先进分子参与的、常态化的反馈机制,并以此为据做出纵向、横向的相互评价、激励机制。高校所有工作人员,本着“为国育人、人人有责”的心态,借“体制机制”构建、激励机制落实为契机,在“课程思政”以理服人、“管理思政”表率引领、“服务思政”以情感人的基础上,齐心协力,相辅相成,使“全员协同思政”在实践中掷地有声。

猜你喜欢
全员后勤育人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员核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后勤服务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强力后勤”入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