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自力 胡海林 陈细兵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在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当追溯始迁祖张谷英公的来历时,张门后裔会眉飞色舞地讲起六百年前的一段传说。明代以前,幕阜山余脉的渭洞尚未开发,荒草萋萋,古木森森。洪武年间,从江西过来三个人,一个是张谷英,另两个是他的好友刘万辅和李千金。三人结伴西行至此,见层山环绕,风景秀丽,是个宜人耕读的处所,便决定于斯择地定居。谷英公很懂风水,自然承担勘察宅基的任务。
他踏访了多个山丘、山坳,最后选定了以“禄位高升”“四季发财”“人丁兴旺”发展趋势的三块宅基地。谷英公风格很高,他先要朋友挑选。结果,刘万辅选择了“四季发财”,后世子孙当真发了大财;李千金挑了“禄位高升”,其后代果真做了大官。最后,留给谷英公的是“人丁兴旺”那块地。张家一门600 多年来,虽无名卿显宦、巨贾首富,但也确实人丁兴旺发达,家族长盛不衰。现张氏后裔已历经27 世,繁衍达万人,而聚族同居张谷英大屋的有2600 多人。不过,对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存在质疑。笔者曾经考据,张谷英原名张釭,为官宦出身,谱载“明指挥使”,元末明初为保留张氏一族血脉,躲避明朝严刑滥杀的“恐怖政治”而隐居渭洞,改名张谷英。但这个传说,至少揭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张谷英一门及其周边村民认为,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谷英古建筑群的选址,是一块“人丁兴旺”的风水宝地。
“风水是我们国家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自然科学、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美学伦理观念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不排除传承过程中夹杂了一些封建迷信内容。对风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好的风水,应该就是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好环境。
究竟张谷英古村落的选址是何等吉地?环境好在哪里?村落选址与“人丁兴旺”有何联系?从张谷英古建筑的选址和规划布局中后人可得到什么启示?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对这些奥秘作一初浅探析,以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论证。
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被称为“宅”,它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黄帝宅经》)。《周易·系辞上》说:吉,无不利。梳理文献记载:“吉”字有“福”“善”“顺”等寓意。“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犹西施之洁不可为,而西施之服可为也”(《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具有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性质的风水形势”“具有严密精审的科学性和表述精炼、富于辩证观的特质”[2]14。根据中国古代风水学形势说,结合理气法分析,吉地必须符合龙要真、砂要秀、水要抱、穴要的、向要吉五大要素[3]。
第一,龙真。因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故中国风水将山脉比喻为龙。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择地觅龙必须选择来龙深运、奔腾远赴、迎风生气的山脉,即真龙。按照风水之说,张谷英大屋的选址是觅到了真龙。
龙脉起源于西北昆仑山的幕阜山,“周围五百里”,越平江,插巴陵,逶迤延伸到渭洞。一脉向东发展,形成旭峰尖、小水尖;一脉向西发展,突兀成笔架尖、大峰尖。两条山脉合抄之中成一长川盆地,其面积约六十平方公里。盆地中央有一座东南朝向的小山,形状蜿蜓像龙,称为龙形山。龙形山昂首向东,逶迤向西北甩尾。张谷英古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部分组成。龙形山的两边各有一条小溪,在龙头前的大屋(主屋“当大门”)前方汇合。龙的正前方百多米有一直径三米的天然巨石裸露田间,称为“龙珠”。张谷英大屋背依龙身,自龙头处造屋,顺龙形山走势铺陈扩建,正门“当大门”处在龙头前面,称为“龙口”,“王家塅”在龙腰,“上新屋”在龙尾,三大主体建筑群组合成半月形平面,三面包绕龙形山,长约近千米,屋瓦相连,房墙相接达五万平方米之广,伴随巨龙飞舞。尤其是正门当大门的“龙口”,正对“龙珠”,构成了“巨龙戏珠”的山形地貌格局。
第二,砂秀。砂者,泛指穴之环卫诸山。具体到村落选址的风水格局中,砂统指前后左右环抱村落的群山。砂秀是指这些环抱的群山,秀丽有情,与村落后倚的龙形山呈现出尊卑的隶从关系。吉处贵地最典型的说法是“四神砂”,俗称“四灵地”。张谷英大屋属于砂秀中典型的“四灵地”。
站在张谷英村口,极目四望,便觉得这“四灵地”妙趣横生。大宅左边之山即青龙蜿蜒盘旋,时而视线为山丘所阻,时而隐约一鳞半爪,于树林掩映之中,“神龙”不见首尾;右边之山即白虎,有一股雄性的力量之美,高大壮阔,线条圆浑简炼,若以象形观之,确有猛虎伏金牛下海之相;大宅后山即玄武,来脉远接“盘亘湘、鄂、赣”的幕阜山脉,雄阔壮美,气韵悠远;前山即朱雀,当文昌笔架,挺拔俏丽,满山翠绿,晨光夕照之中,宛若孔雀开屏,并且前面山脚有一条笔直的“滑树槽”直达峰间,酷似一支如椽巨笔,直搁笔架山上[4]。
“府东百五十里又有渭洞(渭洞为张谷英镇原名),广袤百里,周围如城”(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张谷英大屋除“四灵地”外,还有环护的“罗城”之说,指前朝后托之山统被周围之远山盘绕,状若城墙之垛,恰如“拱役环抱无空缺,宛然造就一乾坤”,不使生旺之气外泄。
第三,水抱。古代风水认为最典型的吉地是水抱处的选址,河曲以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为吉,谓之“金城环抱”。
张谷英古村之水,发源于后山独石尖,顺龙形山两侧而下,在龙形山前汇合后,再呈月牙形绕向渭洞盆地中央。整个古建筑群地势北高而南低,它的东南西三面,均被渭溪河包绕着,形成了“金城环抱”(又称“金带环抱”)的风水格局。所谓“金城环抱”水的形势,即选址在河流弯曲或“弓”形的内侧位置,水流三面环绕。按照阴阳五行理论,“金生水”,环抱之水故称“金城”。这种水形又称为“玉带水”“冠带水”或“眠弓水”。“山管人丁水管财”。凡水来处谓之天门,如水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水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用之不尽。张谷英村水来之处有两山高耸,显示贵地。水去之处原建有宝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并有“狮象把门”等造型地貌,寓意天门开、财源滚滚,地户收、财气不散。
第四,穴的。古代风水认为,地理脉络与人体脉络具有相同的规律,“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穴要的”,就是要选中建筑基址的最佳位置,构成良好生态和景观的最佳风水格局。宅舍以中堂为正穴,营建中以南向为正,居中为尊,后接来龙,前面案山、朝山,左右山水环抱有情,规划纵横轴线,城廓自成。
张谷英群体建筑中“堂屋”为建筑主体,最后一进堂屋为“上堂”,在此设“神龛”,供奉祖先牌位。因此,被族人认为是建筑的显要组成部分,是大屋的正穴。在大屋的正穴中,又以位于龙形山龙头部位的当大门主堂屋的“上堂”为正穴之首,是龙形山处聚结的“龙穴”,被谓之千里来龙的止息之所,是龙脉勃勃生气的凝聚之地。
第五,向吉。向即方向、朝向。一般指与建筑基址垂直相对的方向。根据中国风水之说,阳宅必须有生气,除了吸收地下生气外,还要从宅门召气。按照五行观点,气有生克,方向也有生克,只有避免克方,阳宅才可得到吉祥。因此,必须选好地址和房门向。一般认为,阳宅坐北向南偏东、坐北向南偏西是最佳朝向。张谷英大屋各组群的朝向,以坐北朝南和偏西为主。主体建筑当大门,坐北朝南偏东23°,王家塅和上新屋座北朝南偏西25°,当大门的大门是古建筑群的总入口处,因此特别强调面向位置。如大门朝向上不许正对前面的山峰,所以特意将大门转一角度,以使大门朝向山口桐本坳,认为这样顺之山水之情则人财两旺。
综上所述,张谷英大屋村落选址构成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即基址后有龙形山作倚托,村中有渭溪水流绕,前面有较小的山作为屏障,四周形成“罗城”。正如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曾任《现代建筑》副主编王绍周教授所说的:张谷英村“房屋选址四面环山,地势北高而南低,有渭溪河水横贯全村,俗称‘金带环抱’,这乃是按风水之说的最佳选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5]此外,所谓龙、穴、砂、水等术语,实际上都是引类譬如,赋形以象,寓象以情,原其本始,洞其化分,巧其配合,致用于千态万状的山川自然环境及景观构成的实用分析方法,表现出张氏先人在大屋的选址规划中,极其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达到和谐有机统一。[2]9-10
古人云:“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道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释名》)”那么,居安与家昌、“风水宝地”与“人丁兴旺”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中国风水的灵魂是有关“气”的理论。气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认识气,便懂得了风水中的全部。中国风水学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认为蕴藏气的地方是最理想的。当然,这个“气”是指生气。《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生气之地应该是,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本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呢?
古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如《庄子·外物篇》:“气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充盈天地。”“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气”又视为万物之源,即“元气”。《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阴阳二气冲荡而化合成万物。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气”还应包含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即空气,如水气、云气、气味等。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气,云气也;云,山川气也。”郑玄注《礼记·祭义》:“气,谓嘘吸出入者也”。《大戴礼·四代》:“食为味,味为气也。”“山水者,阴阳之气也”。(《青囊海角经》)
按照现代物理科学解释,中国古代风水所论述的“气”,就目前科学归纳似乎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空气。二是微波、辐射。“气”是宇宙创造时宇宙背景微波、辐射,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包括光。气的本质是超微粒子,是场、是波。气“聚则成形”“散则化气”,有形必有气。现代“微轻粒子场”理论揭示:一切物质的周围都有看不见的雾状场,而且物质之间、人与物质之间的这种微粒子场,还会相互作用。[6]256
中国古代风水的龙、砂、穴法,对人居环境“生气、纳气、聚气”的要求,集中表现为要寻觅到一个“山环水抱”的环境,认为这是人类选择阳宅的最好气场。风水学认为,“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根据长期对山及水的观察、分析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概括性结论。由此对山及水的特性形成了大量的具体论述。
2.2.1 “山环”是蓄气场、储能器
“现代科学证实,地球表面具有对宇宙射线、波、光等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的物理特征。那么地球表面的凹凸状态,决定了反射与吸收的比例。山环的状态决定这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在夜晚抬头望十五的月亮,月亮如同一个巨大的反射和吸收宇宙射线及光线的镜子。月亮的亮处是反射强的凸处,月亮的暗处是吸收强的凹处,人类登月后发现是‘环形山’。‘山环’恰似现代物理学中应用的抛物面聚焦天线,山环之处必水草动植物丰茂,‘聚气’是不言而喻了。中国风水早于现代科学,在实践中得出了这种抛物状的地球表面‘山环’与宇宙天地之间相对的聚气养生特性。山环就是蓄气场、储能器,山里‘冬暖夏凉’。‘山环’是接受宇宙之气——微波的介质天线。”[6]253-257
张谷英大屋处于四面环山的盆地之中,负阴抱阳,并有“罗城”护卫,“聚之有气,藏之有能”,余气不外泄,恰似蓄气场、储能器。同时周边大山之间,有四个坳口,起到了吸气、聚气、疏通气的作用,从而形成了阳宅的最佳气场。
2.2.2 水具有“聚气性”,曲水气聚
水最容易吸收微波,能吸气聚气,气遇水则界,这是水收拢了宇宙之气的缘故。现代科学已证实水是吸收各种波动能的极性分子。曲水气聚,“金城环抱”之水更能吸气聚气。中国风水认为:“气为水之母,水为气之子,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蓄”。《水龙经·论形局》中说:“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所以,凡是抱水的宅址总是生机勃勃,因气聚之使然。“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为农业命脉,人离不开水,喻水为血脉财气。水最精华的部分凝聚起来就形成了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甚至人的体质、容貌、性情和道德品质也与水质不同有关。张谷英大屋选址“金带环抱”,处于水的曲处,是藏风聚气之所。“聚处民多稠,水曲财禄旺”是风水中的大吉形势。
关于“气”的功能和形态,古人有许多论述。如《相宅经篡》云:“凡地气,从下荫人,力源而缓;天气煦育人身,力浮而速。故阳宅下承地之吉气,尤欲上乘天之旺气也。”但这些论述,总的来说都很抽象,实际上“气”是古人将自然界对人体及其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通过人体感觉器官又无法搞清楚的自然因素综合抽象体。中国风水虽然千百年来的经验及实践积累,在定性上悟出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感应关系,但其奥秘特别是其核心“气”的真实面目尚未全部揭开,还有待科学的最后考证和定论。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张谷英大屋“人丁兴旺”的关键是先祖们勤劳、智慧和家族的凝聚力,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外部环境。抛开风水之说中故弄玄虚的唯心部分,仔细分析张谷英古村的风水和上下六百年的人与自然交互感应的许多事象,可以说明藏风聚气的风水环境是该村人丁兴旺的物质基础和外部原因。
第一,地处幕阜山偏远地带,四面环山,犹如天然屏障,宛若世外桃源,阻止了外界的侵扰,使得大屋人在乱世中相对平安吉祥、安居乐业。张谷英(张釭)出生地岳阳县麻塘大坳张邦远村,也是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其始迁祖张孝忠之继兄张孝祥是南宋状元、封疆大吏、著名爱国词人,张孝忠本人是佩带紫金鱼袋的朝廷官员。迁徙定居、安葬的大坳村也是山环水抱,但缺“罗城”护卫。这里是岳阳至长沙的交通要道,几百年来战火不断,许多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家族由盛转衰。而张釭改名张谷英后隐居的渭洞,四面层峦叠嶂,交通不便,地势易守难攻。这样的地形地势充盈着安祥之气,满足了人们心理上对安全的需求,使得大屋人在长达六百年的历史中,都未曾遭到外界侵扰。抗日战争时期,岳阳沦陷,日本侵略者数次经渭洞过平江清剿,烧杀掳抢,无恶不作,但张谷英大屋由于在山根隐蔽,得以逃过劫难。在乱世多于盛年的年代里,这里确实是难得的休养生息的人间天堂。
第二,大屋座落于渭洞盆地之中、龙形山下、渭溪河畔,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气候宜人,柴方水便,使得人口日盛、财富日增。古代风水大师缪希雍在《葬经翼》中指出,应当通过山川草木辨别生气:“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未休。”渭洞就是这样一个万物呈现勃勃生机的地方。盆地内丘陵起伏,旷野如畴,水田、旱地齐备,加之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400mm 左右,雨热同期,因而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里草木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非常适合水稻等亚热带作物生长。渭溪河穿村而过,为村民提供了排渍、灌溉和洗涤、饮水之便,保证了大屋人生产上的自给自足和生活上的自得其乐。沿渭溪河畔打出的长寿井、龙涎井等饮水,为深循环构造裂隙水,经湖南省地质矿产、卫生等部门严格检验,水质清澈,口感纯正,符合矿泉水国家标准,属优质天然矿泉水,内含人类需要的微量元素40 多种,长期饮用对心脏病、高血压、肠胃病有明显疗效。从渭溪河流出的山间泉水,夏季清凉吸热,冬季散发蒙蒙热雾。溪水潺潺,流连忘返,形同太平盛世人们的“慢生活”。风水上称,如“玉带水”流速与大宅人的血管流速相近,则有利人的健康长寿。大屋北高南低的地势,挡住了冬季南下的北风,同时由于坡地与盆地对太阳辐射吸收不一致,形成温差而产生的“昼夜山谷风”,又有效地调节了盆地小气候,使得空气更加清新宜人。这里长寿老人很多,人口繁衍很快。据《张氏族谱》记载,清乾隆三年(1768)一修入谱人口1750 人,民国21 年(1932)五修入谱3100 人,1990 年六修入谱人口7023 人,加上外迁未入谱人口共达万人。随着人口日盛,财富也日益增多。清朝中后期大屋大兴土木,古建筑群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仅十六代孙张云浦,就亲自主持新建王家塅、下新屋和潘家冲几处古屋建筑。建潘家冲大屋时,他已七十多岁,仍躬亲总理,历三载而成。
第三,在建筑布局、功能分区、方位调整等方面,“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古代农业文明社会的大屋人提供了宜居宜耕的绝好场所。大屋的整体规划是围绕龙形山和渭溪河展开的,建筑群位于龙形山脚,这样既可以背阴向阳,充分利用坡度争取日照,又可以利用自然坡度解决排水问题。这些地带由于坡度较大,不便于耕种,用于住宅用地也较好地处理了安居与农耕用地的矛盾。大屋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顺应地势形成了一个坡度较缓的布局,顺应这个地势自然形成的渭溪河,是大屋整体规划的次中心。它不仅给人们创造了“山河一刚一柔、一峙一流”的优美环境景观,使人心旷神怡,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前后落差足够高的排水、防洪系统和洗涤、灌溉、饮用等便利。大屋顺势加固河岸、疏通河道、修筑石桥,并与建筑群整个排水系统、烟火塘等消防系统相接,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大屋靠南一侧另有大片适合耕种的土地用作稻田、菜地等,而四周陡峭的山坡上,则栽种果树等经济作物,这样的功能区分保证了其基本的经济能力。建筑群的朝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但主体建筑均以坐北朝南为主,这样便于采光取暖,有利于人体健康,同时也避免了冬天寒风侵袭,有利于接纳夏天南来的习习凉风。
第四,“龙形山”的象征环境和“好气场要以德求之”的理念,激发出张氏族人的勃勃生机,营造了大屋“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所谓“风水”好否,实际上就是给予人和经济影响的地理环境的好否。地理环境给人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同寻常的影响。在张氏族人心中,龙形山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他们的靠山和力量源泉。而龙善于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潜能腾。这个象征环境暗示着族人学龙的精神,做龙的传人。张氏家族认为,以富贵利达为其心,不孝和不勤不廉的行为将破坏和谐的基础,这样的人即使居住在风水宝地,也得不到吉祥、和顺之气。“好风水要以德求之”“好家风是家庭最好的风水”,只有以孝为先、仁义为上、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得到好风水的荫护,好风水才会给其带来勃勃生气、绵绵福气。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张氏家族深知,只有读书才能让人开启智慧,让人有勇气去开拓,让人通过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几百年来,张氏家族坚持倡导“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家教家风,使家族自强不息、蒸蒸日上,大屋的巷道越延越长,张氏家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建筑不仅具有“功能”,而且具有灵魂。张谷英古建筑群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环境学、建筑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哲学上追求“天地人和合”最高境界的典范。
张氏家族的先祖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天、地并列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三者相互相成,形态相殊,本质则一,都是物。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必须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熟悉了解自然。
张氏家族的先哲们已经注意到,“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葬经翼》)。人必须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与天地合其德”“务全其自然之势”“因其自然之性”,天变,人亦效法天而变。也就是“天道自然”,以“天道”为楷模,遵循“天道”,即大自然的规律。顺者昌,逆者亡。
张氏家族先辈们在古建筑群的选址、规划布局和营造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各种影响,在顺应“天道”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争取与大自然的最优关系,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居住和生态环境,赢得了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站在龙形山上,回眸张谷英家族先祖们创造的业绩,凝视这屋脊相接的庞然大屋,犹如巨幅画卷铺展于群山怀抱之间。大屋无论是选址还是规划布局,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大屋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张谷英这座“像民间传说和民歌那样”“土生土长”的古代建筑群,从属于自然环境,是从地里迎着太阳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