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分析
——以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

2020-02-22 13:20刘亚婷
英语教师 2020年19期
关键词:学科英语教学传统

周 艺 刘亚婷

引言

近年来,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技能的训练,还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致力于提高他们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但在大部分中小学英语课堂中,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着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教授及英美文化的教学,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长期缺失,加之网络媒体的渲染,对西方的节日、礼仪等大力追捧,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因此,如何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亟须探讨的问题。下面从心理学视角入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且感兴趣的部分,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分析如何有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失语”的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根据二语习得理论,环境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语言习得对学习者所处的课堂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倡导采用多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原版小说等方式进行大量输入,同时也为英语学习创设了真实的语境。在大量输入的过程中,以英文为载体的西方文化思想在不断影响着学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小学生来说,大量输入西方文化,加之商家和网络媒体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宣传,使他们认同并接纳西方文化,如西方的节日文化、风俗礼仪等,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表现出对“洋节”极大的热情,热衷过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能够用英文简单地介绍该节日的名称、日期及活动,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了解甚少。在学习“食物”时,教师提出“What’s your favorite food?”后,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hamburger,chips,coke 等,鲜少有学生回答 dumplings,zongzi。外国动漫和西方电影深受学生喜爱,如米老鼠、小黄人等是他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在提及“旅游”主题时,学生能说出一些西方国家的著名景点和建筑物,却对中国代表性的历史景点的文化意义了解甚少。以上情况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在英语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

二、对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

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交流语言日趋重要。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语言学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英语已经发展成为除语文、数学等科目之外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大多数小学从一、二年级开始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部分学校有专门的外教教授口语。小学三到六年级已经形成了规范的体系化英语教学。掌握一门熟练的外语已经成为社会挑选人才及各种技能和成就测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教育指导中心为英语教育的发展积极举办培训、研讨、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及英语国家文化的强势地位。第二,英语教材的编排主要体现的是英语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很少体现和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很少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缺失,导致教师和学生很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输出。第三,根据目前中小学英语课程规划,英语教学课时有限,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之后很难再抽出时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第四,部分教师的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和跨学科教学意识薄弱,缺乏整合教材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后,很难再进行拓展。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一)顺应小学生心理特征,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意义的普及

依据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规律理论,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小学生来说,相对强烈、对比鲜明、连续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往往易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林崇德2002)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应把握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特殊心理特征,查找资源,认真备课,充分利用短暂的教学时间,巧妙地在课堂上引入故事性强、情节丰富的教学材料,以吸引学生学习、探究、讨论、对比、归纳、总结,使其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例如,广州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第六模块的主题是节日。在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展示实物(粽子),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和联想,然后设计“你演我猜”活动,即由一个学生根据提示词进行表演,其他学生猜出答案:端午节。教师通过“Why do we have dragon boat races in the festival?”引发学生对答案进行讨论。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并不陌生,较积极。由于语言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零散的细节,如纪念屈原、划龙舟、吃粽子。此时,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在讲解视频的过程中,教师搭建起一个关于节日描述的语言“脚手架”,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精致的板书呈现、具有探讨价值的提问和积极活跃的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的由来、含义、习俗、庆祝方式等。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对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进行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在训练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他们将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内化于心,为以英语为载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包粽子”活动,让学生体验有趣的节日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包粽子的视频,引导他们用所学英语知识总结相关步骤并板书,利用实物或者模具邀请部分学生进行真实操作,以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布置学生课后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由来及意义。在第二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主分享课后查到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尝试用所学语言知识梳理和解释的过程更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在学生分享后,教师作进一步总结,引导他们对东、西方节日习俗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英语表达。客观理性地看待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

(二)运用学科正迁移,促进古代诗词文化的教学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正迁移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现代教育主张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是运用英语看世界的能力。因此,学习英语应兼容各学科知识。由奥苏贝尔(Ausubel)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可知,某一学科的学习会受到另一学科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方面,语文学科能促进英语教学,是正迁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正迁移,结合语文学科,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作铺垫。

例如,广州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第六模块的主题是“天气”,教师引入古代诗词,促进学生学习。在课堂热身环节,教师以杜甫的《绝句》导入并提问学生:“Which season is it in the poem?”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早已学习过《绝句》,因此不难说出此诗所描写的是春天。教师配以相关图片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oem?”引导学生描述诗词中所呈现的景物。由语文学科已学旧知带出英语学科即将学习的新知,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学习是充满信心的。有的学生说:“I can see many birds flying in the sky and the sky is blue.”教师引入更多描述春天且学生熟悉的古诗词以激发他们回答的欲望。在尝试描述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得到了充分操练,同时,领会了中国传统古诗词的精炼之美。以春天为例,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忆描述该季节的古诗词。小组间的竞争会促使学生主动回忆所学诗词,并积极分享。由于学生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利用信息差,可以让他们了解之前未学过的古诗词,并通过听取其他学生的描述对该诗词的意思有一定的理解。在课堂最后环节,教师加入古典音乐并带领学生朗诵诗歌,让他们在音乐中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教师还布置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对古诗词反映的季节进行描述,并写出该季节的特点和相关活动,鼓励他们大量阅读古诗词,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和所抒发的情感。

利用语文学科的正向迁移,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感受古诗词的情感魅力。语文与英语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到新颖,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学生有一定的熟悉感,能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爱国意识。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代表性历史文化景点意义的学习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社会性自我观念逐步形成,对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身份认同。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以“旅行”话题为切入点。例如,广州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第四模块的主题是“中国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址”。通过第四模块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表达中国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如the Great Wall,the Summer Palace,但与这些景点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并没有过多涉及。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仅应让学生学会历史文化遗址的英文表达,还应让他们了解其所蕴藏的历史意义。在讲到the Great Wall时,教师用英语拓展中国传统谚语:“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以及与长城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长城的历史意义。在讲到the Summer Palace时,教师拓展Old Summer Palace并配以图片,然后用英语简单介绍theSummerPalace,并播放相关英文视频,告诫学生要以史为鉴,奋发图强,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增强其民族使命感。另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寻找历史景点相关资料并通过班级分享会、写小作文或制作手抄报等方式分享所了解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将中国历史文化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相比较,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西方文化,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坚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这些文化遗址的印象不再停留在名称的表达上,而是主动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在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民族自尊心,成为传播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总结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情节较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以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科之间的迁移现象,鼓励学生从古代诗词中寻找学习素材,引导其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英语学习也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旅游景点出发,启发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中国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通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理性认识两种文化的不同,正确看待两种文化,并积极为中国文化发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

猜你喜欢
学科英语教学传统
【学科新书导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