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发展逻辑

2020-02-22 11:27袁炳昊
世纪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学异化本质

袁炳昊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3000)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青年马克思时期,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萌芽时期;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工作后到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也是人学思想的确立时期;第三部分是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也是人学思想的深化时期。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萌芽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时期,主要包括马克思的大学时期和青年马克思时期(也就是在《莱茵报》工作的时期)。在大学时期,马克思受到德国古典哲学浪漫人本主义的影响,产生了人学思想的萌芽,并进行了许多浪漫主义的创作。但是浪漫背后,沉重的社会现实把马克思拉回了现实世界,因此,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不等同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浪漫人本主义,也不等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浪漫主义人本学对马克思最大的影响便是追求人个性的解放。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对浪漫主义人本学有一定的继承。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通过将德谟克利特哲学和伊壁鸠鲁哲学进行对比,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在理解人本质问题上的被动性和片面性,这一超越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是马克思将人学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时期,是马克思思想与社会实践激烈碰撞,并急剧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马克思通过实践,对《林木盗窃法》和摩泽尔河沿岸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由此,他的人学思想被深刻地阐释出来。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试图使人的自由本质得到实现,试图将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进行变革。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确立时期

马克思通过大学时期及《莱茵报》工作时期的积累,人学思想已经初步确立。这一时期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主要还是物质利益和人的自由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想要去实现人的自由,不再受物质利益问题的干扰。

这一时期,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自主地完成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将马克思青年时期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推崇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近代时期,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本学思想是披着物质外衣的,其实质还是思想领域的。马克思认为精神自由并不是人的本质,人在实际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自由才是真正的人的本质。

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就必须研究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马克思人学思想所起到的作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继承和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把对人的理解推进到社会层面。费尔巴哈人本学是将精神还原成人,马克思对这一点是认同的,但是不认同费尔巴哈把人限定在自然领域。马克思将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改变成了政治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不是精神或者宗教的异化,而是政治国家的异化,只有批判了政治国家,人们才能扬弃这种异化。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化时期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深化的。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基本接近成熟,《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发表更是将马克思推向了当时哲学界的制高点。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是提出了人学思想的旨归,那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可以说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一种总结,是《论犹太人问题》《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思想的彻底发挥和贯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全面深化和成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精神旗帜。

《共产党宣言》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式:无产阶级革命,恰恰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现路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以人的异化为立足点,想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对人的奴役,实现人的自由本质。但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是从社会的基本矛盾来阐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主体性。从人的异化的立足点到社会基本矛盾的立足点,就足以体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化。因为以人的异化为立足点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以社会基本矛盾为立足点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实现了人的自由之外,人还可以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正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旨归。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在其他领域也有所表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无论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还是“资本拜物教”,他们获得资本和财富的手段都是雇佣劳动。在这里体现出来的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是:要消灭雇佣劳动,人再也不受人本身的异化,人所做的劳动都是人自身想做,而不是因为要获得生存资料而做。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各个阶段的差别,但是《资本论》中的人学思想是和历史观相结合在一起的,形成了马克思对于人学思想独特的历史观,也就是人类发展的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阶段。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各历史时期,其基本特征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主要依赖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或地域相连的地缘关系。在共同体的内部,人因为辈分、权力等处于直接的依赖关系。第二阶段,是物的依赖阶段。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多,生产和交换的范围变大,人逐渐摆脱了共同体之间的依赖,成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主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不再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开始转向对物的依赖关系,这一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时期。人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为最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内,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关系不受人的控制是暂时的,物的依赖阶段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创造了条件。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只有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阶段才会产生,不需要借助物的中介,彻底消灭了雇佣劳动,实现了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想法,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终极目标。这三阶段把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和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统一了起来,也是人学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逻辑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关于人本质的探究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十分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人,注重科学阐明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空间范围内,不断地进行着各种人际间的社会交往活动,因而人的本质必然带有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类天生具有感性和理性的精神,包括人类肉体的存在和特征,这便是人类的自然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这两重属性的人类,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脱离二者中的任何之一都不可能成为完整的人。

想要全面的把握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人的本质的探究是极为重要的。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无人在场”的思想,就是哲学已经不需要人了。这无疑是错误的哲学,如果不依赖物质世界,不依赖人,那么哲学不就陷入到唯心主义的“永夜”了吗?所以,探究人的本质,探究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人学的基本诉求。

马克思人学思想不仅是对于人本质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恢复人本质与类本质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对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共产主义都有明显的误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并不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理解的对于人学思想的伦理的、人性方面的外在补充,而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侧面。近代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极大程度的把人和自然割裂开来,这种思维模式将二者对立后,试图再把二者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社会。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改正了近代思维方式错误的同时,将人的本质与类本质相统一,形成了主客体统一的社会,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要把人本质与类本质统一的原因。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所谓“个人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体力和智力的全面自由发展。体力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各种力量。智力则是指上升到精神层面生物体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它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人的体力和智力作为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和参与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其次,人的才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人的目标性关系的表述,马克思一方面向人们揭示了人的才智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人的才智发展的唯一来源在于积极能动的人类活动。最后,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以及社会劳动的长期运行,其最终的结果都是产生一个时代的人类群体。作为社会中的人,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其社会关系的制约,这是马克思把社会关系的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应有之义。

在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进行梳理的时候,曾经提到过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旨归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实现这一旨归的前提就是要消灭阶级差别。在阶级社会中,总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就要打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号去压迫被统治阶级。但是无产阶级自身并没有任何特殊利益需要谋求,当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时,才是人可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时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对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研究,各国学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把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逻辑进行梳理。通过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逻辑的研究,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人学思想对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亦有很大启示。

猜你喜欢
人学异化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北人学没
童年的本质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