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尊师观的四重维度

2020-02-22 09:05孙玉凡
世纪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尊师陈云师范院校

孙玉凡 朱 琳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陈云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在2015 年纪念陈云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纪念陈云同志,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精神。”[1]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一心为民的精神”体现在陈云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20 世纪80 年代教师的困境引起陈云的高度关注,他积极推动这一难题的解决。陈云这方面的工作既是他“一心为民的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他尊师观在政策与实践维度上的具体体现。在为数较少且零散的相关资料中,仍能展现出陈云尊师观的丰富内涵和他一生尊师重教的朴素情怀。

一、情感维度:永念师恩

“为学莫重于尊师”,中国悠久的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立志向学的学子。陈云自身坎坷求学经历加深了他感念师恩的情结。1905 年6 月13 日陈云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练塘镇(今属上海市青浦区)一户贫寒家庭,4 岁时父母相继过世,依靠家境同样并不富裕的舅父母抚养长大。1914 年接受了两年私塾启蒙后,陈云进入本镇的国民小学读书,初小毕业后家中无力供养,被迫辍学两年。舅父怜其向学,曾送他进入当地一所商科学校求学,但也仅仅坚持了一个月,就再次由于经济原因而中断。幸运的是,当地颜安小学校长杜衡伯发现辍学在家帮工的陈云仍顽强坚持自学,甚为感动,遂决定免费让他进入颜安小学继续读书,陈云才得以完成高小教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1921 年,刚参加工作两年且收入微薄的陈云和部分同学集资,按照家乡尊师的最高礼遇为杜老师立碑刻传,表彰和缅怀杜老师兴学育才的功德伟业。在颜安小学,陈云还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班主任--张行恭老师。张老师不仅传授他应有的文化知识,还启蒙了他爱国主义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在小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在那里陈云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对于张行恭老师的恩情,陈云更是铭记于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云被迫离开上海,从此与恩师天各一方,音信隔绝。直到1948 年,陈云担任沈阳市军管会主任期间,才通过商务印书馆沈阳分馆与张行恭老师取得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多次借到上海出差的机会探望两位张老师。每每得知老师、师母身体有恙,陈云总要寄些钱和营养品以表心意。对于自己的私塾先生,陈云亦感恩于心。早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他就曾主动帮助介绍启蒙老师的儿子--刘国祯到商务印书馆工作。1955 年1月,回家乡时还特地去探望他们,并时常接济他们的生活。

永念师恩是陈云尊师观的逻辑起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走上革命道路之后,陈云逐渐认识到知识、人才、教育对革命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感念师恩的个人情感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理论维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

陈云爱学习在党内是出了名的,在日积月累的不断学习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研读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他成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长期革命实践过程中,陈云对知识、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延安时期,陈云担任了7 年之久的中组部部长,为革命事业延揽人才成为开展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当时党内许多同志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对知识分子抱有一定的怀疑和偏见,工作中排斥知识分子。陈云对这种情况予以严肃批评,反复向党员干部解释“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许多革命是靠知识分子来领导的”等方面的道理,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还结合国内外的形势,指出党员干部不仅不能排斥知识分子,而是要“抢知识分子”,“抢得慢就没有了”。如果能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革命队伍中来,并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那么“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1/3 是我们的了”[2]180-181。正是基于对知识、对人才重要性的清醒认识,陈云领导的中组部制定并实行“来则欢迎,去则欢送”的人才引进政策,敞开大门欢迎海内外的爱国抗日人才。抗战时期的延安成为革命的“圣地”,吸引着大批爱国才俊纷沓而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陈云领导的中组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云一如既往地重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使用旧社会培养的知识分子存在一些顾虑和不信任的心理。对此,陈云在1949 年12 月25 日的全国钢铁会议上做了肯定的回答,他说:30 多万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我们的“国宝”,“是实现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们。”[3]46在此后长期的工作中,陈云都非常关心、爱护知识分子,始终将他们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1957 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因提出《新人口论》受到批判,陈云表示马老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坚决反对将其划为“右派”,并委托陈毅去看望被迫辞官反省的马寅初,以示安慰与支持。陈云保留了自己一贯坚持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看法。

三、政策维度:积极推动教师待遇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所占比例一直都比较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1979 年日本的比例是20.2%,英国是13.4%,苏联是14.2%,1969年印度的教育经费占比就达到了20.8%,而我国1979 年的比例仅为6%。以后略有提高,1980 年占7.8%,1981 年占10.2%。[4]教育经费的短缺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资待遇的改善和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要想彻底改变教育面临的窘境,必须加大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1983 年1 月,陈云借全国政协委员千家驹来信的时机,表达了对教育投资的看法。千家驹在来信中提出:“教育是一种收效较慢的智力投资,一旦产生效益,其经济效益比任何其他投资都高。”因此,他建议国家必须着手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否则将来教育问题就“会像五十年代处理人口问题一样,追悔莫及。”陈云看后深以为然,认为千家驹反映的问题“十分重要”“很有远见”。批示计委、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加以研究,提出方案”。[5]527在同年6 月30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明确提出:国家财政的投资应该有个轻重缓急之分,要从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列入同农业、能源、交通等同等重要的位置,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之一。[6]323陈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多次开会讨论增加教育经费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教师普遍面临着工资低、福利少、住房难等生活窘境。党和政府对教师工资进行过几次调整,但工资增长的幅度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加之80 年代商品经济大潮兴起,经济效益优先带来了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教育行业成了清水衙门,教师成为众多优秀人才避之唯恐不及的职业。优秀的学子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师范院校毕业生也千方百计避免到中小学校就业。于是,社会形成了这样的怪圈:“越是希望子女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民偏偏越是看不起教育这个行当。”北京师范学院的招生老师慨叹:“北京优秀中学毕业生不报师范,不选择教师职业的问题日趋严重”,并向媒体呼吁:“师范院校招生太惨了。长此以往,教育事业将不堪设想!”师范院校招生困难引起了《人民日报》的关注。1984 年9月2 日《人民日报》上刊载文章《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报道高中毕业生普遍不愿报考师范院校的情况。陈云阅读后,立即委托秘书转告相关负责人:师范院校的招生的问题关系重大,一定要高度重视。[6]529陈云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关键是要使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标准“比同等学力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略高一点”。这一观点无疑是破解教师困境的关键所在。早在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经济地位”,因此“应比支付给需要类似的或同等的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工资较优为有利。”其后世界各国根据会议精神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本国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对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均起到了深远影响。陈云的意见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拿出10 亿多人民币来提高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对此重大喜讯,同年12 月26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进行报道。专门给全国中小学教师涨工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

四、实践维度:率先垂范、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20 世纪80 年代教育界人才流失严重,师资匮乏。为扭转社会上轻视教师职业的不良风气,陈云率先垂范,毅然劝导二女儿陈伟华“归队”,重新回学校当一名教师。“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伟华已经在北京郊区怀柔县当了10 年的山村教师。1978 年恢复高考后,陈伟华就高考志愿征询父亲的意见,陈云鼓励她报考师范院校。陈伟华尊重父亲的意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 年毕业后先后在国家人事部、广电部等单位工作。1985 年,在父亲的劝导下,陈伟华毅然“逆势归队”,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师大女附中,当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并一直在那里工作至退休。老一辈革命家这样教育和要求子女,为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有力回击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轻视教师、侮辱教师等不良风气。时任陈云秘书的朱佳木感触极深,认为此举“不啻是一道无声的动员令,它比作多少报告、发多少文件都要更加管用。”[7]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重商轻学的风气一度甚嚣尘上,“学习无用论”充斥校园和社会,师范学校和教师职业受到极大冲击。作为高干子女的陈伟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重返校园,确实具有先锋表率的作用,对在教师岗位上坚守的同行以积极的鼓励和信念的支持。江苏省江阴师专的师生们就曾在校园中掀起“向陈伟华老师学习,扎根教育战线,甘当人梯辅英才”的活动,收到很好效果。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为实现党中央新老领导集体的过渡,陈云有意减少公开活动的机会和次数,但他总会利用有限的公开报道的机会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1986 年春节,陈云邀请北京市九位中小学和幼儿园老师代表到自己的住所一起欢度,与教师们进行了亲切交谈,强调基础教育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老师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并一再表示教师的工作“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5]545-546。1988 年,陈云应邀为北京化工学院建校30 周年题词,他欣然写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八个大字,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师们的殷殷期望。1993 年5 月,他在会见家乡党政负责人时还一再叮嘱:“一定要把教育抓好,今后社会发展要靠教育。”[8]446次年4 月身处医院与病魔斗争的陈云,听闻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消息,托人从自己稿费中取出5000 元捐出。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桩桩件件小事之中彰显着陈云的拳拳重教之心、爱教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和播撒尊师重教的正能量。

今天的青少年被习近平总书记比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梦之队”,教师被称为打造“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队伍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陈云的尊师观从情感、理论、政策和实践四重维度展现了其丰富内涵,理论的一贯性和政策的实效性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特征。陈云的尊师观对于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尊师陈云师范院校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争做少年好榜样
教师节品味尊师联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何尊师之谜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