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德努尔·吾买尔江
(新疆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遵循,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性品格的真切反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全面、确切、深入的探究和分析这一发展思想的内在特质和应用价值,才能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践行的治国理政实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研究人学思想、注重人学实践,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这一发展思想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导,蕴含以“人”为核心的两个内在特质。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自由相统一,是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一项基本条件。在社会历史观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且还是生产关系中的主体,突出了“人”在生产方式中的主体性,揭示了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实践活动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源,继而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强调社会自由与个体自由的辩证统一,是无产阶级政党践行共产主义理想实际内涵的最高目标和终极诉求。虽然社会自由与个体自由的辩证统一,不是处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所能够达到的状态,但间接指明了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明确界定在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下践行社会革命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通向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自由相统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全过程,彰显了这一发展思想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自由相统一的内在特质。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换言之,把是否满足人民的民主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唯一标准,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而这一科学研判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华民族“自谋民主”历史进程的研究得出的。
自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在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政史以寻求救国的道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中,洋务派的自强求富理想衰于无底的资本空洞,维新志士的变法图存设想毁于守旧势力的淫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也亡于猖獗的军阀势力,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浴血斗争,就是中华民族争取当家作主权益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对“自谋民主”历史进程进行深入探究,得出人民民主是检验社会主义的试金石,只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用以发展人民民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成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长期赋予其丰富内涵,为最大程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我们党重视解决影响民主的因素以满足人民民主诉求的科学执政理念”[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人民当家作主的联系,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全过程,彰显了这一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内在特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针对新时代的多重挑战和现实难题所总结的科学理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中,“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与“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的原则性安排,体现了民生建设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至关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民生是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反映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志,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首位,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意味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社会两极分化,实现“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对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概括性总结,它回答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关于如何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行动纲领——致力于将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体现在更多更公平的惠及人民群众社会发展成果之上。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保障人民平等参与权和平等发展权等,落实了多项惠民利民的方针和政策,实现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的社会发展目标,真心实意地做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党的宗旨观和发展观,做到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诉求之间更平衡、更充分的协调整合,体现中国共产党以造福人民群众为己任的目标追求和担当精神。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人的价值本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有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多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和共享者,继而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展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2]推进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靠谁发展、为谁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文艺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文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面向大众的、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公民。因此,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开创融合有中国思维的文艺,是靠人民群众发展,又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是发展和繁荣文艺的价值存在。
2013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4 年10 月,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7 年10 月,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作导向”问题的重要论述内含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导向,阐明了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剧作者”,又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剧中人”,因此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环节,“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借鉴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4]。要而论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党的群众观和发展观,强调文艺植根于现实生活、顺应民意,才能发挥其最大正能量,充分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优势——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13 亿多人口获得幸福。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有助于推进文化建设,做到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继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