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国实现“强国梦”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必须构建并着力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和现实表明,不管是从商品要素、市场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考察经济活动,还是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考察经济活动,它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讲,经济活动实质上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是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等主体推动商品、土地、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循环流动的动态过程。不同国家经济活动不尽相同,因此经济活动有国内与国外之分,从而使得经济循环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国内经济循环,另一种是国际经济循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日益密切,仅仅依靠国内经济循环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越来越重视并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循环中去。由此可见,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极力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大势所趋。
历史和现实表明,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为了能够打开发展的空间,开拓发展市场,都会制定相应的以出口为主要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经济活动中获取利益,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本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较以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来说,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应该看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往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譬如国际竞争压力、外部经济渗透、国际市场波动、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等问题,这也是很多国家在经历前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后大都转向依靠内部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历时已42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在世界上占比已超1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在30%以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从供需两端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工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供应链规模效应凸显,是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我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将成为我国发展的新优势,内需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际社会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逆全球化现象泛滥,自由贸易受到严重阻碍。针对国内国际的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第一次明确指出: “要深入激发我国内需潜力,形成超大消费市场的规模效应,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 “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要知道新机是在危机中孕育的,新局也是在变局中展开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从我国的内需出发,形成全面完整的内需体系,在国际合作中培育发展的比较优势,努力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②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企业家座谈会上讲到: “目前国际社会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发展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视线转移到国内,充分挖掘我国市场规模潜力,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加大科技创新与攻关力度,不断形成竞争新优势,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可以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③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征求意见报告时进一步强调,在“十四五”时期必须深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26日至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再次重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他强调: “为了能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维护经济社会行稳致远,为实现‘强国梦’起好步、开好局、谋新篇。”④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讲, “十四五”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极其重要。当前国际社会处于“百年变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必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必然抉择,是着力应对逆全球化现象的题中之义,也是深入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目前为止,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本世纪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我国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进出口总额上下降了6.4%,贸易顺差下降了80.6%。”⑤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使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展现出我国独特的制度优越性。2020年5月,全国的复工复产顺利推进,疫情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国家统计局在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的GDP达到45.6614万亿元,二季度同比增长3.2%,实现了“转负为正”。虽然我国率先在疫情中得以恢复和发展,但也该看到,由于疫情的影响,企业在各项投资中显得更加谨慎,国内消费需求尚未达到预期水平, “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经济循环。
在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疫情蔓延仍在继续,经济重启键还未按下,使得世界经济整体展现出萎靡不振的态势。世界银行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下降5.2%,今年恐将出现比二战前“大萧条”还要严重的经济衰退。由于疫情冲击,美国出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GDP下降达32.9%;全球青年将近20%停止了工作,处于工作中的青年平均工作时间下降23%,失业率“飙升”;各个国家市场需求欠佳,国际贸易下降30%左右,整个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剧增。综上所述,针对国际贸易大打折扣、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在“十四五”时期促进国内大循环显得尤为紧要,必须想方设法提升内需,从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领域实现国内循环,努力使企业寻找到销路,从而加速我国经济的恢复。
当今时代各个国家都在谋求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失业率上升、贫富悬殊、民粹主义等问题。发展中国家谋求突破旧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矛盾以及维持自身发展优势设置更多障碍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从而在多方共同作用下呈现出逆全球化的发展态势。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现象就此起彼伏,尤其是近几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譬如“美国优先”、英国脱欧、 “退群”、贸易摩擦等。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逆全球化现象更是甚嚣尘上,美国支持美企退出中国市场,德国提升外国在德投资的门槛和标准,审批更加严格。在逆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国际间投资直线下滑,全球对外贸易也不断降低,对外贸易增速创下历史新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供应链、产业链高度融合,逆全球化会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造成致命的冲击,在疫情的影响下,这种冲击会更加明显,各国为了保证本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会加大自我保护力度,从而使“去全球化”更加凸显。新冠肺炎疫情虽没改变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也没阻碍各国的科技发展,但西方国家借此大肆宣扬贸易保护主义并付诸行动,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将面临重大洗牌。到目前,疫情还在世界各国继续蔓延,许多国家分析疫情影响后制定出本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原先的规划都及时作出重大调整,突出对本国产业的保护,使得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面临不可预计的风险。同时,由于当前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使得我国的对外经贸面临严峻挑战。
苏联解体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将其政治制度和“普世价值”观念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在世界上大力推崇,将资本主义比作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终结”,但是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以失败告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充分凸显出我国的制度优势,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上倍感压力。综上所述, “十四五”时期必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眼于提升国内需求,加大关键领域的攻关力度,才能够应对逆全球化现象。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长足的发展,凭借的是充分利用了我们国家自身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对外出口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但是这种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外循环”发展模式,虽然在起初阶段会取得巨大成就,但长此以往会造成新的问题:首先,由于长期依赖外部的资源市场,不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刺激内需增长,从而使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其次,容易受到外部的牵引,长期依赖于外部条件使自身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最后,实现发展的外部条件具有不可预测性,会增加发展的风险,甚至会被“卡脖子”。近42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人均GDP过万美元,成功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群体行列,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存在供需矛盾,制约着我国形成超大的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效率都产生了相当大的阻滞。要彻底革除这些供需矛盾,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些年,我国通过政策导向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通过对土地、资本、劳动力、数据、技术、价格等要素的配置与改革,不断推进贸易结构优化,推动新业态调整,实现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创新驱动显著提升,通过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进一步打牢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政府不断完善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使得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因此, “十四五”时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就必须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实现国内大循环,使我国的供应链、产业链实现升级换代,降低国际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努力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双向良性互动,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十四五”时期成功实现突围。
“十四五”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时代之变而产生的新思维、新论断、新实践,有着极具意义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指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还能化解“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困境,有利于促进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复苏。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际形势变化莫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面临重大洗牌,我国的发展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这种时代之变中应运而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能够使我们将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有机统一起来,孕育发展新机遇,开辟发展新生机。“十四五”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涉及到国内国外、供需两侧,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十四五”时期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循环”问题,一个是“外循环”问题。对于“内循环”问题来讲,主要是将内功练好。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低迷,要想重振世界经济,各国必须将自身经济“内循环”搞好。就我国的发展来讲,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提升内需放到重要位置,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效应逐步形成超大规模的内需体系,彻底让人民群众能够可消费、能消费、敢消费。具体来讲,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用好货币、税收、财政三大杠杆,深入推进减税降费;想方设法提升居民收入,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健全社保体系,提振内需市场;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释放消费潜力,通过创新业态、产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对于“外循环”来讲,就要是将外围盯紧。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逆全球化现象盛行,但从长远计,全球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整个世界终会迈入更高水平的全球化中。在理论上,处理好全球化的治理体系问题、全球化治理平台问题、全球化供应链条和产业链条问题是解决好“外循环”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上,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去,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全球化更加公平公正、合作共赢;必须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各项自贸区谈判和投资协定的落实;要积极建设各种对外贸易平台,譬如自贸区、自贸港、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加大我国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加强与周边科技发达国家合作力度,构建“中国——东盟”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更加注重研发,形成自主品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 “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经济体系,使我国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⑥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逆全球化日益严重,我国国内处于转型升级的“换挡期”,因此“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能够为化解“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困境提供方法论指导。这些方法论指导包括:要正视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要有正确的把握,坚定“道路自信”;要坚定战略定力,敢于直面问题,毫不动摇地坚定改革,沉着应对各种冲突和挑战;要辩证地看待“变”,善于在危机中发现新机,打开发展新局面;要深入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着力提升我国内需,健全我国的内需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实现国内循环良好运行;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对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兼顾效率与安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以挖掘内需潜力加强内外联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又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践行。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发展到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地位,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枢纽。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并在各项事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充分展现出一个大国负责任的形象,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在新冠肺炎影响下,世界经济萎靡不振,中国是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正增长的国家,世界经济要想实现新一轮的复苏,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采取了最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使疫情在短时间内得以控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并间接地为拉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状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卫组织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要为疫情严重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美元作为抗疫资金,在庆祝联合国成立75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将新冠肺炎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展现出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我国进出口也正逐渐恢复,使得被疫情打断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也得以接续,从而推动我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我国现在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如果能够在“十四五”时期构建并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健全和完善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那么就能够激发我国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促进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推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良好互动,从而助推我国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快速复苏。
“十四五”时期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清晰明确 “一个要义”,全力打通 “供需两端”,促使“三个链条”相互耦合,推动“四大要素”循环流通,努力练好“五大内功”。
“十四五”时期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对 “大循环” “双循环”有正确、深入的认识, “大循环”是主体,要提升内需,确保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与安全; “双循环”是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双向互动,形成全球大循环。具体来讲要清晰明确六点:第一, “大循环” “双循环”并不是“单循环”,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大循环” “双循环”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存、融会贯通的,要将国内循环置于国际循环之中,既要保证国内大循环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保证积极参与到国际循环中,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双向互动的格局。第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以“大循环”为主体。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逆全球化严重的背景下,我国在出口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振内需,通过激发我国规模市场潜力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促进国内循环的良性发展,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 “双循环”强调提质和增量相统一, “大循环”注重量的积累, “双循环”注重质的提升。由于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内需优势较为显著,国内循环在量的增长上会更有优势。质的提升更多地要依赖于国际循环,必须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深入推进双边或多边关系发展,重塑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放宽市场准入,通过持续推进开放推动创新发展。第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供应链和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是“大循环”与“双循环”的桥梁,是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推动力量,必须推进供应链、产业链的转型升级。第五,实现“双循环”的推动力量源自于创新,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加紧对科技前沿的研发,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链条,以创新链更好地衔接好供应链与产业链。最后,推进“双循环”必须统筹安全与效率,不仅要通过利用国际循环将我国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在全球化的洪流中占据一席之地,还要确保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循环有效应对国际循环的风险,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十四五”时期必须全力将国内供给端和需求端打通,以高质量的国内供给和巨大的国内需求促进国内循环良性运转。首先在供给端侧,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有效供给。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生产的有效供给,通过改革供给结构形成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其次在需求侧,要提升国内需求,完善内需体系。要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潜力,释放国内的消费需求,促进国内经济的内生循环,使内需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保罗·克鲁格曼在他所研究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中指出,要想成为净出口大国,国内市场需求必须形成规模,通过国内市场需求能够使本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的经济循环中,从而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向互动。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市场,随着中产阶级人数的扩大,我国的消费主体也越来越大,以庞大的市场和消费能力足以推动国内经济良性循环。在扩大内需上,最主要的是做好提振消费和有效投资,要针对不同市场需求主体的不同特征,全力将制约各个主体需求充分释放的“痼疾”打通,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需求的合力,完善我国的需求体系。对于提升政府需求来讲,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利用三大杠杆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一方面要加大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新兴产业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有效应对疫情,确保实现“六保六稳”。对于提升企业需求来讲,要在新型政商关系的指导下,努力营造有利于经商的环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提升企业的投资信心。对于提升人民群众消费上讲,必须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落实“调高” “扩中” “提低” “取缔非法收入”的措施,通过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民群众的消费顾虑,通过改革住房政策等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最后,为了能够使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衔接,必须推进协同高效的商业模式建设。要努力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要以问题为切入点,明确目标和需求,培育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协同推进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形成高效的商业模式,促使供给生产和需求的有机对接,从而彻底解决生产与需求失衡的矛盾,使供需两端真正实现高效有序的循环。
“十四五”时期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将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有机耦合,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巨大价值。首先,要加快形成创新链,使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完整的国家,工业产品产出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由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主要负责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整体来讲创新能力不足,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过程,所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水平。因此,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要摒弃原有的靠投资和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通过国内创新最大程度弥补和抵消美国等发达国家限制和回撤高端制造业造成的消极影响,不断优化我国的供应链,实现断点续接,逐步提升我国高端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占比,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其次,要努力保障我国供应链的安全。在当前逆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将自己的高端制造业撤回国内,极力保障本国的供应链安全,很大可能会通过它们的关键核心技术对我国施加压力,影响我国的供应链稳定。因此要在供应链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将物流供应链和制造供应链有机统一,探索多元化的供应渠道,整体增强我国供应链系统的应急能力管控力。最后,要加快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产业链是一个很大的链条系统, “包括供给链、需求链、企业链、知识链、价值链、空间链等。”⑦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一方面要应对因疫情引起的断链,另一方面要警惕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卡链,因此必须以完善流程重塑供给链、以国内需求激活需求链、以培育扶持发展做强企业链、以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升知识链、以追求质量增强价值链、以聚合优势再造空间链,从而形成相对独立、体系完整的产业链。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四个环节,要想这四个环节能够有序循环,必须使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四大生产要素循环流通。 “十四五”时期,要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要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打破四大要素之间的壁垒。首先要循环流通土地要素,着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打破原先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统一土地市场,实现土地要素的统一配置,逐步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土地流转。其次要循环流通资本要素,加大对国企改革的力度,盘活国有资产;要使政府的资产负债实现资本化,努力引导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偏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要建立健全包括股市、债市等多层次、宽领域的资本要素市场体系,加快资本要素的流通与循环。再次要循环流通劳动力要素,要创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新型城镇化加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通过新基建变革原有的劳动力市场,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战略将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到国外,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国域之间的差距,实现劳动力要素的城乡区域流通、国内国际循环,最终助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后要循环流通技术要素,必须举全国之力创新发展高科技,尤其是前沿性、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推进各个产业的技术升级换代,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手段,使各个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十四五”时期构建并深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推动国内国际良性互动,必须坚持练好新理念、新科技、新基建、新经济、新机制五大内功。首先,要以新理念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平衡、新和谐、新联动,最终实现新共享。其次,要以新科技创新驱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利用以大数据、区块链等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3D打印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使各项新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加大科技创新与攻关力度,使我国能够赶上甚至站在高科技的时代前沿。第三,要以新基建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高铁、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5G建设等一批新基建建设,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健全我国的创新体系,为我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打下坚实根基。第四,要以新经济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创新思维方法、体制机制形成新业态、新规则,促使一大批新经济逐步诞生,包括共享经济、大数据经济、智能制造经济、互联网经济等,更加彰显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生机与活力。最后,要以新机制保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改善政府宏观调控,使“看得见的手”不缺位、不占位,在推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诚信、法治管理;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使企业家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得以弘扬和践行,提升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为“十四五”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十四五”时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交汇期”,既是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关键期,更是开启实现“强国梦”的起步期,对我国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在整个世界逆全球化现象丛生之际,为了能够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努力加快构建并全面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良好的开端。
注释:
①习近平:《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
②习近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7月22日。
③习近平:《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人民日报》2020年7月31日。
④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30日。
⑤李雪、刘传江:《新冠疫情下中国产业链的风险重构及现代化》,《经济评论》2020年第4期。
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
⑦蒲清平、杨聪林:《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