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内地与香港高校人文交流策略分析

2020-02-22 05:20:25王冠蒽时遂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文香港交流

王冠蒽,时遂营

(1.四川师范大学 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2.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653100)

人文交流一般包含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从而塑造区域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最后达成区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1)许利平,韦民,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4.。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人文交流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一道构成国际关系的三大推动力。与后两者相比,人文交流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新局面[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1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但是,近期香港发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透露出高校在对港在人文交流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一、对港高校人文交流的障碍

(一)亲殖民地的本土意识

美国诗人嘉利·斯奈德最早使用本土意识一词,指出“本土意识是指属于某个地方……不仅包括一个人出生的土地,还包括和传统相关的历史过去”(3)雷艳妮.宗主国倾向和本土意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6.。国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区鉷教授(4)区鉷.庄子: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中介——兼论借鉴外国文学过程中的本土意识[J].外国文学评论,1988(2):116-121.,他认为本土意识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个人身上又会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意识和个体意识,包括体现在个体意识中的阶级意识。

香港的本土意识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旨在对抗港英政府的殖民统治,争取中国文化、华人尊严等,并由此引发“保钓运动”“金禧事件”等一系列社会运动,涉及工商、政府、宗教等社会团体(5)洛枫.流动风景:香港文化的时代记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1.。对此,港英政府不断调整统治策略,通过允许一定程度上保留中国文化等措施使香港最终形成一种多元文化意识,既认同中国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又接纳西方文化,且认同英政府的殖民统治,并将其作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如此形成的香港文化具有一定的排外性,经过港英政府统治期间香港的经济大发展的催化,更是衍生出一种优于内地的文化优越感,并且认为这种优越感源于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文化上高于内地。为了使这一认知合理化,更是认为自身不过是内地的“移民”或“过客”,自己的根在香港。

近年来,由“占中”“旺角暴乱”、修订《逃犯条例》等引发的香港不稳定事件频发,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对所谓“自主”的诉求,对修例的抵触,对基本法乃至一国两制初衷的背离,更本质上,意味着虽然香港结束了15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归中国,但部分香港民众并未完全实现主观上的回归。掺杂着后殖民特色的本土主义是关键原因之一,杨晗旭认为中国内地学术界之所以提出本土意识这一概念,主要是通过倡导本土意识来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威胁(6)杨晗旭.香港本土意识中的后殖民主义——滞碍香港人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内因探析[J].港澳研究,2014(3):79-85+95-96.。彭霭通过对香港200多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研,发现其对国家认同程度普遍较低(7)彭霭.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内地与香港关系发展的既长远又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此外,李琴、黄月细等学者分别从“校园港独”的发展成因、香港的核心价值观等角度指出香港目前本土意识的成因及对“一国两制”框架的损害(8)李琴.“校园港独”思潮的发展脉络、形成原因及治理启示[J].港澳研究,2019(2):52-61+94-95;黄月细,徐海波.香港与内地核心价值观比较[J].长白学刊,2013(3):45-48.。

(二)“消解”的国家民族观念

英国基于“后殖民”文化体系的构建,来消解香港的国家意识。所谓后殖民文化是通过价值层面去民族化,把殖民者与原住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历史记忆中抽离,用殖民系统解读的世界历史抹煞被殖民者认同的母国历史,形成被殖民者与母国之间的隔阂,消解本身的民族自信和思维惯性,使得被殖民者以一种欠缺历史感的卑微方式存在宗主国的文化阴影中(9)L.AdeleJinadu.Fanon: In Search of the African Revolution[M].London: Kegan Paul,2003.。英国作为曾经的殖民大国,知晓殖民地民族主义对宗主国的不良影响,因此,竭力淡化香港的区域历史,强化其“世界公民”身份,赋予本地精英阶层一定的治理权限,从而形成本地人民对港英政府的认同。具体而言,港英政府通过传播西方文化、教育、宗教,将英语作为主导语言,来培养的本土居民对英国统治的认同,以此创造出自觉适应西方价值观念的群体,且这一群体以中产阶级、精英人士为主,对宗主国充满感激与依附。由此,港英政府的合法性获得本土居民的主观认同,并忽视了港英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之后,随着殖民历史的延续及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本土意识逐渐觉醒,这种本土化意识又与内陆不同,旨在“非国族化”背景下为庶民生活提供一个孕育发展的空间。换言之,这种本土意识的产生没有被中华民族主义制约,也没有受到英国后殖民主义压抑—……在民族及殖民论述本身及相关的框架中运作,形成一个文化的混杂化过程(10)罗永生.谁的城市:战后香港的公民文化与政治论述[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这就增加了内陆及香港在国家意识上对话的难度。随着香港九零后的逐渐成长,这一现象也变得愈发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期成长起来的香港青年,对香港殖民历史知之甚少,受到后殖民文化的影响,对曾经的殖民历史进行美化以及合理化,对西方的价值体系心向往之,对西方的新闻媒体也更为信赖,进而导致对内陆的政治、经济存在扭曲的认知,甚至认为香港回归大陆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国家民族观念缺失。

(三)部分西方媒体的不良影响

各类媒体是受众接收信息主要渠道,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受众获取各类新闻信息更为便捷、高效,媒体的宣传报道对受众的影响也更为明显。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否全面、真实、公正,是否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对受众产生的影响非常泾渭分明。西方部分主流媒体对中国的主权、领土、体制甚至反恐等问题,长期以来以歪曲、含糊等方式进行报道,对香港民众尤其是青年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并形成一种内地落后、混乱、专治的刻板印象。以2014年9月发生的香港“占中”事件为例,中国媒体将其定性为非法集会、违法行为、破坏法治、扰乱秩序、非法行为。而《卫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则将其定性为支持民主抗议(pro-democracyprotest)、支持民主运动(pro-democracymovement)、公民运动(civilmovement)、公民抗命(civildisobedience)、雨伞革命(umbrellarevolution)等,将非法的“占中”事件定性为香港市民以“非暴力”形式进行的一场争取“民主”的抗议或“革命”,并强调抗议的“自发性”“非暴力性”,淡化事件的非法性。从所谓第三方视角,为“占中”者站台,提供带有政治偏向的舆论支持(11)李乾.中西方媒体占中事件新闻报道比较研究[D].新疆:新疆大学,2016.。近期由修订《逃犯条例》引发的一系列暴力事件也是如此——用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语言,进行倾向性明显的负面报道,使香港部分高校人员尤其是学生群体逐渐认同“大香港主义”“香港人不是中国人”等论调。

二、对港高校人文交流的不对等

英国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典范,不但深刻影响了欧美国家,且一手打造了香港的高等教育。20世纪初成立的香港大学,以英国高校为办学蓝本,全英文授课,课程直接接轨西方教育,在短时间内成为亚洲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12)容万城.香港高等教育:政策与理念[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2002:1-21.。20世纪80年代,香港回归确定后,港英政府出于“留下英国对香港的持续影响力”的政治追求,着力完善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短短20年间,香港不但建成了基本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并进一步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卓越教育转变(13)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in Hong Kong.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R].Hong Kong: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1996: 1-8.。

在专业水准上,香港大学的医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学等专业世界领先。在学科排名上,以“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学排名”为参考,香港8所公立院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的6所进入世界大学的前400位。其中,201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排在44位,香港科技大学排在59位,香港中文大学排在138位,而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排名,香港大学排在第三位(14)Hong Kong.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6/world-ranking#!/page/0/length/25,2016.。

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外地学生尤其是内地学生到港学习。例如,2014~2015学年,共有15 150名非本地学生就读教资会课程,较2004~2005学年的3 728人呈现显著增长,其中超76%的学生来自内地(15)莫家豪.打造亚洲教育枢纽——香港的经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4):95.。在科研能力上,过去十多年间,香港的大学中、英文发表科研成果的比率从1993年的1.25跃升至2013年的4.25,增幅达3.40倍,平均增长率达到2.40。科研成果使用国际性语言和本土语言之间比率达到1.49,远超中国的0.06,这一发现也间接证实香港高校科研人员具有相对高的国际化水平,但相应的,其本土化水平很低(16)李军.全球大学排名、科研评估与高等教育重构——中国内地、香港和日本的案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6):7.。

优质的产学研能力,对内地生源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考生放弃内地名校赴港深造的案例也不胜枚举。香港高校在与内地高校间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时无疑具有一定的“优越感”。更多的香港学生会进一步选择去西方国家深造,而较少考虑来内地学校学习,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客观因素,也不乏香港学生主观上对内地高等教育水平认知的偏差,造成人文交流的不对等。

三、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对港高校人文交流效果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展形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他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7)郭金.增强“四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以《今晚报》海外版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为例[J].对外传播,2019(12):35.。之所以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因为中国故事是人文交流中宝贵的软资源,可形象地展示中国形象,恰当地予以传播可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且故事以其丰沛的感染力,还能起到释放中国能量,培养国家意识的效果。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高校历史研究成果、媒体、历史人文交流等工具。

(一)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

首先,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文明。高校师生要在人文交流中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并在对港交流中起到表率、先锋作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0.。中国在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深刻总结,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完全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是具有生命力的价值认同。70年的发展成就也让高校有自信做中国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这种自信不是虚无的,不是盲目的,是历经不断地变革、纠错、扬弃,立足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得出的。高校师生不但要深刻领会制度的优越性,更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明白中国国情,清楚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以及与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以适当的形式融入与香港高校的人文交流中。

其次,积极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由于近代饱受战乱,在经济、科技方面同西方国家相比的确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中华文明、文化的发展却是有几千年的积淀,我们对此应有客观的认知,不可因科技、工业的落后而对自身全盘否定。如戏剧、功夫、书画、音乐、茶艺、陶瓷技艺以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悠久、灿烂文化的证明。高校学生只有对自身文化客观而深入的认知,积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会对国家产生更高的敬意和更深的感情,从而生发出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在这方面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可以高密度获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信息(19)李家春.论跨国文化交流中我国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6):204.。

再次,积极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世界文明是丰富多彩的,在信息传递已经非常便捷高效的今天,中国高校应该了解和掌握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外名胜古迹、哲学宗教、音乐绘画、社交礼仪等,香港是受西方影响深重的地区,如果高校师生人文素养普遍低下,对中西文化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则会影响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20)李家春.论跨国文化交流中我国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6):203.。就内地与香港高校之间的人文交流而言,如果对香港的认知依旧停留在“东方之珠”“购物者的天堂”“自由港”“一国两制的行政区”这样肤浅的认知上,势必无法了解对方在人文交流中的所需所想。因此,认真了解其发展脉络、历史,主流价值取向以及青年的诉求,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传讲中国故事,方能取得更有成效的交流成果,而非简单地搞“内地旅游”之类流于形式的交流活动。

最后,注重收集发掘涉及人文历史的中国故事。高校要进一步收集发掘适宜对外传播的人文、历史故事。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历史研究和人文研究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相关科研成果对向外界传播中国的治国理念、发展路径、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还是缺乏一定的自觉性,这些历史研究和人文研究主要还是基于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并非专门用于对外宣介。因此,高校在专注这些领域科研的同时,可有意识地将相关成果中宜于作为价值理念传播的成果进行二次加工,以书籍、音视频等形式向外界传播。

(二)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高校还应注意利用媒体进行交流宣传。在传播中国故事时不单仅将注意力放在宣传学校自身上,还要注意加强对人文内容的宣传,积极占领舆论高地。媒体对受众认识、判别一起新闻事件有特殊的影响,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充分运用媒体工具,积极抢占国际舆论阵地,营造内地对外正面、客观的形象,主动介绍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在介绍中国文化上,要多语种,多形式进行。香港高校学生之所以更易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原因之一是英语在香港占据主导地位,使之更易于接受西方媒体的影响。而国内媒体在进行文化宣传时多以汉语进行,在西方国家中传播范围有限,因此,增加对外人文传播成果的外文、繁体版本,可方便香港地区阅读。同时,还要讲好香港高校师生在内地的中国故事,他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亲身体验者,对中国文化有着更切身的理解,他们的见解对香港本土高校师生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助于理性对比内陆与香港的文化、生活、政治、经济等。

(三)加强历史文化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是很好的交流形式,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5.。而其中,历史文化交流尤其重要。目前香港教育界“去中国化”之风盛行,导致中国历史课程地位边缘化。香港回归后,教育局进行课程改革,于2000年取消了中国历史科为初中必修科的规定,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不能全面系统地接受中国历史教育(22)何汉权.危机与出路:香港中学中国历史科之探讨[J].港澳研究,2014(4).。同时,高中选修中国历史科的人数每年递减的趋势亦令人担忧。据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数据,2018年香港中学文凭试报考中国历史科的考生人数,与旧制中会考人数规模相比,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大跌超过75%,跌幅惊人(23)2018年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中学文凭试考试报告;2016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发榜新闻稿[EB/OL].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9-12-22].http://www.hkeaa.edu.hk / DocLibrary / Media / FactFigures /2018HKDSE_registrationstat.pdf,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Media/PR/20160712_HKDSE_FULL_Results_CHI.pdf.。1997年香港回归后出生的“回归一代”,已经成为香港学生的主体,他们没有英国殖民管制的“一手记忆”,却深受殖民史观的浸染,崇尚西方政治价值和权利意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度较低。因此,加强历史文化交流意义深远。根据对香港在内地学习学生的调研,他们对参加“寻根”之类的历史文化之旅意愿强烈。所谓“寻根”,某种意义上也是实地参与重现中国历史故事,在参与中了解中国历史,即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今故事。应有意识地在“寻根”之类的历史人文交流中增加爱国元素,达到让香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爱上中国文化的目的,进而建立“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同时,鼓励和支持香港高校组织赴内地长期或短期交流。长期交流有利于香港学生增进对祖国的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对国家有更正面印象;有特色的短期交流活动有利于在有限时间内增进香港与内地同学的感情。需要注意的是,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应避免形式化行程,应对组织的交流活动进行深思熟虑、精心安排,帮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真实的内地社会(24)赵永佳,梁凯澄,黄汉彤.内地经验对香港青年中国观感及身份认同的影响[J].港澳研究,2017(3).。

此外,还可加大与香港高校合作办学或合作开展历史人文方面的科研力度。在有侧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内地与香港的人文交流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通过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有利于通过共同谱写新的中国故事、中国历史,提高人文交流的成效。

猜你喜欢
人文香港交流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展与拍
收藏与投资(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