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夏春春
陈旧的作业模式强调对知识的巩固,使学生通过“题海战术”达到预期目的,这样能达到非常好的应试效果。在实行素质教育的现在,这种模式就显得滞后了,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巩固,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枯燥繁重的作业也就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机械重复地做,教师机械反复地讲,师生都不厌其烦地“重播”,这样的教学或许对学生现在有一定的效果,可学生未来能发展、会发展吗?回答是否定的。如何把学生从作业题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真正积极自觉地去做作业,把做作业当成一种乐趣呢?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内容是否实用、可搜索、易操作。现在的学生已生活在知识更新快、信息获取快捷的时代,电脑网络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学生对网络充满着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其兴趣布置一些作业。例如学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后,布置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搜索有关资料上的图案,收集轴对称图案。
数学来源于生活。要让作业的内容显得鲜活,贴近现实生活,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究的感觉,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从转变方法到转变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学完苏教版七年级《数轴》后,做一做怎样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圆周率,让学生用一枚直径看作是1 的硬币从原点出发在数轴上滚动一周,经过的距离就等于圆周率的长度,这样就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圆周率。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因此结合现行教材与生活、生产有很大的联系,内容丰富有趣,教师可根据实际,编些贴近生活、有趣的习题,以增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趣味,还可提供学生讨论,使学生成为做作业的主人。例如学完苏教版八年级《轴对称图形》后,课本59 页11 题在七年级下册“证明”一章的学习中,我们曾做过如下实验:画∠AOB=90°,并画∠AOB的平分线OC。
(1)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C的任意一点P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OB相交于点E、F(如图1)。度量PE、PF的长度,这两条线段相等吗?
(2)把三角尺绕点P旋转(如图2),PE与PF相等吗?通过实验可以得到PE=PF的结论,现在请你证明这个结论。
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探索发现—证明论证”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课程标准中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而且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完苏教版八年级《轴对称图形》后,课本69 页的数学活动“折纸与证明”折纸,常常能为证明一个命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在△ABC中,AB>AC(如图3),怎样证明∠C>∠B呢?
把AC沿∠A的平分线AD翻折,因为AB>AC,所以点C落在AB上的点C′处,于是,由∠AC'D>∠B,∠AC'D=∠C,可得∠C>∠B。
只有亲力亲为,身体力行,才能得到最真切的体验,使其获得真实的感受,巩固和深化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做,长此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多而主动学习少,积极性及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下降。因此,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自己参与作业的评价,可评价自己,也可以评价别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最有价值和最有效的参与是学生思维的参与。
例如学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单元后,布置每位学生自己出一份第二单元的测试卷。要求:题型、分值与去年期末考试卷同,自己写好评分要求及答案。
这样可以发动学生,鼓励学生推荐好的试题,出好试卷后交老师检查。一查试卷是否符合要求,题型、题量、分值是否合理。二查试卷的难易程度,教师通过试卷分层次分析,基本上就知道了该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之后,同等层次的学生交换试卷,考完后交给出卷人进行批阅,不懂的向出卷的学生请教。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不仅使学生对解题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喜悦心情来自两方面:通过复习提高考试成绩的喜悦;自己出的试卷考倒了同学——竞争对手的喜悦,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总之,作业是师生每天都需要面对的“任务”,只有教师依据新课标要求,用新教育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有效地改进作业的设计,设计中突出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让作业体现出知识的价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带着激情与快乐完成每一天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