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实验小学 张 辉
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现,理性思维作为科学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逐渐受到了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数学思维品质对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力和理性思维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建设,教学思维的固化和教学素材的局限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发展,让如此重要的一项思维能力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遗憾缺席。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更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小学生数学报》形式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既配合小学数学教材而设置,又对课堂内容作了丰富的补充和拓展,是培养思维习惯、渗透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材料。
苏联著名的实践家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让学生在作业中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它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属”教学方式,更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有效教学手段。
例如,在《小学生数学报》中经常有一些关于数学名人的小故事,我选择一些经典的故事铺垫性地讲给学生听:“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在棉花店打工,不小心将算题的稿纸一并当成了棉花卖给了一位女士,之后费了好大的功夫和女士讨要自己误卖的稿纸,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学生听到我这么说,都十分好奇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卖棉花的时候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了很多数学家的史实故事,不仅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来源,还让学生了解到了数学家们投身数学事业的献身精神,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启迪作用。
“成功的最有效的秘诀是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需要精神上的启迪和思想上的引导。教师基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数学家的史实故事,建设“读报”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打开数学的大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倡导通过“读报”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固有模式。《小学生数学报》中的内容紧跟小学教材,既包含源远流长的数学知识发展史,又囊括丰富、新颖的数学知识,十分适合学生广泛阅读。
例如,在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完“除法”的相关知识后,我组织学生利用“读报”课程阅读学习“教学实验”专栏中“巧测硬币质量”的内容。在让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我拿出一枚五角钱的硬币,问学生:“哪位同学有办法测量这枚五角钱硬币的质量?”学生的第一想法都是用精准电子秤,我又问:“那如果只有普通的台式秤呢?”学生瞬间鸦雀无声。之后,我引导学生开始阅读“教学实验”专栏寻找问题的答案。当看到数学报中的主人公测量出48 枚硬币的重量200 克,再用200÷48 ≈4.17(克)求出每一枚硬币的重量时,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可以通过用总重量除以数量的方法来求单枚硬币的重量。
通过将教材内容和数学报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既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肯定自己学到的知识,又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数学报》的课外延伸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教学,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明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只要换一个说法,学生便束手无策。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并没有变,学生为什么就陷入了困境呢?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还不够,不能有效地从精炼的题目中提炼问题和条件,此时,指导学生自主展开“读报”成为解决这一弊病的良方。
例如,在二年级教学完“厘米和米”这一课的内容后,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读报课上,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愉快教室”栏目的文章《1 米有多长?》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自由讨论,检验小猴、小兔、小猪、小象的说法是否正确,同时,尽可能多地用更多的方式表现“1 米有多长”。学生很快自由组成了小组,一边阅读报纸一边实践了起来。小组A 找来了一把15 厘米的直尺,测量了一下1 米的长度真的是7 把直尺左右,在小组的说法后面画上了对勾;还有的小组利用课堂学习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点对四位小动物的说法进行计算检验。
经过这节“读报”课,学生都意识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回答,而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多种回答都是正确的,同样地,学生意识到一个问题也可能有多种问法,只需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就能够准确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教材中的知识和习题都较为简单和基础,而《小学生数学报》中通过不同的栏目巧妙地将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划分,层层深入,并用小标题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十分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例如,在阅读完《小学生数学报》中“厘米和米”这一课的相关文章后,学生表示对“厘米”和“米”的知识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我适时地指导学生关注报中的最后一个栏目“夺星大挑战”,鼓励学生像报纸中的小主人公一样,利用自己的课堂所学和课外所知解决这些问题。不少学生被“一根木条长20cm,另一根木条长30cm,把两根木条拴在一起,接头处的地方是5cm,求接成的木条有多长?”这道题难住了。此时,我耐心地指导学生,尝试像上个文章中的“侦探罗宁”一样,仔细地分析每句话的含义20+30-5=45(厘米),不一会儿,就有学生理解了题目的含义,求出了木条的长度。
每一期的《小学生数学报》中都有配合每周练习的“夺星大挑战”,而刚刚阅读完报纸中文章的学生正是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在此时进行提升练习,让学生走入探究的世界,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效果的关键。《小学生数学报》将教材中的内容综合起来编撰文章,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对比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选取适当的素材,引导学生对比精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渗透学习思维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向学生渗透数学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放松的氛围中再次面对数学课堂或作业中的重难点,理性寻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构建数学体系。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对于小学阶段思维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知识仍然过于琐碎。《小学生数学报》从数学实际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出发,紧跟教材的节奏进行内容编撰,是学生实现知识整理、查缺补漏的良好素材。
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内容之后,《小学生数学报》中提出了通过将梯形剪切重新拼贴来证明梯形面积公式成立的方法。当学生阅读到这一篇文章时,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拿出提前准备的用白色硬纸板制作的等腰梯形,分发给各个阅读小组,鼓励他们在报纸内容的提示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证明梯形面积公式。有的小组将梯形剪裁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有的小组将梯形剪裁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还有的小组将梯形剪裁、拼贴成了一个长方形……阅读课结束后,各组学生相互交流,查缺补漏,总结出了七八种证明梯形面积公式的剪裁、拼贴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年龄的限制,在阅读的过程中较为盲目和随性,并不能准确地抓住阅读材料中的重点。教师通过发挥指导作用,在阅读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事物的定量化认知会成为物质发展的规律,其量化过程的基本语言便是数学,数学素养将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内化学生的数学认知。
例如,在组织学生多次阅读“教学实验”中的实验故事后,学生发现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教材中的内容也不是全新的知识,数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此时,我组织学生开始抒写“数学日记”,用来记录每一天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比如当阅读完“时、分、秒”相关知识的内容之后,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道:妈妈做早饭用了30min,我吃早饭用了20min,我走路上学也用了20min……
依托《小学生数学报》中的“教学实验”专栏,组织学生开展了数学实践日记的记录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应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思维不够深刻,但模仿能力很强,在构建数学“读报”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成长特点,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办报,引导学生自由探索、深化认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例如,在阅读了一段时间的《小学生数学报》之后,学生对报纸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布局、轻松诙谐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极强的兴趣。我安排学生以近期讲授的“混合运算”为主题,自办一期《小组数学手抄报》。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各自分工,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进行版面设计,用讲故事的口吻,将上一次小测试中的典型易错题“100-(36+24)和100-36-24”编撰成了手抄报中的文章,并化身为小老师重新讲解了这两道题,还对“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之和”这一知识点进行了总结。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记忆和模仿,在构建高质量数学“读报”课堂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所读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应用中,让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实现对知识的深化认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学习的阶段,不可避免的需要外界环节给予一些鼓励或批评。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展示成果、交流经验,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自己批判认知。
例如,在构建数学“读报”课程的安排中,我坚持引导学生将阅读、实践、写作三者相互结合,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意识。在学生完成《小组数学手抄报》之后,我组织开展了“评报大会”,指导班级学生共同对每个小组的手抄报进行点评。学生积极地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每份手抄报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组手抄报的混合运算题目存在错误:360-144÷24×3=216÷24×3=9×3=27,学生耐心地为该组的学生进行讲解:360-144÷24×3 根据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应该先计算乘除法,也就是360-6×3=342,该组学生听完后恍然大悟。
“无压力,不动力”,教师通过组织展评学生制作的数学手抄报,加强学生之间的知识经验交流,促进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读报”是补充教材内容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数学报》作为经典的小学数学报刊之一,其内容的多样性有助于将学生从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入灵活开阔的数学天地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参与、应用,实现对学生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学生增长见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