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佳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湖南 株洲 412000)
缺血性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多数患者病发之后极易引起痉挛性瘫痪,若是治疗不当或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将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大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难度[1]。本研究以126例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主体,重点分析了血府逐瘀汤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
本研究中的126例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均于2019年04月—2020年04月纳入。本研究通过单位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入组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结合头颅MRI以及CT诊断,确定为缺血性卒中,且一侧肢体伴有痉挛性瘫痪,腱反射、肌张力亢进;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缺血性卒中处于缓解期。排除标准:精神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近期曾用过肌肉松弛类药物、意识不清、心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脑外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对研究用药过敏者。根据双盲随机对照原则,予以分组探讨,其中一组设为常规组,另一组设为研究组,每组各63例。研究组包括38例男性和25例女性,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3.2±13.3)岁;26例脑叶病变,20例基底节病变,17例多灶性病变。常规组包括39例男性和24例女性,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3.6±13.5)岁;25例脑叶病变,21例基底节病变,17例多灶性病变。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P>0.05。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治疗:予以脑神经细胞保护剂、脑循环改善类药物、血压控制、血脂了解、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处理,常规氧疗。口服巴氯芬片[由卫达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台湾)提供,批号HC20140013]解痉,初期5mg/d,3次/d;每隔3d增加5mg,最高用药量<50mg/d,持续口服12周,如果患者不适明显,适当减少用药量。除此之外,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包括屈曲、抓握锻炼,洗脸刷牙等生活自理能力锻炼,提腿、步行、屈膝等活动锻炼,骨盆旋前、伸展上肢、旋转肘部与躯干、髋内收等关节活动锻炼,座位与站立平衡训练,30min/次,3次/d。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研究组患者加用血府逐瘀汤:桃仁12g、当归9g、生地黄9g、红花9g、牛膝9g、枳壳6g、赤芍6g、桔梗5g、川芎5g、柴胡3g、甘草3g。全方用清水煎煮成汤药口服,150mL/次,2次/d,早晚各1次,1剂/d,坚持治疗12周。
(1)临床疗效评价:临床体征、症状表现显著减轻,MAS(改良Ashworth量表)肌张力降低2级以上,为显效;临床体征、症状表现有所改善,MAS肌张力减低1~2级,为有效;未达有效、显效标准者,一律视为无效。总体疗效=显效+有效。
(2)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
(3)运动功能评价以FMA(Fugl-Meyer)量表为主,分值越高越好;生存质量评价以Barthel指数为主,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越好;神经功能评价以NIHSS卒中量表为主,满分42分,分值越低越好。
研究组与常规组临床疗效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与常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组与常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研究组与常规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研究组与常规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对比分)
中医治疗主张舒经、通络、活血、止痛、解痉、荣筋、养血。血府逐瘀汤中的柴胡解郁、疏肝;红花、桃仁可止痛、化瘀、祛瘀、行滞、破血;桔梗行滞、理气;当归、赤芍活血、养血;牛膝通经、化淤血;川芎补中、补血、益气;生地黄养血又滋阴,祛瘀又不影响血循环;枳壳理气、疏肝,与川芎联合加强活血、理气之功效[2]。
血府逐瘀汤经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可以显著减低血液黏稠度,使凝血时间延长,以防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栓形成;红花之中的红花黄色素可以降压、扩血管、优化血循环,羟基红花黄色素可以增强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以免脑细胞坏死;桃仁可抑制血栓发生,还可以抗凝、改善脑组织血流量;当归之中的阿魏酸能够抗血小板聚集、抗高凝血、优化脑组织微循环,还可以保护运动神经元,促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川芎可抑制腺苷二磷酸引起的高凝血,促使脑内血流量进一步增加,帮助患者快速恢复神经功能。
总而言之,血府逐瘀汤应用效果突出,值得临床将其作为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首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