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鲁土司家谱的研究与整理

2020-02-21 17:51汪受宽
社科纵横 2020年3期
关键词:永登县庄浪鲁氏

汪受宽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永登县连城鲁氏,自称元宗室,明初“归附”以后,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成为甘青地区最有影响的土司之一。鲁家土军,驻镇控扼甘、青、新、蒙锁钥的连城、庄浪(永登),且受朝廷征调,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明清两代维系西北地区安全和王朝稳定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鲁氏世袭显爵,直至民国间改土归流,历五百余年,雄踞西陲。其历代土司留名《明史》《清史稿》,时人称“河西巨室,推鲁氏为最。”[1]卷首,孙俌《重续鲁氏家谱序》

鲁土司家族,一向重视修谱,明嘉靖十五年(1587)就撰有《鲁氏忠贞录》,永登县档案馆现藏自明万历至清咸丰间陆续撰修、续修的四种家谱:万历《鲁氏家谱》残卷,乾隆《鲁氏家谱》(或名《重续鲁氏家谱》)三卷,咸丰《鲁氏世谱》先修本,咸丰《鲁氏世谱》三卷。这些家谱不仅完整地保留了鲁土司家族的历史资料,而且保存了自明初至清后期大至西北、甘肃、青海,小至今永登、连城以及天祝、兰州市红古区的历史、人文、民族和社会资料,价值很高。

一、历代鲁土司事迹钩沉

永登鲁土司家谱,虽然有《鲁氏忠贞录》《鲁氏家谱》《鲁氏世谱》诸名,因其皆系鲁土司家族世代传承的谱系,故我们统称之为《鲁氏家谱》。与主要记载家族世代传承和祖宗事迹的普通家谱不同,《鲁氏家谱》主要记载家族中历位袭任土司者的事迹,以及诸土司的承袭、军政职务升迁与政治军事活动,一般不记载其弟兄与其他人的事迹,也极少记载家族一般事务,可视为一个世代传袭土官职务家族的半官方性质的家谱。土司,又称土官,土司制度始于元朝,盛于明朝,延续于清朝,终结于民国,是中央政权对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并对朝廷承担贡赋和征调义务的一项政治制度。明清时期,在甘肃青海设置的土司众多,其中威势显赫的土司家族达数十家,尤以临洮赵土司、河州韩土司、卓尼杨土司、庄浪卫鲁土司、民和李土司、西宁祁土司等为甚,其家族源远流长,雄踞一方,对当地产生过重大影响,与全国历史也有相当关系。

永登《鲁氏家谱》(以下简称《家谱》)中自称,其始祖为元朝宗室脱欢,洪武元年(1368),明军渐逼京畿,元顺帝与诸太子、皇孙半夜出逃,脱欢率数十骑扈从不及,流落河西。明太祖得知其事迹,派行人召其至行在赐物,官为治第于庄浪卫连城,正式成为土司。查《元史》相关卷帙[2]卷24《仁宗本纪一》P558;卷36《文宗本纪五》P802 页;卷107《宗室世系表》P2716 页及《南村辍耕录》卷一“大元宗室世系表”,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太子的四代孙脱欢,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受封为安定王,赐金印。但脱欢之安定王爵至迟在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以前已传给其子朵儿只班,以史例分析,其时脱欢应已离世,而《家谱》本传称脱欢享年90 岁,死于洪武八年(1375),由此上推,他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明洪武初,脱欢已83 岁,不知他是怎么到行在受朱元璋接见和封土的。乾隆谱卷二袁宏德《赠光禄大夫都督鲁公六世恩荣墓表》言,鲁氏“曾祖为元平章”,查《元史·宰相年表》载元顺帝至正元年(1335),任平章政事有名脱欢者,时人多有差评,他是否即鲁氏始祖难以决断,看来,《鲁氏家谱》追述始祖事或有附会与猫腻,反正我们知道连城鲁土司是蒙古人就够了。

鲁土司自明清至民国,始终扎根在今甘肃永登县连城镇。今属兰州市的永登县,明为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清为凉州府平番县,是从内地西北往河西走廊通新疆西域,或从兰州西往西宁通青海和西藏,或由永登北往内蒙的锁钥之地。连城位于大通河畔,与河桥镇、通远乡(明清通远驿)成犄角之势,便于防守又便于进攻,是理想的军事要塞,难怪以军事立家的鲁土司能在此地定居数百年。

谱称,脱欢长子二世阿失都(又作阿实笃),在被命袭任庄浪卫百户次年因目疾卒,其弟巩卜失加(又作孔卜世杰)嗣职,永乐八年(1408)以百户扈从明成祖北征阿鲁台时战死。三世鲁贤,原名失加(又作什伽),字士杰,永乐十二年(1414)和永乐二十年(1422)等曾屡随明成祖征伐蒙古,生擒其首领阿剌罕,功勋卓著,“上以公屡有勤王功绩,因谓之曰:‘昔周公旦远征奄、息,成王封之于鲁。今尔内附久,且有远征之劳勋,业可比周公。’因赐以鲁姓,改名为贤。”[1]卷3“ 三世祖传”。正统间升至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佥事。四世鲁鉴(1425—1502),字克明,嗣职指挥同知,以军功官至镇守延绥总兵官挂靖虏将军印。五世鲁麟(1456—1506),字世祥,积功官至都督佥事、协镇甘肃左副总兵官。六世鲁经(1485—1556),字元常,号西昆,以功升都督同知、镇守陕西总兵官,为《鲁氏忠贞录》的编撰者。七世鲁瞻(1516—1543),字尊周,号三川,鲁经长子,以功升山丹守备,先其父去世。八世鲁振武(1539—1557),字崇文,号凤林,鲁瞻子,袭指挥使,无嗣卒。七世鲁东(1532—1583),字宗周,号石峰,鲁经次子,以功授副千户,后袭职,官至都指挥、庄浪协守。八世鲁光先(1550—1579),字继之,号龙溪,鲁东长子,袭职次年逝世。八世鲁光祖(1560—1607),字伯显,号宏昆,鲁东次子,以功官至南京大教场总理提督管右府事,为万历《鲁氏家谱》的撰写者。九世鲁允昌①(1589—1643),字承甫,号中台,以功升都督同知,任西宁副总兵,守西大通、连城,城破,被李自成部将贺锦擒杀,以上是明代鲁土司家族的主要传袭者及其事迹。查官修史籍,《明实录》中无脱欢、阿失都、巩卜失加等人的记载,《明太宗实录》卷二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癸亥“陕西庄浪卫土官指挥同知鲁失加等贡马及方物,赐钞币有差”,是最早关于鲁土司事迹的文字,鲁失加后名鲁贤,为三世土司。《明史》未设西北土司传,其功臣传诸卷中有《鲁鉴传》,鲁鉴、鲁麟、鲁经、鲁瞻四位土司的事迹,说明明朝时鲁氏的军功在诸土司中是极为突出的。

明朝末年,李自成部将贺锦进击兰州、庄浪(今永登)等地,鲁土司家族遭受沉重打击。九世土司鲁允昌被杀,庄浪土司、世袭指挥鲁希圣被擒后脱逃而不知所终,鲁允昌子鲁宏被俘后长期无音讯,土司之职由鲁允昌侄鲁安摄理。十余年后,十世鲁宏(1634—1673,字含章,号裕侯)从河南找回,被系狱审查,顺治十六年(1659)袭指挥使职,致力于理顺关系、恢复祖业。宏子十一世鲁帝臣(?—1688,字荩之,号虞五)袭职,因年幼,先由族祖鲁大诰代理土司事务,康熙二十四年(1685)方履职,两年多后去世。十一世鲁帝心(?—1734),字简在,号泰君,鲁宏继子,康熙三十年(1691)袭职,曾助清军平定准部噶尔丹叛军。十二世鲁华龄(1689—1756),字九如,号西峰,帝心长子,多次带兵征战,历升西安火器营参将,署凉州镇总兵印务。十三世鲁凤翥(1712—1762),字修翎,号竹轩,雍正十年(1732)以千总衔带部卒到赤金布隆吉屯田三年,乾隆九年(1744)袭职,以孝行和书法闻。十四世鲁璠(1743—1788),字韫斋,号辉川。乾隆四十六年(1781)率部赴兰州参与镇压苏四十三反清军,负伤,授副总兵。四十九年盐茶厅田五、张文庆起事,率部防守兰州。五十一年赴京觐见乾隆皇帝,有《引见录》存世,撰述乾隆《鲁氏家谱》三卷。十五世鲁纪勋(1778—1850),字澹人,嘉庆元年(1796)甘肃遭灾,曾吁请朝廷发给灾民籽种口粮,川楚白莲教起事,获准派兵三百协助镇压。道光六年,张格尔之乱,为朝廷购买骆驼解运肃州,期间,两次赴京觐见皇帝,撰有咸丰《鲁氏世谱》。鲁纪勋次子默尔根班智达,为转世活佛,任阁隆寺勘布,纪勋长子十六世鲁濯(1808—1835)未袭职逝世,育有三子一女,其嫡子十七世鲁如皋(1830—?)承袭指挥使。当时,陕甘新疆回民起事声势浩大,新任青海办事大臣豫师驻防平番多年,以图西宁。提督衔鲁如皋不仅奉派到七里河、红马、海石湾等处参与防守,还一再为豫师军采购粮食,自备牲口车辆,护运到军营。光绪四年(1878)其子十八世鲁焘②(1869—1905,字溥泉)被保举以同知用。鲁焘子十九世鲁承基于民国十四年(1925)获准承袭连城指挥土司世职,二十一年(1932)8 月20 日甘肃省政府指令永登县县长安熙轩:该(鲁)土司名义即时取销,改为连城保卫团司令。”鲁土司正式改土归流,不再世袭。鲁承基后被授予少将军衔,任甘肃省保安副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镇压。

二、《鲁氏家谱》的编纂与特色

中国人修家谱历史久远,先秦著作《世本》中就有汇编三代王族、诸侯家谱世系的篇章。司马迁《史记》诸“世家”“表”,就是依据公侯将相的家谱写成的。魏晋南北朝时,家谱的修撰极为盛行,而且上升至国家层面,朝廷撰有全国统谱,还设有专门的士族家谱管理审核部门,严防伪造冒充。唐朝中期以后,家谱的修撰才由公开转向家族内部,并绵延不绝,形成与正史、方志三足鼎立的局面。明清和民国,家谱的修撰十分兴盛,现存近十万种家谱,绝大多数是这一时段修撰的,《鲁氏家谱》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作品。

《鲁氏忠贞录》是鲁氏家谱的开山之作。由明万历《鲁氏家谱》卷首甘肃巡抚赵载嘉靖十五年(1536)所撰《鲁氏忠贞录序》得知,《鲁氏忠贞录》系六世鲁经所撰,其中包括有“玉音”“族谱”“赠贺哀挽”三部分。赵载《序》言:“因摘玉音‘累世忠贞’之文,氏其卷”,则该谱名系赵载所定。该谱为记录其家族世代对皇朝的忠诚及所获之荣誉而作,可惜未能存世,我们只能从后世几种《鲁氏家谱》中窥其崖略。

现存最早的是八世鲁光祖(伯显)万历间所撰《鲁氏家谱》。关于此谱的撰述时间,万历二十二年(1594)张居敬《鲁氏家谱原跋》开首言:“《鲁氏家谱》成,一日,伯显走币南安,征言以续其盛。居敬曰:鲁氏家世人品懿行,以至功业恩沃,炫赫辉煌者,传述之详矣!”同年朱朝聘撰《鲁氏家谱序》言:“亡何以疾谒告,朝廷嘉其劳,特予署都督佥事衔以归。伯显既归,乃谱其世系,历叙先代勋劳及朝廷优渥之典,谒余而问序焉。”显然张、朱所见已是基本成型的《家谱》,则万历《谱》基本撰成于万历二十二年及其以前,并刊刻以送请他人撰述序跋。但乾隆《鲁氏家谱》卷三“八世祖传”言:“二十八年(1600)二月,(光祖)请告病,奉命准驰驿回籍,逍遥林下,颐养休和,遂著《鲁氏世谱》。”言系其万历二十八年休致后所撰。细看今本,卷一第六十六叶至六十八叶与其它部分的用字及版式均略有差异,全谱当系两次刻成。我们认为,先是于万历二十二年刻成全谱及序跋,万历二十八年鲁光祖休致后又增收万历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年的三篇皇帝诏勅,再予补刻,今本即万历二十八年的补刻刷印本。

该谱为大字(1.5 厘米×1.5 厘米)刻本,每半叶8 行,行15 字,总92 叶,装订为一册。原书对清帝名讳一无所避,也不讳明代诸帝名,合乎明代避讳不严,而私人作品更少避讳的特点,可判定为明代刊本。特别是所附张居敬《跋》中有“且自胜国(指元朝)归附,非真豪杰之才,能如是耶?”系颂扬明朝廷的话语,在文网甚密之清乾隆朝的《鲁氏家谱》中则删除此句不录,更铁证其系明朝刻本。

原书目录称其三卷,即卷一“纶音”、卷二“赠言”、卷三“家谱”,今本只存卷前、卷一及两篇后序,故我们称之为〔万历〕《鲁氏家谱》残卷。卷前两通序,一为甘肃巡抚赵载《鲁氏忠贞录原序》,一为万历甲午陕西按察副使朱朝聘撰《鲁氏家谱序》。卷一“纶音”,首有以“鲁光祖曰”开头的小序,其后收录了自洪武七年(1674)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朝诸皇帝给鲁氏的符验、诰勅、诏谕、谕祭文,以及给鲁氏诸寺庙所赐谕勅札付等。后序两通,一为嘉靖丙申(十五年,1536)西宁道乔英撰《鲁氏忠贞录后序》,二为南安郡守张居敬撰《鲁氏家谱后跋》。我们知道,明末贺锦部攻下连城,以至“被寇之后,家中列祖实迹,尽被煨烬。”[1]卷3“ 九世允昌传”。故该谱能以如此面貌留存至今,已属不易。

现存完整又篇幅最大的是乾隆《鲁氏家谱》,或名《重叙鲁氏家谱》《重续鲁氏家谱》,全谱共三卷三册。每卷之首皆书“广武鲁光祖伯显氏订/十四世璠韫斋氏重叙”,意指本谱是在明万历家谱基础上,由鲁璠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续纂而成。刘作垣《重续鲁氏家谱序》言:“承袭以来,每念先世旧勋,不可磨灭,明以前已勒乘矣,自八世后,祖功宗德,历年久而将湮。于是检阅前谱,考证其讹,载续后代,用彰厥美,汇叙成帙,付诸梨枣。”由此看来,鲁璠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袭指挥使职以后,就开始补撰《家谱》。该谱中避清圣祖玄烨名讳“玄”书为“元”,避清世宗名讳“禛”书以“桢”“正”字代,避清高宗弘曆名讳书为“宏”“歷”,不讳清仁宗颙琰和宣宗旻寧名讳,当系乾隆末年钞成。该谱由多人以楷体或行书钞写在无界栏的毛边纸上,每行18 至21 字不等,半叶9 行,总计255 叶。

该谱卷前,含序四通以及本谱总目。序分别是:嘉靖赵载《原序》,万历朱朝聘《原序》,乾隆五十二年(1787)孙俌、刘星五两篇《重续鲁氏家谱序》。卷一“纶音”,首为鲁光祖和鲁璠的两篇小序。然后,钞录万历《谱》自洪武七年(1674)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朝诸皇帝给鲁氏的符验、诰勅、谕令,增收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一道,清顺治十六年(1659)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朝皇帝给鲁氏的符验、诰勅、谕令;钞录万历《谱》明朝皇帝给鲁家妙因寺、显教寺等诸寺的谕勅札付等,给诸鲁氏的谕祭文。卷二“赠言”,目录之后是鲁光祖和鲁璠的两篇志,其后为钞自万历《谱》的二十四篇序,补录两篇表序,后之数十首明诗,或亦迻录自万历《谱》。卷三“族谱”,前有鲁璠撰《重叙族谱引》、目录、鲁光祖撰《例义》,以下为续至十四世鲁璠的“世系考”,即世系图谱;一世脱欢至十四世璠的“世系表”,简介诸人生平官职、配偶、子嗣,自四世鲁鉴起多有生卒年月时辰;“列传”,首附《明史·鲁鉴传》,与中华书局本《明史》传文略有不同,再后是自始祖传至十四世璠传,其中鲁璠传从其行文口气看当系璠自撰。附《引见录》,是鲁璠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至五十二年正月赴京师参见乾隆皇帝的实录。“内传”专列诸妇人传,这是对传统家谱体例的创新。鲁璠撰《引》之后,是自脱欢原配马夫人至鲁璠妻孙氏八位夫人的传,以及节妇鲁鉴女的传。谱末“序跋”三通,分别是明乔英后序、明张居敬原跋,以及乾隆五十三年(1788)王以涵《重叙鲁氏家谱跋》。本谱中许多文字旁有红纸贴签,上书校核字,如卷三《八世祖(光祖)传》“以功升南京大教场总理提督管有府事”中“有”字旁贴签书“军”字,意为“有”字应改为“军”字,似为原谱钞成后,欲修新谱而对其校勘时所书。

清咸丰间《鲁氏世谱》先修本,谱内无撰者名氏,亦无序跋。但书中文字,与下述咸丰《鲁氏世谱》之谱系图及列传内容全同,且后《谱》对前《谱》中的错误有所纠正,如《十世指挥公宏传》中“靖远逆侯张勇”,后《谱》删衍文“远”字。且本《谱》中避清高宗名讳“曆”为“厤”,清宣宗旻寧名讳或讳改为“甯”字,或不讳,而《谱》之最末一个年代为咸丰元年鲁纪勋之和硕特太夫人卒,其后又书有“孙一如皋,即承袭指挥使者”,故可判定其撰于咸丰间(1851—1861),撰者为鲁纪勋及其孙鲁如皋,为咸丰间《鲁氏世谱》先修本。该《谱》虽无明确分卷,但从内文看,实为二部分:一为始祖脱欢至十五世鲁纪勋世袭土司系谱图;二为“列传”,前有列传小序,后为自始祖脱欢至十五世鲁纪勋传。

《鲁氏世谱》先修本,乌丝栏,每半叶10 行,行25 字,总21 叶,为一式的楷体小字,有数页偶见文字与界栏交结的情况,有人判定其为抄本。经反复认真阅视原谱,发现其文字转折圆润,字口清晰,分布匀称,界栏笔直粗细划一,又非抄本特征,另全书字体虽小却极为工整统一,非一般钞手所能为者,定系专业钞手所为,但有两处界栏划弯的情况,且有个别字略有漫漶,特别是其字迹略呈灰色,笔划内偶有细白点,当为印刷品而非钞成,故判定该书为软(楷)体字石印本。

清咸丰《鲁氏世谱》刻本,是永登县档案馆藏诸鲁氏谱中一部唯一留存有扉页的鲁氏谱,扉页为半叶A 面,用纸与内芯同③,有粗细各一的双边线,中间顶天立地刻印“鲁氏世谱”四个大字。这也是一部唯一流传于外的鲁氏谱,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甘肃】鲁氏家谱二卷/(清)鲁纪勋纂/清光绪间木刻本/北图、辽宁图/甘肃永登县档/注:该族散居庄浪、永登。此谱始修于明万历间。”[3](P643)。此著录需要讨论四个问题。第一,永登档案馆藏该谱不分卷,但有“世系谱”“年谱”和“列传”三部分,可勉强称为三卷,而非二卷。第二,该谱谱名下题为“管束庄浪土官土军世袭掌印指挥使十五世孙纪勋重纂”,说鲁纪勋纂没有大错,但在“年表”末书有“道光三十年庚(戊)〔戌〕初二日卯时纪勋卒”,说明至少这句话书于鲁纪勋死后。“列传”之《十五世武功大夫澹人府君传》,澹人为鲁纪勋字,传文书至纪勋卒后一年(咸丰元年)其和硕特夫人卒,其长子鲁濯逝世,次子默尔根班智达在东尔阁隆卜寺为喇嘛,其孙(十七世)鲁如皋“即承袭指挥使者”等文字,显然这些内容已是鲁纪勋之孙鲁如皋时的作品了。因此,是否可以定为,本谱由十五世鲁纪勋纂,十七世鲁如皋增补定稿。第三,本谱是木刻本,但刊刻时间因无明证,不能妄断于光绪间。要知道,自鲁如皋承袭之咸丰间,后有同治(1862—1874),再到光绪(1875—1908),总计近半个世纪,无法证明鲁氏在三四十年后才送出去刊刻。第四,所言“该族散居庄浪、永登”有误。甘肃省历史上有两个名庄浪的县级军政建置,一在今平凉市境,是元代设立至今未改名的庄浪县,一个在今兰州西境的永登县,元设庄浪卫属永昌路,明洪武间庄浪卫改属甘肃镇,后降为所④,清雍正三年(1725)改为平番县,民国十七年(1928)改名永登县,至今沿用。庄浪卫、平番县、永登县虽为一县在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不同时期的地名,但是其辖地在共和国时期一再缩小,其北部划出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北部划归古浪县,西南部划出成立红古区。《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作者显然忽视了庄浪、永登为同一地域不同时代地名的史实及辖地的变化,称鲁土司家族“散居庄浪、永登”,不妥。

该谱装订为一册⑤,宋体刊刻,半叶10 行,行25 字,白口,四周双边,计74 叶。永登档案馆所藏并非初印本,刷墨不匀,文字及界栏有漫漶不全,书叶中多有水痕,亦有书口折页开缝后衬裱的叶面,馆藏本谱第三卷“列传”误装订于全书之首。另该本有两叶半缺佚。

该谱之“世系谱”,小序后,系自始祖脱欢至十五世纪勋世袭土司系谱图。纪勋之后曾刻有十六世某某之世代数及名讳,但刷印前被剜去,填以两块墨丁,或系十七世鲁如皋所为。“年谱”,即鲁土司家族大事纪。小序云:“余家自崇祯癸未遭贺锦之乱,图书、法物烬于兵燹。且朝不一代,代不一人,人不一事,而欲年经人纬,括数百年于尺幅,呜呼,难矣!今撮其大略,书投诚,识天命也;书战功,纪先烈也;书勅诰、赐予,重君恩也;书生卒日月、坟墓地方,俾后世无忘祭祀也。”年谱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入元大都起,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十五世纪勋卒止,书王朝及鲁氏483年间大事,包括有准确年代的朝廷给鲁家的符验、诰勅、诏谕、谕祭文,有历代鲁土司所任所升改官职、所参与战斗、所立战功和生卒情况,以及少量鲁土司给朝廷的奏疏陈情。“列传”,包括列传序、《始祖脱欢公传》至《十五世武功大夫澹人府君传》,诸传与以前家谱不完全相同,年代履历多经过核实,且将以往内传中诸夫人女子的经历融入其夫或父之传中,文少事增,是一部有特点的土司家谱。

三、《鲁氏家谱》的整理

永登《鲁氏家谱》有许多正史和地方史缺载的资料,更以其系统性、完整性与真实性,成为中国家谱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作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开发项目,整理点校出版永登县档案馆馆藏《鲁氏家谱》,不仅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更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对永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红古区进一步认清县(区)情、提升历史文化地位、扩大影响也有积极作用。

这次整理,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将永登县档案馆提供的四种《鲁氏家谱》进行版本、成谱年代及作者的判断。一是从后代诸《谱》中解决了嘉靖《鲁氏忠贞录》的大体面貌;二是判明了原定为清朝乾隆以后《谱》的实际是明朝万历残本,万历《谱》并非鲁光祖告病致休后所作,而是原《谱》初刻印于万历二十二年,万历二十八年后补刻印刷;三是判明原定为抄本的咸丰《谱》实为石印本,石印时间在咸丰间,而不是光绪间,其撰者先是鲁纪勋,后由鲁如皋添补完成;四是发现两种咸丰《谱》,一为先修本,二为在先修本基础上的改定增补本,改定增补本不是一般所说的两卷,而是三篇(卷)本。

第二,以永登县档案馆收藏的四种《鲁氏家谱》为底本,将其改为标准简化字,横排成书。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自动转换繁简字会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简化汉字方案》中将几个繁体字合并简化为一个简体字时,或繁体字与简体字本来是不同音义字时,自动转换常常出错。有的字即使已经简化,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应稳妥操作。例如,简化字表中有“钟[鐘][鍾]”,意为乐器的“鐘”字和量器的“鍾”字都简化为“钟”字。但乾隆《谱》卷二南宫李纯诗句“勋业铭鍾鬴”中的“鬴”字同“釜”,故其“鍾”当指量器,为避免错误理解,我们将其简化为“锺”,而不是“钟”。避讳字,一律回改为原字,并出校勘记,以供读者和专家研究参考,书中的错字、别字、讹字、衍脱字,则依据可靠资料予以改正,原则是尽量不改动原文,即使非改不可,也要保留原字,再说明理由。

第三,按原文意思对全谱进行分篇、分段,施以现代标点。分篇、分段是在仔细阅读和理解原文意思后进行的,尽可能使其既符合原作者的本意,又利于当代人的理解,标点必须合乎规范,并准确地按照原文的意思予以句读。例如咸丰谱中,哀叹鲁濯仅活了28 岁的文字有“惜哉昙华偶现毋乃前身玉树生埋竟成宿谶”句,有人将“埋”字改为“理”字,标点为“惜哉,昙华偶现。毋乃前身玉树生理,竟成宿识(谶字误作识)”,为误改原文。古人有以“玉树生埋”这种美好事物陨落的现象比喻仁人离世。如尤侗《凤凰台上忆吹箫——梦亡友汤卿谋》有“玉树生埋,香钩殉葬,人间无限伤心”句,遂定原文“埋”字为正,再据前人诗词之意,标点为:“惜哉!昙华偶现,毋乃前身;玉树生埋,竟成宿谶。”

第四,校勘。在以诸种家谱进行本校的同时,我们遍查相关地方志、诸官修史书、明清至民国各种记载、著述、档文,对《鲁氏家谱》所记、所述、所用字词等进行互校和对校,发现和纠正了较多原谱的错误和问题,补充其不足。如万历谱和乾隆谱中都有“凶憨”一词,查词典,憨,音hān,意为傻、痴呆。凶恶与痴呆不宜组成一词,查《明仁宗实录》卷七,才知道此处应是“凶憝”,憝,音duī,意为坏、恶,于是据以改正。再如咸丰谱之“列传”缺一叶半,计336 字,我们从《西北文献丛书》中的《鲁氏世谱》(钤有张维“临洮张氏”印)予以补入。鲁贤擒获蒙古首领阿剌罕之处,在乾隆谱卷三中书为“斡滩河”,咸丰谱中两处都书为“幹滩河”。我们查遍元明诸史,既无“斡滩河”,亦无“幹滩河”,唯有“斡难河”,系今黑龙江上游鄂伦河,也称鄂诺河或敖嫩河,发源于蒙古小肯特山东麓,为成吉思汗大败泰赤乌部长沆忽之处,亦为蒙哥被推为大汗处。遂知《鲁氏家谱》三处皆误,据改为斡难河。

第五,注释。《鲁氏家谱》是明清间陆续修撰的,当时的职官、地名、人物、事件、习俗、物名、用语等对今人来说都很生疏,整理时做了两千多条注释,希望能对更好地理解家谱有所帮助。例如咸丰谱中的《年谱》是按年代表列鲁氏大事,整理时在每个古代年号的后边都加上了公元年代。再如,清雍正皇帝给鲁太夫人的诰命中有“用扬常武之勋”句,其中的“常武”,不是经常动武之意,而是《诗经·大雅·荡之什》的篇名,后代用以指皇帝亲征并取得军事胜利的意思;谱中为讳言鲁氏的死亡,以“不禄”“见背”“弃世”“化鹤”“星沉”“观化日”“山颓塞”“星坠营”“长逝”“告终”等词语替代,有些词语若不加注释,读者难以理解。家谱中明朝皇帝给鲁土司的诏书,多次用“常川”一词,校注者中明清档案专家解释为“经常,连续不断。”另外,乾隆《谱》有“自无绿衣黄裳之讥”句。古人以黄为正色制成上衣,绿为间色制为下裳(类似大裙子),若以绿色为衣,黄色为裳,就是尊卑倒置,贵贱失序,自然会令人讥讽。

我们的目标是做出一部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和普及性兼备的明清西北土司家谱整理本,即将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30 余万字的《永登鲁氏家谱校注》,不知是否实现了这一愿景。

注释:

①鲁允昌,《清史稿·土司传》、乾隆《甘肃通志》、乾隆《五凉志·平番志》书其名为“应昌”“映昌”或“胤昌”,皆音同字异。

②清末西宁办事大臣豫师言,十八世土司原名鲁寿长,更名鲁锡,与《清史稿·土司传六》所记不同。见《豫师青海奏疏》光绪四年九月“仍请俯准鲁锡以同知用折”,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183.

③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鲁氏世谱》扉页用粉红色纸,或系初印本.

④关于元明庄浪卫的建置,《元史》《明史》及相关地方志说法不一,此处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3《陕西十二·庄浪卫》,贺次君、施和金点校本,中华书局,2006:2998.

⑤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鲁氏世谱》装订为两册一函.

猜你喜欢
永登县庄浪鲁氏
梦道怡然
溪山清色
甘肃庄浪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探究
兰州市科协联合永登县开展中草药种植技术培训
《丰乳肥臀》中母亲上官鲁氏的形象分析
上官鲁氏和凯蒂的母亲形象比较研究
元代高昌鲁氏家族研究
甘肃永登发现元代雕版印刷《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