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林,钟雪蕾
论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高质量发展
曲中林,钟雪蕾
(肇庆学院 教育发展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地方本科高校是支撑起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重要主体,创立新的高等教育分类体制,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继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地方应用型大学应紧密围绕“地方”与“应用”设立特色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社会服务与校地关系,在高等教育新型分类体系建设的探索中找到合适的定位,集合多方力量,克服其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定位不明确、评估制度不完善以及办学支持不足等困难。借鉴国际上各种不同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设,往往具有从特色学科发展到优势学科发展、从单一层次办学到多层次办学、从合作办学到科研创新的发展路径,为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高质量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地方高校;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加速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转变,全民族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部分地方高校在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工作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及不同地方高校本身的差异,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道路上还需基于其所在地区的内外环境,找出自身的竞争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与国家直属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在自身发展和实现大学功能方面受到一些限制,现实中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高校不能顺利实现这种转型。[1]深入研究和分析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外延,总结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中普遍突出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径,构建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对未来地方高校如何成功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展目标是大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对学校的办学思想、总体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工作重心、培养目标等具有导向作用。[2]应用型大学地方化的涵义有两层,一是大学要适应地方经济,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二是大学的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3]所以,为地方服务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地方应用型大学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理论支持,为地方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相互扶持、 互为依托的关系。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必须把“地方”与“应用”密切结合起来,寻求错位发展,与重点研究型综合大学及专科职业技术学校区别开来。其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均围绕“地方应用”进行,以实现其为地方服务的最终发展目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其发展目标定为:“面向首都、辐射全国,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坚持为首都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本科人才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4]通过十年的努力,成功转型为应用型大学,为北京市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划分为学科研究型、技能技艺型以及介乎与两者间的学科应用型,与之对应的高校类型为学术研究型大学、高等职业院校及应用型大学。为此,与地方应用型大学所对应的,其培养的人才是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学科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即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技术或者将技术应用到实践中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面广;二是很强的理论运用、推广、转换的能力;三是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直接投身于产业实践;四是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有别于学术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精英型”人才,地方应用型大学是承载着大众化教育任务的主体,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服务于地方区域实际生活需要,服务于丰富地方普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提升地方城市品质和民众素质。[5]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具有围绕应用能力、胜任工作岗位任务为主的职业性特征,其人才培养计划与地方支柱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实现对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直接面向地方社会经济生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地方应用型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以本科层次为主,大力发展面向实践和着眼于应用的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从本科到研究生每一层次的人才都可以适应地方社会行业的不同需要。[6]根据其人才培养的目的转型,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核心,对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进行转变。不同于“211”“985”和“双一流”等重点综合性高校的生源,地方高校所录取的学生具有书本知识较为薄弱,自我定位较模糊,就业倾向较为明显的特征。因此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形式、管理形式及专业课程需多样化设置,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找到自我发展方向,激发学习的主动性。[7]
地方应用型大学应坚持培养契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人才作为新的发展思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形成“地方政府-地方应用型大学-地方企业、产业”的三者循环系统,并从中发挥主导作用,以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围绕“应用”二字,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教师也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即要求教师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教学水平,可以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经验。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效需要像高职院校那样,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传统的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的师资难以完全胜任应用型大学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工作。要建设“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需要做好“引进来”“走出去”及“内部培养”三向通道建设。“引进来”是指从地方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教师队伍,从事学生实践指导;“走出去”是指通过在职培训和鼓励年轻教师与社会各部门或企业合作,使得教师能更好地捕捉到行业的发展动态,同时教师也可以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提高原有教学型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内部培养”指通过应用型大学所培养的应用型研究生层次人才进行反哺,为应用型大学的本科层次学生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双师双能型”师资。
根据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其科研也应以应用为导向,以针对地方经济、职业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实际需要为目标,着力加强教学科研的应用性,坚持以科研及其成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的产业进步。所开设的各个专业都要围绕其应用和实践转化建设平台,形成学校科研与地方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围绕区域主导支柱产业,开展应用型研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解决企业发展难题。[6]同时,由企业提供人才科研的设备、场所,积极探索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基,地把应用性学科的研究成果落实到产学合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提升。在教学中,做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现今不少高校也在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应用型大学,但地方应用型大学普遍存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错位”,在科研上与地方经济社会相互支撑力度不够,互动机制不畅,[1]因此相比其他类型高校,地方应用型大学则更需以健全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规模水平和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侧重点,大力推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并长期树立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特经验和观念。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地方应用型大学是促进大学教育与地方社会服务功能的结合而产生的。[8]相对于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地方应用性大学的目标更集中于为地方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其行业指向更为明确。地方应用型大学以面向地方所需为根本出发点,以对接地方的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为突破点,成为地方产业提供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2]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供给点。面向社会的服务不仅包括人才培训,地方应用型大学要真正地融入地方社会与经济,还可以开展如文化活动指导、技术咨询、决策咨询、项目合作等,用多种形式沟通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紧密依托地方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以产教融合理念为导向,地方应用型大学往往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或其他高校进行联合,共建行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学园、成果孵化中心等平台,[9]通过联合多方力量,搭建各种不同的平台,共同解决本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问题,推动地方发展,为地方服务。
地方应用型大学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是有限的,作为区域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全程参与地方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创新文理学科在地的应用发展,构建新型的现代地方产业体系,才能建立起支撑应用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校地关系。大学与地方的紧密合作,既满足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在转型的过程中走出自身特色的机会。[10]有效构建服务地方的体制和机制是创建应用型大学的关键。如四川川理工学院,为贯彻“学校与地方协同发展”的理念,相继成立了校地合作处、服务地方工作委员会、校地合作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实现地方与学校的“共同治理”。[6]各种形式的校地合作,能有效激发地方应用型大学在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中的巨大潜力。
虽然为地方服务是地方型应用大学的最终使命,但是并不代表学校要沦为地方政府的附庸。地方高校始终要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大学自治,有相对完善的办学自主权,否则容易陷入“政府失灵”的困境。地方应用型大学在知识应用化过程,在追求创造市场价值的同时,要坚守大学本质,彰显大学自治,与市场之间保持一定的边界,避免陷入市场化售卖。[11]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引导者,应构建适于应用型大学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赋予地方高校充足的自主权,以调整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以及资源配置等。地方应用型大学,也要根据市场变化及社会需求,做到能灵活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要求等。校地之间要维持相互扶持,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应用性是大学与生俱来的鲜明特征。[12]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今所有的大学都无法脱离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不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特定层级,而是一类相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更侧重于应用性研究,具有相对显著应用性特征的大学类型。有学者认为,应用型大学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乃是“威斯康星思想”在当前社会和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化。[13]而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及一系列针对地方高校定位转型的政策出台,把建设应用型大学的任务放到了地方本科高校的身上,这些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
从概念上看,“地方应用型大学”从属于“应用型大学”,是“应用型大学”的具体化,主要在于其辐射范围的细化,其发展目标则从“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具体化为“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尚未成熟的理念,还在不断地形成与探索当中。对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类型探索,即是对应用型大学的类型探索。目前对应用型大学的概念范围和内容体系的讨论还未形成明确的共识,其内涵和外延都不太明确,政策上、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认识也尚未统一起来。
高等教育体系的分类建设、管理与评价,是世界各国不少人在关注和一些专家在研究的问题。我国的高教体系,以科研程度的不同划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研究型,其中教学型与研究型有相对清晰的衡量指标体系。[13]但应用型大学既承担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也承担着应用性的研究任务,不能以侧重教学或侧重研究来区分,可见这种分类方法并不适用。在国外高等教育分类方法中,一些学者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作为一种描述性分类法,能较好地为应用型大学找到恰当的定位。即根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把高等教育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与实用型三种类型,对我国高校类型的划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14]
在探讨应用型大学的同时,也应该理清关于应用型大学下的从属类型,以明确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定位。根据上述分类法,高等教育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与实用型三种类型,应用型作为一级类别,在应用型大学的类型下,按照辐射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地方应用型、国家应用型、国际应用型;按照专业设置划分,可以分为技术应用型、社会应用型及综合应用型;按照职能侧重不同划分,可以分为研究应用型、教学应用型、服务应用型;按照服务对象的划分,可以分为政府应用型、产业应用型、企业应用型等。至此,可以发现应用型大学可以各有特色,多样化发展。如《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中,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把高校划分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种类型。可见大部分高校都属于应用型高校。在知识经济社会,大学与社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大学内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在资本占有、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加剧了应用型大学类型化建构的复杂性。[11]
综合上述,所谓地方应用型大学,即能承担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的应用性研究,主要按照地方社会及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专业,以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作为教学方法的,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
地方本科高校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相比,办学基础相对薄弱;与实用型的高职院校相比,人才就业缺乏竞争力。地方本科院校往往面临着自身资源不足,教育投入有限,科研经费偏少等共同问题。[1]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政策的提出,无疑为地方本科高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我国,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其各种体系的构建还在不断探索之中,转型发展之路上,普遍存在指向不清、高校评价制度不完善,缺乏办学条件的问题,使地方本科高校陷入无法成功转型的困境。
截止2018年,在全国2956所高校中,本科院校1265所,占比47.1%。这些本科院校根据其来源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老牌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办学实力与自身特色;另一种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扩招政策下由一些高水平的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经合并重组或独立学院升级而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基础较为薄弱而实践性较强,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主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办学上不断追求层次“高大上”、名称“大学化”、类型“综合化”,形成了“低位高攀”与“同位趋同”的现象。[15]加上新型的高等教育分类体制尚未形成,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导致地方院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中处于愿景不明、目标不清、路径不定、措施不力的局面,缺乏转型的动力。
我国大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桎梏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其“单一化”和“单中心”治理的制度缺陷,忽视了不同类型院校的分层发展。我国高校的评估体系源于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的评估模式,偏重于学识评价,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尽管当局已意识到高等教育分层发展是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核心问题,但我国尚未建立高等教育的多层面质量评估体系,仅有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有较为具体的衡量指标体系,缺乏应用型大学适用的评比指标,无法衡量一所地方高校是否转型成功,办学水平处于什么地位。使得地方高校只能落入和研究型大学或和高职院校进行对比竞争,其教学研发比不上重点综合大学,而实践就业比不上高等职业院校,陷入两难的发展瓶颈。即使以发展应用型大学作为目标进行建设,也缺乏可借鉴的发展路径,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在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下,理清新时代高等教育分型的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高等教育分类设置、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体系,明确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与研究型大学和实用型职业院校分层错位发展,力求每一类型的高校都能成为一定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高校是扫除当前地方高校向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障碍的重要举措。
当前的迫切任务要改变当前“主要秉承一种外在的、合规定性的质量标准取向,而过于整齐划一、过分注重‘标准’的评估制度”,[9]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针对应用型大学设立设置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乃至资金拨款办法,以使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管理和评价及保障体系能走向多样性、分类性,促进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地方应用型大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其发展和建设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与物质的支持。由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发展还处于探索的道路,缺乏完善的体制监管和评估标准,加上大部分的地方应用型大学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兴建实训基地、仿真实验室、校办企业等基础设施,内在理念与外在条件难以支撑起办学发展,严重影响地方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同时,办学过程中,还会面临生源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企业合作、校地关系、科研服务等多方面的转变难题。现有的招生制度,未能按照不同高校类型划分录取分数线,地方本科院校只能录取二本、三本的人才,学生的来源制约了应用型大学向高层次发展;地方高校现有的师资难以满足应用型大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受地方与学校的环境、机制、资金、政策等限制,人才引用与人才聘用机制缺乏统筹规划,吸引力低,竞争力差;地方企业的类型与发展影响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方向,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相互支撑力度不足,互动机制不畅通,使高校难以融入地方,更难以做到为地方服务。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溯其根源,可以把地方应用型大学看作从中世纪后期所兴起的,适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的城市学校。这些城市学校一般由手工业行会或商人联合会设立开办,也称为行会学校或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些职业训练的性质。而我国所提出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也明确了应用型大学的职业色彩。
纵观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发展,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的科技大学、中国台湾的科技大学等,主要是从技术学院转型发展而来,是随着产业升级对技术性人才层次提升需求而形成的结果。以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开展应用性教育与研究为特色。从应用型大学的类型划分中可以认识到,根据不同划分标准,不同职能侧重和组合,应用型大学实际涵盖了多种多样的大学类型,如新型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等,都是应用型大学的一种。而根据应用型内涵本身也可以派生出如工程应用型、科技应用型、应用型文科、应用型理科等亚类型。地方应用型大学基于其不同地域、区域的差异,其发展具有多样化、本土化、独特化的特点,法国的技术性院校、英国的城市大学、美国的服务性大学等,不同地域的应用型大学在其实践路上必然具有一定的分歧,其逐渐成熟,提升发展之路各有特色,难以复制。
同样以面向地方,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或服务型人才为发展定位的,各国不同类型的地方大学的发展路径,可以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中不少地方大学已发展为享有国际盛誉的知名综合性大学。借鉴国外地方大学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可以通过以下发展路径,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
城市作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栖身之地,大学无法从其所在的城市地区脱离出去而独自发展。各国的地方学院最初所设立的学科专业也主要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服务,以培养特色的人才支撑本地产业的发展。学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找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通过与地方特色产业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形成学校所特有的学科优势。如位于伦敦金融城内的城市大学,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学校能与周围的金融中心密切合作,发展出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会计、地产和金融风险管理等优势专业。
每一所大学在其办学历程中都会形成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和展业,地方应用型大学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促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发展,有的方失地进行建设,加强这些优势学科的校地合作与产业合作,重视这些学科的应用研究创新,形成竞争优势。
随着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提升,地方高校若仅培养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性人才已不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但受传统高等教育重视学术的观念影响,人才层次的提升往往意味着大学转向研究型发展。在新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尚未构建完善前,难以破除这种理念困境。在国际上,一些原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也成功转型成为研究型大学,如香港城市大学,已成为一所面向亚洲和国际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但在国内,受招生录取政策的限制,国内地方本科高校要开展高层次的办学较为困难。培养高层次的研究生人才意味着从大众教育走向精英教育。但地方应用型大学在优势学科发展成熟,建立了优势学科竞争力以后,可以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开展少量的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以丰富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
社会参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应用型大学不仅要和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建立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践基地,为地方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还要参与社会,建设应用型的学科平台和研究力量,以科研作为平台、以项目作为纽带,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的支持。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影响较为深远。其“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如何与企业合作办学提供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参考,并写入《中国战略2015-2020》的报告中,以作为中国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和制定实施标准的参照模板。校企合作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可以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与学校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使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实践。
对应用型高校而言,科研活动是一项独立的职能,也是辅助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16]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科研有助于地方应用型大学更好地履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职能。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地方应用型大学所开展的科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17]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首先要找准自身定位,结合地方发展规划,把自身的特色学科转化为优势学科;进一步提升优势学科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做好产学研的融合发展,以特色发展为基础,逐渐形成多样化发展,扩大辐射范围,提升综合能力,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新型大学。
[1] 张丽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难点探析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08(10):97-100.
[2]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3] 胡维芳.潘懋元先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思想探析[J].职教通讯,2017(1):55-58.
[4] 《北京联合大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探索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82-87.
[5] 冉隆锋.论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及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5(13):25-28.
[6] 汪明义.担负时代使命创建应用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34-37.
[7] 张妙弟,江小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60-61.
[8] 冯虹,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5-30.
[9] 朱建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制度性困境、成因与机制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23-128.
[10] 鱼晓辉.“五新战略”视阈下的区域型、应用型大学功能定位研究[J].才智,2019(26):152-153.
[11] 丁建洋.应用型大学类型化的逻辑意蕴、建构机理与价值旨趣[J].高校教育管理,2019(4):99-107.
[12] 王硕旺,蔡宗模.应用型大学的缘起、谱系与现实问题[J].重庆高教研究,2016(2):22-29.
[13] 陆正林,顾永安.应用型大学若干问题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7-13.
[14] 江小明.关于高等教育分类及应用型大学定位问题的一点认识[J].高等理科教育,2005(3):10-14.
[15] 黄小灵.教育生态位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39-42.
[16] 陈光磊,王丽芹,王风雷.科研反哺教学对于应用型高校的作用与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5):124-128.
[17]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O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QU Zhong-lin,ZhONG Xue-l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26061,Guangdong,China)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subjects supporting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o enter the popularization stage. It is an inevitable way to establish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applied universities.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should closely focus on“localization”and“application”with characteristic goals,personnel training,teaching staff,scientific research,social servi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local places. A suitable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ystem is to be found,so that various forces can be taken advantage of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such as unclear positioning,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school ru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orld often begin with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s and then superior disciplines,from single level to multi level,from coopera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China.
lo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applied university;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G648.4
A
2096 – 2045(2020)04 – 0035 – 07
2019年广东省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粤港澳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2019ZDXK004)资助。
曲中林(1965—),男,广东省肇庆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院校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钟雪蕾(1986—),女,广东省肇庆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责任编辑:夏 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