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乐 丁恒黎
河南郏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郏县 467100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术式[1]。收集2017-01—2018-01间在我院接受手术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传统腹腔镜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原位旋切剔除术的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88例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2],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肌瘤直径5~7 cm,平均5.26 cm。肌壁间肌瘤63例,浆膜下肌瘤25例。无盆(腹)腔手术史、认知障碍和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排除肝、肾功能异常或合并其他妇科疾病的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不同术式分为2组,每组44例。观察组:年龄23~56岁,平均38.15岁。单发肌瘤29例,多发肌瘤15例。肌瘤数目1~4个,平均2.74个。对照组:年龄22~58岁,平均39.43岁。单发性肌瘤27例,多发性肌瘤17例。肌瘤数目1~4个,平均2.78个。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平卧,常规消毒、铺巾。脐缘做1 cm切口,穿刺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维持13~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10 mm Trocar和0°腹腔镜探查。改头低脚高30°体位,分别在麦氏点和反麦氏点置入10 mm、5 mm Trocar,放入手术器械。将6~12 U的垂体后叶素用50~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于肌瘤周围的宫壁,至肌瘤包膜发白。钳夹、切开、分离瘤体外凸最明显处包膜,在子宫平滑肌收缩作用下,瘤体突出更明显。观察组行原位旋切剔除术:放置旋切器,对瘤体进行分次旋切至剔除干净取出。创面以可吸收线缝合。对照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确认瘤体与子宫界限后完整将其剥离取出,创面以可吸收线缝合。2组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盆腔。查创面无渗血后,取出器械,排出CO2,依次缝合腹壁戳口。
1.3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2)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术后2 h、24 h、48 h的疼痛程度。满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显[3]。(3)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子宫肌瘤复发率。
2.1手术时间等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疼痛程度2组患者术后2 h、24 h及48 h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复发率术后随访12个月,其间观察组复发3例(6.82%),对照组复发2例(4.5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表1 2组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
表2 2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分)
目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术式[4]。为进一步提升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以充分体现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基础上,临床已开始将腹腔镜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应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并取得理想效果。该术式将6~12 U的垂体后叶素用50~100 mL 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于肌瘤周围的宫壁,将肌瘤被膜切开后,在子宫收缩作用下,瘤体被挤出,进而利于旋切剔除子宫肌瘤[5]。与传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简化了手术步骤,减小了手术创面,操作易于掌握,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减少了手术出血量,并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本文资料亦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而且未增加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12个月内肌瘤的复发率。进一步表明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良好效果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