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芳
婴幼儿体表血管瘤在临床中有4%~10%的发病率,女患儿高于男患儿,属于一种较多见的良性肿瘤[1]。常发生在头颈部、腰腹部、四肢,其中以头颈部最多,会给患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外观带来不利影响[2]。目前手术、激光、药物等都是常用治疗手段,不过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范围及侵犯深度,才能合理选用治疗方式[3]。高频和超高频超声在临床中均是主要的诊断方式,为了对比两者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此次筛选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筛选在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53例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患儿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为单发,瘤体深度均<1 cm;排除瘤体出血、破溃或感染者,血管畸形者。男14例,女29例,年龄1~5岁,平均(2.32±0.54)岁,病灶部位:四肢部8例,腰腹部24例,头颈部21例。
检查方法:检查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一个高频探头(频率为7~13 MHz)和一个超高频探头(频率为15~22 MHz),麻醉镇静后进行瘤体超声扫描。为了方便在检查中对图像采集断面进行固定,先在瘤体表面做“十”字标记;在瘤体区域内涂抹耦合剂,让“十”字标记中的一条线与探头晶片线阵长轴重叠,探头线阵中点标记箭头向着另一条标记线,扫描时保证探头在上述位置,并与瘤体表面垂直,保证两个探头能采集同一断面的图像;两个探头在图像采集时均调到最大频率,调整彩色多普勒量程及图像增益、深度,确保获得清晰的二维图像;在图像没有显著溢出的情况下,要最大程度显示血流信号;两个探头均保存理想的彩色血流图像和二维图像。
诊断方法:以图像中瘤体边缘是否能识别为依据,分成模糊和清晰,并对清晰程度进行判定;血管瘤影像回声分为液性回声、实质回声、混合回声;瘤体与皮表的距离,分成0.7~1.0 cm、0.4~0.6 cm、0~0.3 cm;选择瘤体中间浅表区域的图像,分成高度为0.5 cm两部分,探头中间宽为1 cm,深度为0.5~1.0 cm(浅部)和0~0.5 cm(深部)两部分,并对象彩色血流信号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计算[4]。
(1)比较超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下瘤体边缘识别情况。(2)比较超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影像回声表现。(3)比较超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下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情况。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频超声检查中瘤体边缘清晰占比71.69%,模糊占比28.31%,超高频超声检查中分别占比79.25%、2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5例患儿两种超声识别瘤体边缘情况对比 例(%)
高频超声下瘤体影像液性回声占比18.87%、实质性回声占比28.3%、混会回声占比52.83%,超高频超声下占比分别为18.87%、26.42%、5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5例患儿两种超声影像回声情况对比 例(%)
高频超声下0~0.3 cm及0.4~0.6 cm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均低于超高频超声,高频超声0.7~1.0 cm深度瘤体血流比例高于超高频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5例患儿两种超声下不同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对比 [%,(x-±s)]
临床中与正常婴儿相比较,体质量低、早产儿更容易患上婴幼儿血管瘤[5]。根据瘤体侵犯深度可分成深在性、浅表性、混合性,其中浅表性患儿最多[6]。在临床诊断中主要观察指标是瘤体的体积和面积,尽管MRI、CT检查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图像信息,不过患儿的年龄低,所以两者均存在一定缺陷[7]。而超声检查优势更大,特别是高频超声,探头频率为7~20 MHz,侧向和纵向分辨率为150~450 μm[8];所以有着更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而且具有无创、不辐射、便捷、定位准等优势,是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式[9]。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学者建议应用超高频超声检查。
超高频超声探头频率为20~50 MHz,侧向和纵向分辨率为<100 μm,所以分辨率更高,能清晰地显示瘤体边缘、内部结构,也被称为超声显微镜[10];不过其穿透距离较短,如果超过探测深度,回声会弱化,影响诊断效果,所以更适用于瘤体深度低于1 cm的浅表性血管瘤诊断[11]。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高频超声下瘤体边缘清晰占比71.69%,超高频超声下占比7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频超声下瘤体影像液性回声占比18.87%、实质性回声占比28.3%、混会回声占比52.83%,超高频超声下占比分别为18.87%、26.42%、5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0~0.3 cm及0.4~0.6 cm深度瘤体血流比例均低于超高频超声,0.7~1.0 cm瘤体血流比例高于超高频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探头频率的不同,导致了血流信号的敏感度也不同,超声的血流成像技术是由多普勒超声演化而来的,探头发射越高的频率,对血流信号则有越敏感的反应[12]。另外,瘤体深部的血管被软组织遮盖,血流速度快,走向顺畅,高频超声现象清晰[13];能很好地区分瘤体边缘,而瘤体内部的血管会影响组织分布和走形,进而减慢了血流速度[14];但是超高频超声有着更强的血流信号检测能力,所以多普勒血流成像会更清楚、更细致,也就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5]。
综上所述,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诊断中,超高频超声在多普勒血流显像、二维图像方面比高频超声优势大,检测能力更强,能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数据,临床中有着更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