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振华
河南嵩县人民医院胸外科 嵩县 471400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采用的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1]。2013-01—2016-01间,我院对接受肺癌根治术治疗的64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行传统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现对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患者术前均经胸部CT及CT引导下穿刺病理活检确诊。肿瘤直径≤5 cm,且未见远处转移。术后TNM分期Ⅰ~Ⅱ期。排除标准:(1)伴有支气管、胸壁及胸膜广泛粘连、无法耐受手术者。(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碍者。(3)有相关手术禁忌证患者。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并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60~72岁,平均64.02岁。鳞癌18例,腺癌13例,鳞腺癌1例。观察组:男19例,女性13例;年龄60~71岁,平均63.72岁。鳞癌20例,腺癌11例,鳞腺癌1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3]双腔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静吸复合全麻。取健侧90°卧位,手臂抬高外展,适当垫高胸部。对照组行传统开胸手术:经患侧腋中线第5 和第6肋间作25~30 cm切口。将前锯肌及部分背阔肌切断后经第4或5肋间进胸。撑开肋骨,将病变处肺叶的肺静脉、肺动脉和支气管逐个分离,常规切除肺叶。行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生理盐水冲洗胸腔,确定止血彻底后,留置胸腔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观察组行胸腔镜实施:取患侧腋中线第 6或8肋间做长度1.5 cm切口置入Trocar及胸腔镜为观察孔。探查肿瘤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肿瘤是否可以切除并确定手术方式。经腋中线第4或第5肋间作长度4~6 cm切口为主操作孔。于腋后线与肩胛线之间第8肋间作长度为2 cm切口为副操作孔。切除病变的肺叶组织,严格分组清扫肺门、纵隔淋巴结。应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完成对血管、支气管及肺的切割缝合。使用钛夹夹闭直径较细的肺动脉分支。切取标本及淋巴结送病理检查。2组术后均常规如胸外科ICU监护48 h,静注抗生素3~5 d预防感染。
1.3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2)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3)并发症发生率;(4)术后3 a的生存率。
2.1手术时间等指标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手术时间、术中清扫淋巴结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引流管放置和住院时间更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5
2.2并发症及术后3a生存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术后3 a生存率为68.75%(22/32),对照组为65.63%(2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5
非小细胞肺癌应用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操作简单、效果肯定。但切口大,进胸过程中对肋骨和背阔肌、前锯肌及胸大肌损伤大,导致术中出血量多,术后疼痛程度重、康复时间较长和易出现心、肺等并发症等情况;加之老年患者脏器储备功能减退和抵抗力的下降,进一步提高了手术风险。随着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及操作技术经验的积累,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该术式在胸腔镜直视下操作,不仅使手术视野充分暴露,且具有高倍放大作用,有利于辨别组织和微血管,操作精准性得到明显提高,减少了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误伤。同时经胸壁微小切口施术,有效避免了对背阔肌、前锯肌及胸大肌等肌群的损伤。不仅减轻了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而且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的引流量,降低了术后疼痛程度。利于患者尽早离床锻炼,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尤其适用于手术耐受能力较差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我们的观察结果显示,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清扫淋巴结数差异无显著性,但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更少、引流管放置和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呈显著性差异;而且2组术后3 a生存率亦无显著差异。说明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与罗世忠[4-5]等的报告结果基本相符。实施时应注意:(1)与传统开胸术比较,胸腔镜手术操作空间狭窄、有较长的学习曲线,因此对手术医生胸腔镜操作精细度和设备等要求高。术者日常应加强胸腔镜手术的基本功训练[6],不断提高腔镜操作技能和熟练掌握胸腔镜操作流程。(2)术前对病情做好全面检查和评估,合理把握手术适应证,科学选择治疗术式。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或出现胸腔粘连严重等患者,不宜使用胸腔镜手术。若胸腔镜手术操作难度大或发生处理困难的大出血时,应及时改行辅助小切口或中转开胸手术,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