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阳
为自己做广告,商家有个通行的办法:不说产品怎样好,单说销售业绩如何、客户多少,有时把账本都和盘托出,毛利率、净利润都晒出来。
说自己的东西好,是自夸,人家不一定信;告诉你一个事实——“大家都说好”,倒显得客观。这就好比是,不说自己是大将军,单说麾下有多少兵。或如说美女,不说她咋好看,单说回头率,后头跟着一个排或一个连。这是高等吆喝,利用的是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众,随大流,是人性的软肋。各位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处货摊有人排长队,人们见了,赶紧凑到队尾占个位子,然后再打听卖的是啥货。
拿量说事,是个旁证法:以量证明质。但这“旁证”其实只是自证,是“自说自”。质量咋样,有质检报告说明,销量多少,谁来证明?商家就这么一说,买家就这么一听。尤其是在广告里说“远销世界”多少多少国家之类,没有人为查这广告的真实性,跑几十个国家去“内查外调”。果真有一个被曝光的上市公司,叫雅百特。一丁点业绩都没有,专搞空对空的“自买自卖”,一家子人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把这假戏演在境外。看一批批的假单据,好像此公司很“走量”,其实它的所谓业务纯属子虚乌有。
广告中还有种逻辑:“销量第一,全国领导品牌。”它敢说销量第一,或许有个啥数据,然而销量第一,就自然该当一把手啦?我看不一定。还有个质量指标呢!谁不知道,销量跟广告大有关系,敢砸钱吆喝,就抢在前头。电影就干这个。拿出几千万做宣传的“前期投入”,哪怕片子一般般,也照样造出几亿票房。
何况还有虚晒的“量”。“刷网”,就是一招。“插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给刷手一点小钱,“刷网大军”就可成千上万,于是“好评如潮”。若大猩猩能干这活,没准也成刷手。如此这般,即使那网冷清得门可罗雀,也可造出个人头攒动的景象来。
生活中,笔者也常碰到“晒量”的情景。去文玩店,店主总拿他的小本子给我看,看上面用圆珠笔记录的一笔笔走货。这是很讨巧的“自报家门”,等于说他这里“顾客盈门”或“门庭若市”。这就好比是庄园主说他那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也好比是工厂主说他的加工订单怎样应接不暇。总之,若要顾客慷慨解囊,先得用“客流量”造出个“人气”来。
人气证明法,真的有效,你别不服气。数字虽是抽象符号,最能调动人的想象。若说一个节目有一万人收看,调动的想象是“人山人海”;若说有一亿人收看,造出的画面就是“山呼海啸”!
不过本愚夫面对数字,从来很冷静。我总以为那自报自的“量”不如一堆货摆在当院里让人看着踏实。有句俗语叫“不见棺材不落泪”,我是不见真货不撒钱。你只说“粮食满仓”,谁知道你仓里有多少陈芝麻烂谷子!
“量”,为啥不可靠?只因为,它不一定能说明“质”。打个比方,某士体重三百斤,但这超大块头并不能证明他是否健康,而且他很可能是个肥胖症患者,小小年纪就“三高”缠身。
这世界上,不是啥事都能拿量来说话。一本畅销书,可以发行几十万册上百万册,純文学作品或学术著作,天生就属于“小众”,即使在小众圈子里“人手一册”,也造不出海量来。这类文化产品别拿量说事,说了,倒显得没行市、没人缘。小众的东西别跟大众的东西斗“客户群”!
虽说眼下都喜欢晒量,我还是看重“质”。这世界上虫子比大象多得多,有谁说虫子比大象伟大?你只须看看历史,曾几何时,好大的中华竟然打不过北方的游牧民族;又何止我们,蒙古人就靠着马队几乎横扫了欧洲。这就是“质”的作用:步兵打不过骑兵!但后来,有了枪筒子,马蹄子又不行了。任你有海量的马蹄子,一排抢就把你撂倒!这仍是“质”的作用。眼下,端着冲锋枪搞人海战术也不灵了,战争成了“数码战争”“高空作业”!从枪炮到数码,又是一次“质的飞跃”。“人多力量大”,已是过时的皇历。“质”能打败“量”,没说的!
但我说这些不管用,商家还是要卖力地“晒量”。只因为,那来无影去无踪的虚拟数字还真能变成哗哗的钱。假若你当下没赚到一分钱,没关系,你就说赚了一个亿。商道的逻辑就是这么怪,不怕你是个穷光蛋,只要你吹嘘你是富翁,还真没准就成了富翁。为啥有这样的事?只因为,受众普遍有个心理误区——“量崇拜”。一见海量数字,就心血沸腾,就顶礼膜拜。他们不是看谁钱少,就对谁施舍,而是看谁钱多,就非得让那人钱更多。譬如股市,股东用“量”造出的那座虚拟的山越高,股民爬山的劲头也就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