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玉红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然由于本门课程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有的地区满分50分,有的地区满分30分),领导和教师往往忽视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作业的设置更是任课教师随性发挥,基本都是机械的抄写或者背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本文分析了现在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笔者尝试的作业形式的改变等角度展开,希望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业的设计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作业形式多样化 学习兴趣
在现行小学学段,大部分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都是语文老师、班主任等其他任课老师兼任,很少配备专任教师。由于品德课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有的地区满分50分,有的地区满分只有30分),导致老师、家长、学生都不重视这一学科的学习,品德课上的各种调查作业、研究作业、合作作业常常成了一块鸡肋,丢了不行,吃起来却索然无味,学生做着没动力,做了之后真正的收获也不大,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是敷衍着做一做,而品德老师出于其他的主课作业批改压力,也往往对品德的作业也没有那么重视,大部分老师都是只布置机械地书面抄写作业或者是背诵作业。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业也应该是学生全面素养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有其学科特点。在新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业与其他语文、数学等学科作业有很大的不同,更需要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品德实践活动等去完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几分钟。然而在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关于课后作业的部分,作业布置完全有赖于任课教师。因此,对于品德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不应只是简单的你说我说大家说,也不是你写我写大家写。我们应该在作业设计上更加巧妙,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真正植根到学生成长的土壤中。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评价目的是这样描述的: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因此,作业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特点。
1.过程化
强调对儿童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浸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2.评价多样化
主体多样化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角度多样化 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
尺度多样化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重視质性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改变作业传统的方式,努力创新作业形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是观影片,谈感受。如在学习《屈辱的开端》后,布置学生利用周末观看影片《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在学完《寻访刘公岛》后安排学生观看《甲午风云》。这类形式的作业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史实,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是我来当考官。在学完一课或者一个单元后,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出一份考题。当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在学生出题之前,需要带领学生学习出题模板,试题结构,分值安排等。这样的作业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出题能力,又能促使学生认真复习。
三是做手抄报。如学习了《辉煌的成就》《多样的居民和生活》等课题后,让学生任选自己喜欢的主题,搜集资料,并做一份手抄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四是做家务。如学完《我家买了洗衣机》后,安排学生利用双休日了解自己家洗衣机的牌子,类型,功能,并在家长帮助下用洗衣机洗衣服。这样的作业,学以致用,还能增进亲子感情。
五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帮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老人打扫卫生,给老人剪指甲,和老人谈心等。孩子们回来后纷纷表示,老人们太孤独了,应该常去看看老人。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使孩子们学会了关爱他人。
六是录制小视频。有时候我也会安排孩子们录一段小视频给我,内容是说说一课或者一单元的内容。
七是绘制思维导图。新学期开始镇教管会邀请区教科所电教科的郭中海科长对老师们进行了思维导图的培训。我觉得思维导图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特别适合复习课时的知识梳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无论是作业的布置,还是作业的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乐于从生活中发现品德,主动到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