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2020-02-18 11:14张超王吉鸿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习题课小组讨论液体

张超 王吉鸿

新时代的教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我们现在普遍关注的问题,习主席曾提出过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温家宝也提出过有关教改的问题:给孩子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就慢慢使学生懂得自己去钻研,自己去提高学习知识。这就使我们想到合作探究是我们如今物理课堂上的大势所趋,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集体配合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根据教学金字塔理论: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变成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在新授课中的合作探究

初中物理阶段我们最常见的合作形式就是在新授课中。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预习,预习结束后,让学生自己提出“我的疑问”,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请同学们“生帮生”,自己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有示范性的、解答疑问正确有条理性的可以给全班同学展示。另外,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解释问题,那么可以将问题抛给其他组的同学开展“组帮组”,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采取“师帮生”的方法,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在于:物理是一科特别贴近生活的学科,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最常出现的是学生思维发散,问题层出不穷,想法很多,做到多鼓励学生同时又兼顾学习内容不要过多延伸是新授课中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惑需要注重的问题,这对教师课堂上的把控力要求很高。

二、在习题课上的合作探究

有些老师认为习题课上是不需要合作探究的,其实不然。我们现在已经基本告别了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要认真在下面听的上课模式。习题课上老师最需要的是学生的积极配合、及时反馈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如何能达到这样的预期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我大致归纳了两种在习题课上效率比较高的合作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习题的答案公布后,请小组内合作解决错题。因为小组内同学学习层次不同,或者擅长的部分不同,所以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比如让甲同学将乙同学错的第二题讲透,同时丙同学丁同学第二题都对了,丙同学可以给丁同学讲他错的第五题。这样一来就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习题课的效率。小组内都错的题怎么办?各组长可以整理后报给老师,这样一来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类题型进行讲解。第二种方式是在应用在一个问题多种解题方法上。就像我们在做《浮力》这章的问题的时候,很常见的一种题型已知一种液体的密度,将物体放在弹簧测力计下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求另一种液体的密度。第一种方法是可以循规蹈矩的先求出在一种液体中的浮力,进而根据已知这种液体的密度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再根据排开液体的体积都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另一种液体的密度。其实这个过程中可以不需要具体算出V排的数值,利用列两次阿基米德原理的方程,使用作比法就可以将V排约掉。这种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不会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找捷径,而是主动介绍。实际上当我放手让他们去合作探究时,几乎每个班都有小组讨论出第二种方法,因为一旦有一个同学有思路,其余同学配合验算,一定会找到规律,这就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我这才发现:学生远远比老师想象的聪明,一道题老师会的方法可能只有两种,而学生可能想出第三种,第四种。所以一定要放开手,敢于让学生大胆尝试;多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的氛围中找到创新的部分,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让他们能够会学习,成为能够终身学习的人。

三、在实验课上的合作探究

要注重学生规律得出的过程,而不是重视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考验同学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比热容》这节内容的时候,我们要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我准备好了小组实验仪器,在同学们自己分析完注意事项之后,学生们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动手操作。在加热水和酒精之前要有同学记录初温;这时候同学们发现没有加热液体前,水的温度竟然还降低了一度。他们没有选择将数据涂改成相同温度,或者忽视这个问题的存在,而是展开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有个同学突然茅塞顿开的问老师:“老师,您的水是不是刚打回来不久?”是啊,这是我为了学生的实验课在课前刚准备回来的水,而酒精是早就放在实验室里的。当然温度计放到水中示数会下降。虽然这只是实验课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学生在小组实验中动手操作,认真记录数据,发现了问题并且不急于让老师解决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让我特别欣慰。我们提倡的合作探究,不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有人曾言:一般来说,如果学生没能达到知识的彼岸,那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架好适合学生通过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注意学习任务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尤为重要。

最后我谈一谈我的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又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群体相处能力,是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維将产生认知冲突,最终达到正确的判断和深刻的理解。这些最终会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也会体现在学习能力上,教者和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

猜你喜欢
习题课小组讨论液体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液体小“桥”
五颜六色的液体塔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巧用一题多变提高地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层层叠叠的液体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不会结冰的液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