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

2020-02-17 15:46吴鹏
医疗装备 2020年5期
关键词:规章制度医务人员设施

吴鹏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宿州市立医院检验科 (安徽宿州 234000)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病原体或其他危险因素对人体健康、周边环境等造成的潜在威胁;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标准的操作流程,配备必须的防护设备,保护医务人员和周边环境,使其免受污染[1]。由于临床实验室接触生物样本复杂多样,且具有高度传染性,医务人员极易发生实验室感染,因此是医院中易引发生物安全事故的高危区域。本研究探讨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

2003年以来,国家逐渐重视生物安全,陆续出台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一系列的管理标准,在防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发生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目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其现状仍不容乐观。

1.1 生物安全意识不强

医务人员对生物安全的意识决定了其自我防护意识。由于待检测样本的危害性无法提前预知,部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抱有侥幸心理,无法正确认识到待测样本的危险性,在操作中不按照标准化流程开展实验,未能及时做到有效的防护,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医源性感染,甚至会造成病原体扩散等更加严重的后果[2]。

1.2 实验室规划不合理

医院因用地紧张把大部分区域都用于门诊和病房,导致临床实验室的投入面积有限,在规划设计时就很难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域间缺少有效的隔离屏障,无法保证实验室的干净清洁,最终造成实验室的交叉污染[3];此外,为方便就诊者,临床实验室多规划建设于门诊附近,人多拥挤,一旦发生病原体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1.3 防护设施不完善

防护设施的老化甚至缺乏,是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医疗设备,医院对安全防护设施的重视程度较弱,购置更换频率较低,部分实验室未能配备符合要求的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锅等安全防护设备;部分实验室甚至缺乏常规的防护设施,如紧急喷淋、洗眼器等;部分实验室对生物安全柜及高压灭菌锅没有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导致其防护效力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

1.4 生物安全专业知识不足

医院及医务人员多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对于生物安全专业知识的宣传教育不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多由医务人员自学,缺少系统的、科学的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培训,致使医务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1.5 生物安全制度不健全

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制度是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针对生物安全的实施环节、质量管理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或执行不力等问题,例如在制度的执行上,后勤人员医学知识有限,很难严格按照标准处理医疗废弃物。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强有力的监督执行,是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的重要环节。

2 加强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梳理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发现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保障医务人员及公众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的。

2.1 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够有效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

临床实验室医务人员长期接触具有复杂的高风险性生物样本,极易发生感染。有研究表明,实验室感染中,临床实验室感染高达37%,主要为细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感染[4]。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爆发,以医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感染为主要流行特点[5]。只有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所以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2.2 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必要措施

临床实验室拥有大量复杂、高传染性的生物样本,是一个具有高危险性的生物传染源,一旦发生生物泄漏,就会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其后果不堪设想。2002年,我国北京和台湾都发生过SARS实验室感染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因此,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健康安全,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是迫切需要的。

3 加强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措施

3.1 构建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搭建自上而下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管理权限及职责,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临床实验室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整个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同时,也对生物安全事故承担主要责任。将临床实验室划分为各个功能实验区域,由实验室主任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各区域的安全管理。为保证各实验区域负责人能够有效地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应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层级的安全责任,并通过健全的奖惩机制来提升医务人员的岗位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各项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

3.2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是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基础。临床实验室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各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验室实际操作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使各项流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应根据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全面、科学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准入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制度等,务求建立健全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6]。

3.3 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是督促各实验室将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的有效措施。在健全各项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有效地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对于有章不依、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临床实验室责任人有权勒令其立即整改,并出具书面检查。只有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临床实验室的危害风险,保障医务人员和社会公共的安全。

3.4 加强生物安全培训,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丰富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首先,应学习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了解所处实验室存在的危险性因素;其次,应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护方法,掌握各项实验操作的标准流程,尽可能避免感染的发生;最后,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如实战演练、网络化培训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切实提升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能力与意识。

3.5 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

安全防护设施是保护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设备,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能够有效地降低生物安全事故风险,因此,医院应加大对临床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如紧急喷淋、洗眼器、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锅、防护服等防护设施;同时,根据设施标准规范,需适时地检测防护设施,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老化设备及时更换,切实地减少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

3.6 合理布局规划

临床实验室在布局规划时要以安全为首要原则,减少生物样本对实验室医务人员以及外部环境的污染。按照临床实验室的功能需求,最低应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Ⅱ级标准进行建设[7]:规划足够的实验室空间,合理放置安全防护设施及仪器设备,明确分离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个区域要有醒目的生物危险标记,将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细处,降低生物风险;同时,临床实验室建设可以参照艾滋病实验室的建设要求,邀请第三方机构监督检查,务求合理科学地规划和建设[8]。

3.7 做好实验室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测

要定期对临床实验室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发现有感染人员,务必及时采取救治和隔离措施。定期健康监测能够有效检查临床实验室是否存在安全问题,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4 小结

目前,生物安全问题是国际社会重视的重大公共问题之一[9]。医院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仍不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建设,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加强生物安全培训,加大投入安全设施,有效降低实验室生物危害险,预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医务人员也要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和责任,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开展工作,确保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猜你喜欢
规章制度医务人员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浅谈中央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民主促进会规章制度制定条例
“墙化”更需“强化”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