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影像科(陕西 咸阳 712000)
2.陕西省第四人民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43)
李新胜1 贾红卫2
纵隔型肺癌系指发生于主支气管并靠近纵隔面生长的特殊肺癌类型,以内分泌异常症状、干咳、声嘶、咳痰等为临床表现症状[1]。研究报道,纵隔型肺癌早期可与纵隔内肿大的淋巴结融合,导致肿块不断扩大,极易被误诊为纵隔肿瘤[2]。虽有研究指出,纵隔肿瘤几乎很少引起内分泌改变,并认为这一现象可作为鉴别两者的重要临床佐证,但肺外内分泌表现出现时间要较肺癌本身肺部临床表现更早,因此,同样不利于临床诊断[3]。影像学作为纵隔型肺癌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在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X线片可通过纵隔旁肿块、肺门形态等阻塞性肺不张症状发挥一定诊断筛查作用,但分辨率低,并受呼吸伪影影响,难以为疾病准确诊断提供更精确、细致的影像学依据[4]。而较X线,CT、MRI在成像质量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关于纵隔型肺癌的CT、MRI影像学特征及CT、MRI对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类报道亦并不鲜见,但受样本数量、研究对象个体差异等多因素影响,不同报道结论也不尽相同[5-6]。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1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的分析,为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实践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7年11月~2019年2月在本院经活检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的10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经活检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纵隔型肺癌;②有完整术前CT、MRI影像学资料;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CT或MRI影像学资料不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②合并肺结核、肺炎等其他肺部病变。108例患者中男64例,女44例;年龄39~68岁,平均(52.17±4.60)岁;均以咳痰、咳嗽、声嘶、痰中带血、胸闷为入院主诉;另4例肢体肥大、4例合并吞咽困难症状、8例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病理结果显示中央型肺癌46例,周围型肺癌62例;鳞癌66例,腺癌36例,小细胞癌6例;右肺上叶36例,右肺下叶30例,左肺上叶24例,左肺下叶1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CT、MRI检查时间均为入院后。①CT检查:设备为美国GE Bright Speed 16排螺旋CT,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呼吸频率一致,扫描体位为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先行常规平扫,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20mA,层厚5.0mm,矩阵512×512,采集层1.2mm×24层;再行增强扫描,2.0mL/s速率注射100mL碘普罗胺注射液[先灵(广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166),100ml:30g(I)],注射后60~90s开始双期增强扫描。②MRI检查:设备为GE公司生产的signaHDEt1.5T超导型MRI扫描仪,扫描前同样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平稳呼吸,先行常规胸部横断位(扫描参数:T1WI TE 1ms、矩阵288×160、激励次数1;T2WI TE 90ms、矩阵288×224、激励次数4;均TR呼吸门控,层厚10.0mm、层间距2.0mm,视野400mm)、冠状位扫描(T2WI TE 90ms,TR2000呼吸门控制,层厚8.0mm,层间距2.0mm,视野400mm,矩阵256×192,激励次数1);再行增强扫描,双管高压注射对比剂,A管为0.2mmol/kg钆喷酸葡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88,12ml:4.45g),B管为20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均为2.0mL/s,T1WI扫描参数设置为TE呼吸门控,TR 200ms,层厚10.0mm,层间距2.0mm,视野400mm,矩阵256×160,激励次数1。
1.3 图像分析 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回顾性方式分析CT、MRI影像资料,若意见不同意则协商统一并给出统一诊断意见。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或率表示,χ2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CT、MRI诊断纵隔型肺癌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纵隔型肺癌-中央型肺癌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4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CT平扫均可见肺门结节状;10例边缘分叶状,20例毛刺状,16例欠规则;10例可见支气管狭窄,4例可见支气管闭塞;10例病灶远端肺野出现阻塞性肺炎,20例肺不张且肺叶紧贴纵隔;28例肿块内部可见脂肪线,38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可见不均匀强化;4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MRI平扫显示,46例肺门区肿块,22例边缘毛刺状,14例为分叶状,10例边缘欠规则;T1WI正信号,T2WI高信号,肿块中央坏死区域明显高信号,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可见20例支气管狭窄或闭塞,3例肺不张,14例阻塞性肺炎,肿块侵犯胸膜、胸椎30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伴中央坏死区域低信号改变。
2.2 纵隔型肺癌-周围型肺癌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62例周围型肺癌CT平扫可见32例边缘分叶状,20例呈毛刺状,14例棘状突起,肿瘤与非组织界面毛糙,局部肺纹理侵入肿块,肿块内缘紧贴中纵隔,14例紧贴前纵隔,28例紧贴后纵隔,10例病灶远端可见阻塞性肺炎,10例合并肺不张,4例增强扫描可见均匀强化,16例外围强化,42例不均匀强化,46例肿块内部可见明显钙化,呈中心性坏死,24例管腔狭窄,支气管管壁明显增厚,10例支气管阻塞。62例周围型肺癌MRI平扫显示,40例肿瘤侵犯胸膜,24例侵犯胸椎,26例肿瘤边缘呈毛刺状,24例呈分页状,12例棘状突起,42例可见胸膜凹陷征;增强扫描均可见肿块内部坏死、液化。
2.3 CT、MRI对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CT、MRI分别检出中央型肺癌40例、42例,周围型肺癌60例、60例,与病理结果对照,CT、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2.59%(100/108)、94.44%(102/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影像学资料 (1)CT:男,59例,病理诊断为右上肺中央型纵隔型肺癌,图1可见右侧肺门增大,右上肺明显肺不张,纵隔淋巴结融合并形成肿块,肿块紧贴右前上纵隔,病灶内可见明显点片状钙化,CT诊断为纵隔肿瘤;见图1-2。
纵隔型肺癌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依据其形成机制可分为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及隐匿型三种,其中由以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更为常见。前者是来源于纵隔内气管、主支气管和部分叶支气管的肺癌,早期肿块可完全位于纵隔内,可引发肺大叶完全性肺不张,将肺门、纵隔淋巴结包裹并形成巨大肿块[7];后者则发生于纵隔胸膜下紧贴纵隔生长,可直接向纵隔内浸润生长,因此此类周围型肺癌部分病灶甚至大部分均可位于纵隔内[8]。研究指出[9],纵隔型肺癌患者即使肿瘤生长至一定大小,在胸片上也极易被误诊为纵隔肿瘤,尤其是发生于上纵隔的肿瘤也极易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而发生在下纵隔则易被误诊为心影增大[10]。近年来,随着CT、MRI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央型肺癌的临床诊断已相对容易,但作为与纵隔关系密切、类似纵隔肿瘤的特殊类型肿瘤,纵隔型肺癌在CT表现与纵隔肿瘤相似,仍存在诊断难度。因此,研究纵隔型肺癌的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十分必要,可为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中,纵隔型肺癌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肺门结节状改变;②边缘不规则,多呈分叶状、毛刺状,周围型肺癌可见边缘棘状突起;③可伴支气管狭窄或闭塞征象;④远端肺野出现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征象;⑤肿块内部脂肪线增强;⑥增强扫描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周围型肺癌则可表现为外围强化。而MRI影像学特征与CT存在一定相似之处,肿块边缘同样可表现为分叶状、毛刺状等征象;肿块中央坏死区域明显高信号;同样可见支气管狭窄或闭塞,远端肺炎可见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征象;另MRI还可明确肿瘤侵犯范围;增强扫描同样呈明显强化,且中央坏死区域呈低信号改变;周围型肺癌可见明显胸膜凹陷征。这与既往报道结论相符[11-12]。
同时,本研究还显示,CT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2.59%,这与林永平等[13]的报道结论相似,分析或因CT组织分辨率高,而肺结节病灶与纵隔多呈锐角相交,肺结节病灶与纵隔边缘均可见脂肪线影,呈透亮征象,因此基于CT可直观明确纵隔型肺癌的位置。再者,基于CT也可对纵隔型肺癌肿块的具体形态进行观察,本研究108例纵隔型肺癌中多数肿块边缘呈毛刺状或分叶状,但纵隔肿瘤的肺外缘多光滑,这也是CT鉴别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重要征象之一[14]。而较CT,MRI的成像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参数、多功能成像上,因此MRI还可对纵隔型肿瘤与纵隔血管的位置关系,通过MRI增强扫描还可评价淋巴结转移现象,于肺癌定性及诊疗方案制定意义重大,基于MRI多参数扫描及强大的后处理系统可极大提升肺癌检出率[15]。但也有研究认为,MRI虽在诊断肿块、肿大淋巴结上存在优势,但其空间分辨率不及CT,因此在反映肿块与气管、支气管的解剖关系上,MRI效能不及CT[16]。而本研究则显示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4.44%,略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无论是CT、亦或是MRI,对纵隔型肺癌均能发挥优势诊断效能。同时,在本次回顾性分析中,我们总结基于CT、MRI鉴别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重要征象有几下几点:①肿块边缘欠光滑,表现为毛刺状、分叶状或棘状突起;②多数纵隔肿瘤仅表现为支气管受压;③纵隔型肺癌较淋巴瘤对周围组织的挤压更甚,可侵犯周围血管。
表1 CT、MRI诊断纵隔型肺癌情况
图1-2 1例右上肺中央型纵隔型肺癌的CT影像学。
综上所述:CT、MRI用于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临床仍需重视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相似之处,谨慎鉴别。但基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笔者认为CT、MRI的影像学及诊断价值分析仍有待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