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影像科(江苏 常熟 215500)
何 强 陆纪元 谈炎欢
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多种因素所致我国恶性肿瘤种类和患者呈不断增多的趋势,目前肿瘤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1]。分析既往临床研究可知,根据病变发病部位、机制及临床表现差异可有多种恶性肿瘤类型,其中胸腺瘤是目前临床上前上纵隔肿瘤最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约占前纵隔瘤的50%左右,主要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一类肿瘤,而在前纵隔肿瘤中该肿瘤约占15%左右[2-3]。曾有相关文献显示,胸腺瘤具有局部外侵、播散、复发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特点,故存在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倾向,可出现复发或转移,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5]。而B3型纵隔胸腺瘤属于胸腺瘤中的一种,且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的生命及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故及时明确诊断、术后监测随访是改善该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6-7]。目前,临床上对于B3型纵隔胸腺瘤的诊断主要联合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8]。其中CT检查是诊断胸腺瘤的主要手段,其在胸腺瘤方面的应用价值也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但所报道的CT诊断效能存在较大差异[9-10]。为进一步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增强检查对B3型纵隔胸腺瘤诊断及术后复查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收集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为(48.26±5.24)岁,42例患者中10例患者无明显症状,8例患者以不同程度重症肌无力为主要症状,余24例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胸痛、咳嗽、气促及消瘦现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入院完善相关准备后均行手术治疗且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证实为B3型纵隔胸腺瘤[11];(2)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可完成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检查;(3)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B3型纵隔胸腺瘤外其他胸部疾病者;(2)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3)对造影剂过敏者;(4)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不完整或不准确者。
1.2 检查方法
1.2.1 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 AS+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所有患者检查前4~6h均保持空腹,且所有患者自胸廓入口至双肺后肋隔角连续描。扫描参数:扫描准直
64mm×0.625,螺距为1.2,采集层厚,重建层厚6~8mm。
1.2.2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所有患者在经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后,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65mL,经高压注射器射,流率3.0mL/s。动脉期及静脉期分别为对比剂注射后25s和55s后开始扫描。
1.3 研究内容 整理、分析影像学资料并总结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中肿瘤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相关影像学特征和其诊断情况,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总结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对B3型纵隔胸腺瘤的诊断率。上述所有结果均两名影像诊断学专家以双盲法按统一标准进行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共同讨论后决定。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的具体情况 总结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可知,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共72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34例,多发病灶8例,病灶直径为0.8~5.4cm,平均直径大小为(3.24±0.86)cm。
2.2 不同检查方法对B3型纵隔胸腺瘤检出及诊断率比较 在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中,B3型纵隔胸腺瘤病灶检出68个,病灶检出率为94.44%(68/72),诊断符合34例,诊断符合率为80.95%(34/42);在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中,B3型纵隔胸腺瘤病灶检出70个,病灶检出率为97.22%(70/72),诊断符合40例,诊断符合率为95.24%(40/42),即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其病灶检出率和平扫比较无差异(χ2=0.696,P=0.404),但增强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比较差异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P=0.043)。
2.3 B3型纵隔胸腺瘤在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检查中其术前及术后复查的图像特征表现 术前在多层螺旋CT平扫中,绝大部分显示在前纵隔处可见类似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的软组织块(见图1),且密度不均匀,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分界不清,局部心包显示增厚。可有局灶钙化,少数呈小的弧形钙化。部分可见病灶边缘光滑或呈分叶状,其中囊性病变可呈现不均匀钙化呈点状、弧形和环状钙化。而在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中,前纵隔所见病灶其在动脉期(见图2)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灶内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且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分界不清,而在静脉期病灶显示持续不均强化(见图3)。B3型纵隔胸腺瘤术后复查在多层螺旋CT平扫中显示,前纵隔肿块处较术前比较明显消散且存在少许絮状物(见图4),前部心包局部稍增厚。
胸腺瘤是胸外科常见的肿瘤之一,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少部分患者为侵袭性。相关生物学研究显示,该疾病主要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组织,由胸腺上皮细胞和不同数量的反应性淋巴细胞组成,且外层存在纤维薄膜包裹[12]。而B3型纵隔胸腺瘤为胸腺瘤中一种病理类型,是以圆形或多角形上皮细胞为主、混有少量淋巴细胞、异型不明显或轻度异型的一类肿瘤,也称为分化良好的胸腺癌,主要介于良性胸腺肿瘤和胸腺癌之间[13]。目前,临床上对于B3型纵隔胸腺瘤治疗的首选手术切除治疗,但手术方案的确定和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临床上值得重视的问题,术前及时、明确诊断、术后及时予以复查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图1 多层螺旋CT平扫示前纵隔椭圆形等-稍低密度影,肿块边缘与前部心包分界不清,大小约30mm×28mm(见↓)。图2 多层螺旋CT增强早期示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内可见无强化坏死区,肿块边缘与前部心包分界不清(见↓)。图3 多层螺旋CT增强晚期图像示病变持续不均强化(见↓)。图4 B3型纵隔胸腺瘤术后复查前纵隔肿块消散并见少许絮状物,前部心包局部稍增厚(见↓)。
目前临床上对于B3型纵隔胸腺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于病理检查予以证实。但随着医学医学影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层螺旋CT对于多种肿瘤的诊断价值也已被多项临床研究所证实[14-1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共检出病灶72个,而多层螺旋CT平对其病灶检出率为94.44%、诊断符合率为80.95%,多层螺旋CT增强对其病灶检出率为97.22%、诊断符合率为95.24%,两者病灶检出率和平扫比较无差异,但增强扫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平扫检查,由此显示,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B3型纵隔胸腺瘤的检出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其中增强扫描检查对B3型纵隔胸腺瘤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平扫,故认为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更为显著。对于B3型纵隔胸腺瘤而言,术前明确诊断尤为重要,总结既往相关影像学资料和本研究报道可知,在多层螺旋CT平扫中,因肿瘤病灶好发部位,可在前纵隔处显示类似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的软组织块,且密度不均匀,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分界不清,局部心包显示增厚。其部分患者还可以表现有局部病灶钙化,少数呈小的弧形钙化。进一步行增强扫描示,前纵隔所见病灶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不明显强化坏死区,且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分界不清,而在静脉期病灶显示持续不均强化,可明显显示出病灶内部情况和组织结构。而术后复查多层螺旋CT平扫示前纵隔肿块处较术前比较明显消散且存在少许絮状物,前部心包局部稍增厚,由此可判断患者术后情况。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B3型纵隔胸腺瘤的检出及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中增强扫描检查较平扫的诊断符合率更高,可更为清晰的显示出病灶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