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欣
[摘 要] 查摆当前听课活动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指出构建听课生态的必要性,并从实际出发,从过程、研讨、方式、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阐述如何让听课成为引领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专业成长;课后研讨;听课实效;过程管理
“听课”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听课中,教师可以感悟他人的教育理念,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解决自己的教学困惑。可如今在许多学校,“听课”越来越不被教师待见。有的教师被动听课,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至于听没听,听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有的教师用造假的方式“听课”:根本没去听课,却自己“造”了一份听课笔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是许多公开课不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引起听课教师反感;二与“听课”管理的形式主义不无关系:有的学校将“听课”当成一种管理手段,在新学期开学初,要求全体教师本学期听课节数,并在学期结束时查看听课笔记,并且纳入对教师的考评,与教師绩效考核挂钩。因此,听课教师只要把听课笔记记好了,至于是真听还是假听、听的效果如何、听课后有无教学研讨和反馈等,这些听课中的实质性问题,学校管理层面应予以关注。
当一所学校的听课形同虚设,不仅让教师失去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恶化了学校的教研生态,那将对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及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都形成巨大制约。听课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形式。如何让听课扎实有效?需要构建良好的听课生态,让教师带着需求主动听课。
一是教科处应重视对听课的过程管理,听课的重要性人人皆知,真正的好课人人爱听。首先要在校内营造“教师间相互听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的氛围,让每位教师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
二是需要打造原生态的品牌课。为什么很多教师不愿意听课?因为很多公开课华而不实,离常态课距离太远。在喧嚣的课堂上,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很难让听课教师学到真东西,这样的听课自然不受教师欢迎。校内公开课应以常态课为主,追求本真的课堂教学。为了让教师们有针对性的听课,教务部门应分课型、分学科推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原生态的品牌课,让听课教师在真实的课堂里学到真东西;其次,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公开教研,要求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外,在日常听课中,每个教师需要听什么课,听多少节,最好由教师自己决定。
三是需加强听课后的研讨。听课后的研讨是教师们汲取他人教育思想的重要环节,引导教师们把课堂上的教育实践问题延伸到课堂外的教育理论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一位专家说过:“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听课,必须伴随着多思考才能有进步、有提高! 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他的教学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重难点是怎样突破的?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得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学习。教师的功夫也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听课,一定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思考之后,可以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形成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思考。
四是需改变以查看听课笔记评价听课的评价方式。教师是否真的听课了?听的效果如何?最好的检查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师教育思想的进步情况,学校定期或者学期末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根据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情况予以赋分,作为教师听课情况评价依据,而听课笔记仅供参考。
从学校领导的管理者角度来看,学校领导兼课、听课、评课是深入基层、掌握教情和学情、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和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教师加强联系、增进合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听课中坚持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记载,课后坚持到各组评议,有课后分析,并且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坚持了解性听课和检查性听课为主,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让听课变成管理者和教师都能够受益的一种行为。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