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的CT诊断价值分析

2020-02-16 08:36郭智辈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7期
关键词:囊虫点状环状

郭智辈

(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海南 昌江 572700)

脑囊虫病是一种少见的顽固性颅脑内疾病,是由于猪肉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体颅内所致,虫卵可经胃肠道消化进行孵卵,再通过体循环进入脑实质、脑膜、脑室等部位[1]。该疾病会严重影响人体脑组织,引起癫痫、头痛、乏力、肢体功能下降、失明等症状,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病情就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CT诊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中,且取得理想诊断效果。为进一步探索CT诊断对该疾病的实际诊断效果,鉴于此,在本次研究中,分析对脑囊虫病患者应用CT诊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男性与女性分别有45例、25例;年龄20~68岁,平均(33.18±4.01)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伴有程度不一的癫痫、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精神异常等临床表现;(2)所有患者均接受CT诊断;(3)均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颅内感染疾病、结核病;(2)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3)精神疾病者;(4)合并其他器官系统肿瘤疾病者。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CT轴位扫描诊断,以听眶上线自头顶方向扫描,设置扫描参数:层厚5mm、层间距5mm。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冠状面三维重建、加层扫描、减薄扫描。部分患者行增强扫描,给予碘海醇造影剂80ml,经肘静脉推注,流速2.8ml/s。扫描成像后由2位影像科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诊断分析。

1.3 观察指标

分析CT诊断分型情况及CT扫描的诊断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脑囊虫病患者CT诊断情况

CT诊断结果显示:70例脑囊虫病患者中,脑实质型41例:CT可见大部分脑实质灰白质界面模糊,存在多发或弥漫性低密度,增强扫描后无强化或轻度环状强化病灶,且伴有脑室变窄。脑膜型8例:CT平扫可见脑室对称性扩大,蛛网膜下腔扩大、侧裂池扩大;增强扫描可观察出囊壁有结节样强化。脑室型8例:囊虫壁较薄,无强化或轻度环状强化;脑室形态呈不对称扩大,梗阻性脑积水,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壁强化。混合型9例:脑实质型、脑膜型、脑室型中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类型CT表现。其中,脑实质型患者呈急性期表现有26例,慢性期表现有15例。CT诊断66例,诊断准确率94.29%。

3 讨论

脑囊虫病主要发病部位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可累及脑实质、脑膜、脑室,囊尾蚴可压迫周围脑组织,从而引起相关脑组织炎症以及变态性反应,另外还可致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最终造成患者颅内压升高。脑囊虫病好发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针对有吃“红肉”习俗的农村地区,容易吞食猪肉绦虫卵而引起该疾病[2-3]。在发病早期,脑囊虫并具有较高误诊率。以往临床主要根据免疫学检查进行脑囊虫病诊断,但由于受到人为操作的干扰以及抗原敏感性不同的影响,同时还可能引起假阴阳性、交叉反应,使免疫学检查存在一定诊断局限。因此,选择一种高效可靠的诊断方式就显得尤为关键。CT对人体组织密度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并且还可避免组织结构重叠,CT增强扫描能够明确病变性质分型,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误诊率、漏诊率。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可将CT影像学表现分为脑实质型、脑膜型、脑室型、混合型。经CT诊断结果发现:(1)脑囊虫病的病灶呈小囊状、小囊内点状,其中小囊状低密度影内发现存在点状高密度影被大多公认为最具特征性;(2)患者大脑半球内存在多发小点状钙化,直径约为2mm。部分患者可见囊壁钙化,且多为8~11mm大小;(3)呈结节状、环内点状、点状、环状强化灶;(4)伴有脑积水、片状低密度影。急性期脑实质型是指许多囊虫经体循环进入脑实质从而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由于病期不同,脑实质型脑囊虫病CT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性。CT扫描显示大部分脑实质灰白质界面模糊,存在多发低密度,增强扫描后无强化或环状强化病灶,且伴有脑室变窄[4]。急性期脑炎CT表现与其他脑炎相似,慢性期圆点样钙化是指虫体钙化,CT扫描显示囊虫基本完全钙化,直径约10mm大小,呈高密度影,边界清晰。脑膜型囊虫病主要是从周围脑组织炎性反应或者是脑脊液间隙扩大程度来作为病灶的判断依据,CT平扫可见脑室对称性扩大,蛛网膜下腔扩大、侧裂池扩大;增强扫描可观察出囊壁有结节样强化。脑室型脑囊虫病中最为常见的是第四脑室病变,由于脑室型囊虫病通常囊虫壁较薄,无强化,CT扫描无法准确显示。因此,CT诊断主要根据间接征象作出准确判断。另外,脑室形态呈不对称扩大,梗阻性脑积水,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壁强化。混合型脑囊虫病是指脑实质型、脑膜型、脑室型中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类型CT表现。

脑囊虫病根据时间可分为囊虫存活期、变性死亡期、吸收钙化期。通过CT扫描,囊虫存活期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直径多为5~10mm大小,呈小结节状致密影,CT增强扫描无强化或环状强化,可见其周围伴轻微水肿。变性死亡期CT表现为低密度灶,存在占位效应,CT增强扫描可见环状强化,其周围伴大片状水肿。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虫体头节消失,伴有明显水肿。吸收钙化期CT表现为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主要特征表现是虫体死亡,呈钙化灶。需与脑结核、囊性脑转移瘤鉴别。

CT诊断可明确脑囊虫数量、形态、部位、分型等情况,具有良好的定性定位诊断意义。由于囊虫侵入数量与部位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多伴发癫痫、精神症状,囊免实验呈阳性。黄路洋[5]等在研究中对31例脑实质囊泡型、慢性钙化型脑囊虫病采用CT诊断,结果得出脑实质囊泡型有5例,CT表现为脑实质存在多发囊性病灶,直径为8~22mm大小,多伴有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可见慢性钙化的脑实质内存在多发钙化灶。结论提示通过CT诊断可提高脑囊虫病囊壁钙化灶分辨能力;脑实质型主要呈囊性表现,应和颅内囊性占位性病变进行区分鉴别。脱髓鞘与脑炎病变主要是根据随诊观察,结合病史进行鉴别。其中脱髓鞘病变可见侧脑室旁病变,CT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显示早期存在斑片状强化,临床症状各异。蛛网膜囊肿好发于外侧裂池,呈方形或不规则形态;单腔脑脓肿CT表现为薄壁均匀强化,增强扫描可见其周围伴有明显水肿;表皮样囊肿CT扫描可见低密度囊液,部分可见存在钙化。因此,经CT平扫或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观察到囊虫存活状况与演变过程,通过观察脑囊虫病演变规律,囊虫在不同分型的颅脑组织内不同生存状态的CT表现对临床合理用药或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对于评估治疗效果有指导性意义。与此同时,还可根据脑囊虫病临床特征,结合脑脊液、血液检测等相关实验室检查、CT强化对不典型病例作出明确诊断,避免出现误诊。

本研究表明,CT诊断结果显示:70例脑囊虫病患者中,脑实质型41例、脑膜型8例、脑室型9例、混合型12例。其中,脑实质型患者呈急性期表现与慢性期表现分别有26例、15例。CT诊断66例,诊断准确率94.29%,提示应用CT扫描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囊虫病患者应用CT诊断,可有效明确病变部位及分型,提高诊断准确率,可为后续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囊虫点状环状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一次开颅治疗颅内多发性脑池型囊虫1例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浅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
第78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2015)
“S”型断桥式缝合术在环状混合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三角网格曲面等残留环状刀轨生成算法
皮损点状切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肛门瘙痒症43例
选择性痔及痔上黏膜缝扎切除吻合术治疗脱垂性非环状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