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山
(临沂市费县梁邱中心卫生院 山东 临沂 273416)
眼眶是头部和面部创伤中最容易受损的部位之一,由于眼眶属于头颅部范围,周围涉及诸多重要的神经以及肌肉组织,同时眼眶损伤极易对眼球或视网膜造成损伤,影响人们的视力[1]。视力对于人们而言尤其重要,视力受损将影响到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而眼眶内侧壁作为眼眶相对薄弱的部位之一,由筛骨纸板构成,但筛骨纸板非常脆弱,受到外力损伤后极易出现骨折现象[2-4]。本研究分析常规头颅CT检查的诊断结果和诊断价值,具体如下。
将2017年6月—2019年6月至我院头颅诊断疑似眼眶内侧壁骨折的76例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患者及家属经告知后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相关文件,研究经我院相关医学部门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头颅32排64层CT检查,并接受眼眶薄层CT检查。其中男43例,女33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6.1±2.6)岁;左侧42例,右侧20例,双侧4例;受伤原因:39例为打击受伤,25例为交通事故受伤,12例为跌倒受伤。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1 常规头颅CT检查 所有患者均采用32排64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常规头颅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仪器参数设置:电压为120Kv,电流为490mA,层厚、层距均为5mm,以听呲线为基线,对患者头顶与外耳道水平之间的部位进行扫描;CT图像需包括软组织窗(窗位为40HU,窗宽为80HU)、骨窗(窗位为300~350HU,窗宽为1500~1800HU)[4]。头颅CT检查完成后,对于疑似为眼眶内侧壁骨折的患者再次进行眼眶薄层CT检查。判断疑似为眼眶内侧壁骨折的标准为:(1)患者的眼睑部可见显著的肿胀情况;(2)眼眶中可见显著的积气;(3)内直肌可见移位向筛窦侧或筛窦侧显著增粗;(4)筛板密度增高或向筛窦侧内陷等[5]。
1.2.2 眼眶薄层CT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听眶线垂直于检查面,参数设置:层厚、层距均为1mm,螺距为0.75mm,对患者的眼眶上缘与下缘之间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6]。
以眼眶薄层CT检查确诊结果为标准,观察分析常规头颅32排64层CT检查的诊断结果和诊断价值。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6例患者经常规头颅CT检查均为疑似眼眶内侧壁骨折,经眼眶薄层CT检查诊断结果显示,76例疑似患者中有70例患者确诊为眼眶内侧壁骨折,未确诊的6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为单侧筛窦炎,1例为眼眶受伤存在眼眶内积气而出现误诊,1例因轻度移动伪影而出现误诊。
眼眶内侧壁骨折在眼眶骨折中较为常见,眼眶内侧壁骨折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直接骨折、复合骨折和爆裂性骨折。其中以爆裂性骨折作为常见,由于眼眶外部受力后,使眼球内压突然升高,通过眼球传导至眼眶内壁,从而导致眼眶内侧壁薄弱部分发生骨折[7]。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CT扫描作为诊断眼眶内侧壁骨折的诊断方式,患者CT检查显示的判断特征包括直接特征和间接特征,直接特征是指患者眼眶内侧壁筛窦侧呈现出中断、内陷、不平直和粉碎性骨折等情况;间接特征包括:(1)患者骨折侧的内直肌移位向筛窦侧或筛窦侧显著增粗,筛窦与其脂肪间的空隙缩小或消失;(2)眼眶内可见积气和积血;(3)筛窦中有积液;(4)眼睑部有显著的肿胀情况;(5)视觉神经受到损伤;(6)眼球内陷等[8]。由于其中一些间接特征不够显著,在诊断中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但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中,检查人员对细节现象加以注意,也能发现眼眶中存在的异常现象,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76例患者进行常规头颅32排64层CT检查均存在眼眶内侧壁骨折的异常现象,通过眼眶薄层CT的进一步检查,有70例患者确诊为眼眶内侧壁骨折,近6例为常规头颅CT检查列入可疑眼眶内侧壁骨折患者中。整体上常规头颅CT检查眼眶内侧壁骨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筛查诊断率,完全可作为眼眶内侧壁骨折的初步诊断方式。
综上所述,常规头颅32排64层CT检查对于眼眶内侧壁骨折的临床诊断中,诊断结果与眼眶薄层CT检查结果差异不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筛查和诊断眼眶内侧壁骨折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