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翠凤 刘雅婷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复合型”教师队伍存在着培养机制不健全、双创意识薄弱、数量不足等问题,提出要从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复合型教师培训费用;高职院校构建发展规划与培训保障体系,拓宽教师招聘渠道,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建立校企共同体;教师自身加强“复合”意识,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融入“双创”环境等方面,促进高职院校“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业;“复合型”教师;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1-0073-06
近年来,国家加快了出台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步伐,这不仅为高职院校师生敢于创新创业提供精神与物质的支持,也为落实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其中,“双创”教育的核心主要是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1]。职业院校是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高职院校,这意味着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具有“双创”能力的教师需求增大。然而,目前在“双创”大环境中,我国专业教师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急需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双师型”教师队伍向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转变,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双创”教育的需求。
一、双创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发展的要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创新创业是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落实创新创业需要,即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创新意识的高技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队伍,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具有创新创业技能和意识的人才培养又依赖于一批具有高综合素质与技能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目前,传统的教师队伍单一化,不能接受创新创业的相应发展需求,因此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综合知识能力是保证教师队伍多元化的基础。同时,加快与深化“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国家和政府在“双创”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复合型”教师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战略发展,是因为这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社会实用型人才质量的根本保证,并能够帮助学生顺应市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能力。
(二)适应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人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技工院校推广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加强普通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型的建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综合多学科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各项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以此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使创新创业的氛围很好地引入课程中。除此之外,在创新创业大背景之下,国家还对高职院校进行不断的改革与调整,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必要之路。并且这批教师队伍能够契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 ”技能人才,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这不仅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国力。
(三)部分教师缺乏多科专业与实践整合的意识
2015年,教育部颁布《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在教学资源部分提到,整体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所提高,但是其数量不足,专任教师实践生产经验欠缺,依然是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质量提升的瓶颈。报告反映出我们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时还存在一定缺陷,应向“复合型”教师队伍转型。“复合型”指的是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胜任多工种、多专业的理论且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可见,“复合型”教师队伍重新定义了在创新创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教师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根据2018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的部分地区双师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来看,教师虽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缺乏整合社会信息于专业或非专业知识中的综合能力。从另一面来解读,即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在急需大量创新型人才的社会环境下,政府和职业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多学科专业与实践整合意识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以保证人才输出的质量。
(四)成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新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各大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让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并逐渐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想法和设计越来越多,也渴望得到职业院校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培养创新型的高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其中教师队伍是其最有力的保障。因此,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指导,还要将多科知识整合起来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复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帮助教师运用多种能力设计一套适合自身院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日后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二、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教师发展现状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健全创业人才培養机制,把创新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2019年,人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通知》,就深入推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了主要任务。职业教育是深化“双创”教育的主体,而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在“双创”背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不单是从形式上创建“教师证+职业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一批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并且能胜任多专业理论或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即“复合型”教师,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以保证“双创”教育的落实。
除了国家对于高职院校落实“双创”教育的政策以外,各省市职业院校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方案来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例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与龙头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为教师“下企业”和“富技能”提供了长效稳定的实践场地,并且在校内成立创新工作小组,邀请创新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循序渐进。其他院校也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面对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等方式来加强教师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符合“双创”背景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国家政府以及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指导,但是《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依然扼制着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的提升。这就意味着,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学校与社会的需求,其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与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层面
1.缺少系统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围绕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从普通高校到高职院校一系列的“双创”活动,也明确提出建立“双创”教育的培养机制是培养创新型技术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就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国家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校内培训以及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巩固专业操作,并且以集训的方式加强教师多门专业的融合,来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但这些政策性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尤其是如何引进具有“复合型”素质特征的教师。此外,“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机制以及保障机制都无明确的参考依据。
2.“复合型”教师培养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教育部强调“双创”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立在培养“既有高创新意识,又有高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教师基础之上。而“复合型”教师的培养除了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以外,还需要不断接受专业与非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的培训,其成本费用较高。但是国家给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项目经费有限,无法开展全校教师的培训工作,这也从侧面削弱了高职院校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的积极性。
(二)学校层面
1.“复合型”教师数量不足
我国教师招聘的渠道虽然正在从过去的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型,但是依然没有解决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的需求。加上我国“双创”教育发展较晚,并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并且现场招聘具有一定的限制,导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无法现场展示其能力,或者具有相关资格证明的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或经验,种种情况的出现使“复合型”教师的招聘陷入困境,造成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双创”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就参加工作无实战的社会经验,且无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校教师能够接触到和学习到的双创知识也是有限的,即使是参加培训也难以达到“双创”背景下的教学要求,使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校企缺乏稳定的协同机制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打造优质的高职“复合型”教师队伍需要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即职业院校与企业和行业建立有效的共同培养教师的机制。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和部分企业、行业的合作缺乏深度,无法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同体,使普通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合作方式。其影响有三:一是政府没有给予行业或者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明确的政策導向和保障制度,使企业或行业不愿向职业院校提供教师培训平台;二是企业是以利益为导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具有盈利性,他们只聚焦于高职院校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对于如何保证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关心,并且企业一般也不愿意给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三是职业院校教师不愿意去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错失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3.“复合型”教师招聘过于形式化
高职院校在招聘“复合型”教师时常以“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即拥有“教师证+职业资格证”就认为是“复合型”教师。而真正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复合型教师是不仅有“双证”,还要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并能胜任多种工作、多专业、多理论或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其内涵比“双师型”教师要广得多。目前我国各大院校为了快速满足国家政策的要求,忽视了复合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形式化追求双证而缺乏教师队伍建设的时效性。
(三)教师层面
教师双创意识比较薄弱,主动学习性差,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习一个专业就应该精益求精,不需要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忽略了创新创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正因为传统观念的存在,不管学校将双创氛围弄得多浓厚,也无法带动教师积极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本身没有接受过双创专业教育的培训,使其难以有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对策
(一)国家层面
1.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开始重视高职院校朝着高质量、高水平、高要求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在制度政策表述上多为号召型文字,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国家应该制定关于“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政策。具体来说:一是明确“复合型”教师的资格考察标准。部分高职院校倾向于招聘有高学历的教师,期待来自于各大高校的优秀人才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但是多数教师缺乏系统而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不了解实践中多学科的运用方法。因此,国家应对“复合型”教师的学历、社会经验、年龄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其中,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和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年龄以及学历要求;对于具有高学历而无任何社会经验的教师,在培训三个月后实践技能若无提升,则不予录用。另外,“复合型”教师的年龄也要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复合型”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观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复合型教师的年龄不应过大。若年龄较大者长时间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有过硬的多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则可破格录用。二是明确复合型教师的课时费用标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性,导致每个地方教师的课时费用不同。并且,教师队伍建设中对复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实践基础、多学科专业知识等相关要求极高,若全国没有一个宏观的方向指导,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教师的物质需求,将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国家应统一制定复合型教师的课时费基本标准,允许地方政府或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一般课时费标准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三是国家应推行复合型教师的培训政策。政策应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教师需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培训,为学校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明确教师和学校的责任细则。
2.增加复合型教师培训费用
国家给予“双创”教育的经费有限,高职院校无法承担“复合型”教师的高额培训费用。因此,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培养符合创新创业时代需要的人才标准,国家应该单独在高职院校“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下发培训资金,从而保证“复合型”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质量,防止“复合型”教师流失,同时也调动了高职院校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二)学校层面
1.构建发展规划与培训保障体系
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复合型”教师队伍需要对其进行整体规划。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专门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其中,在经济转型、创新创业大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发展,学校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复合型”教师建设的力度,同时向社会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让广大教师和社会人士对“复合型”教师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在整个社会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尤其能够提高“复合型”教师对自身的认同感以及职业幸福感[2]。其次,职业院校应及时将各专业领域教师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养计划与制度,以免发生脱节现象,为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保障。例如,职业院校在校内建立“复合型”教师培养基地,鼓励地方创新创业的成功人士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教师也可以通过培养基地了解创新创业最前沿的新知识。借以能够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校内校外信息达到及时沟通,培养出的“复合型”教师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最后,职业院校应发挥“复合型”教师带头与引领作用,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为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职业院校应从教师队伍中选出一批“技术过强,专业过硬”的“复合型”教师带头人,为其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此来带动普通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型的积极性。由于中青年教师容易接受新事物,高职院校应该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促使中青年教师重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自主地向“复合型”教师转型。
2.拓宽教师招聘渠道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是双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需要积极主动地在招聘渠道上做出调整。围绕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拓宽教师队伍建设渠道。第一,招聘应该分成三个渠道:一是具有高学历背景的年轻教师(容易形成双创意识);二是具有双创经历的专业型中年教师;三是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社会人士或者企业家(聘为学校兼职教师)。高职院校以这三种不同的招聘渠道对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可以挑选出真正懂“双创教育”的人才队伍,为发展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奠定基础。在“双创”视角下,“复合型”教师不单具备浓厚的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还要具备多科知识整合的运用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历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职业院校围绕“双创”教育定期引进创新型人才并予以高薪聘请,对于充实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职业院校应跟紧大数据步伐,运用互联网建立“复合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依据平台,构成人力资源共享的共同体,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进行交流与沟通,相互借鉴。第三,重点发展具有创新创业潜能和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教师,为他们提供多种国内外进修机会以及企业培训机会。完善教师“下企业”的实践机制,使企业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达成互相沟通的机制,形成长效的合作,帮助其向“复合型”教师转型。
3.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形成按需的激励机制是保障“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部动力。其中,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3]。而职业院校激励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一个良好发展平台。由于建設过程中,教师“复合”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避免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倦怠情绪,职业院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过程中应结合创新创业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方式。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要充分了解教师。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激励,例如,年纪大一点的教师可能更需要精神上的鼓舞;年轻一点的教师刚毕业工作,更需要物质上的奖励。按需建立激励机制,对于稳定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4.建立校企共同体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共同体,是实现“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项目,以“企中校”或“校中企”的形式,建立人才共享平台。企业的参与让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加贴合市场需求,教师队伍的改进方向更加明确;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参与职业院校的培训活动,能够掌握企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其次,企业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与职业院校合作,“复合型”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培训过程中掌握的相关创新创业知识,帮助企业度过难过。这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有利于企业与职业院校双方达成共识,形成专业互建过程。最后,深化校企合作,是一个让企业与职业院校看到双方发展潜力的过程。校企双方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优质的人力资源,还能挖掘更多的企业优秀人才来职业院校兼职,这对发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具有莫大帮助。
(三)教师层面
要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要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复合型”教师团队。因此,要改善当前教师双创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以及缺少创新创业培训的现象,政府以及高职院校除了给予教师相应的保障措施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教师队伍,积极宣传终身学习理念,让教师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挑战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复合型”教师。具体策略如下:第一,教师团队定期开展专业交流以加强教师复合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可以鼓励教师对于双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见解,以不同教师的专业视角去看待问题,各抒己见。其次,固定一个时期,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展一次专业知识讲座,其余不同专业的教师也要参与,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多专业知识技能,促进“复合型”教师习惯的养成。最后,教师可以开展不同专业知识交叉的知识竞赛活动,以此来丰富教师多学科知识,并且帮助教师提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开展研讨会或者专业交流大会的形式,促进学校教师形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格局,提升教学水平[4]。第二,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媒介作用,开展线上与线下全面结合的双创专业教育培训。教师无法融入“双创”环境中,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自身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很少,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无能感。学校应该积极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开展线下和线上的专业培训。首先,以行业为平台,邀请各大企业行业内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以及企业专业人员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库,利用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共同开发在线培训APP,为教师参加双创专业培训提供便利,减少培训成本与时间。其次,线下培训主要是利用教师寒暑假的空余时间,以团建的形式带领教师“走出去”,与创新创业的企业家们进行面对面指导与交流,不仅能丰富教师的多学科知识,也能让教师感受到“双创”的魅力,并且线下活动还能巩固教师团队的合作意识,为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院校“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担负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使命。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培养“复合型”教师视为简单的“多学科知识的叠加”。因此,我们在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时应该多借鉴国外对于“复合型”教师的理解,例如,首次在特殊教育中提出此概念的路易斯·舒瓦兹教授认为,“复合型”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类型的独特性在于能够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征进行教学迁移的能力[5]。苏尔曼教授以教师教育的视角解释,即“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6]。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后来部分学者也认为“复合型”教师就是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掌握各种知识并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动态过程[7]。我们在借鉴他国对“复合型”教师的理解时,将其化为己用,来促使职业院校普通教师向“复合型”教师的有效转型,改变教师传统观念,营造创新创业的积极氛围,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保障“复合型”教师队伍的长期建设,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新技能、新观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2]杨红玲.双创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8(3):57-61.
[3]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225.
[4]周志化.高職院校“复合型”教师培养创新刍议[J].科技视界,2013(36):43-44.
[5]Louis Schwartz.An Integrate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for Special Education—a New Approach[J].Exceptional Children,1967(2):411-416.
[6]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cher,1986(1):1-11.
[7]Cochran K F,DeRuiter J A,King R A.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44(4):263-272.
(责任编辑:张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