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路径

2020-02-14 06:02李喆
党政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文化认同党的建设

李喆

〔摘要〕党内政治文化与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之间有着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蕴,需要建构一个包括认知层、推进层、保障层、目标层在内的体系框架,层层推进、狠抓落实,以此作为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重要文化保障和文化支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文化认同;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1-0048-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要保证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永远不变色。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他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1〕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要求,只有全党身板直、腰杆硬,才能赢得人民信任,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保证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2〕这一政治要求,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打下的红色江山不能断续断代、不能中途而废,必须一代一代延续传递下去,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辉煌。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3〕如何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是我们党一项长期的政治课题,本文试从党内政治文化的视角,探讨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路径,旨在从一个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视角和高度探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

一、党内政治文化与红色江山能够代代相传的内在逻辑

(一)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政治话语和文化话语的集成表述

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是一个政治意蕴和文化意蕴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话语表述,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一是红色理论的永恒指导。红色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文所指的马克思主义是取其广义内涵。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红色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彰显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理论特质。二是红色制度的始终坚持。红色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的制度成果,是一系列不同层面、相互衔接和紧密联系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三是红色文化的持久浸润。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革命遗存、精神谱系、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等在内的文化系统和文化形态,具有革命性、先进性、导向性、引领性和传承性。红色文化通过长期的浸润和熏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精神气质和鲜明品格标识,激励后人不懈努力、拼搏奋进。四是红色伟业的接续传递。中华民族的红色伟业,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这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一代代接续下来。

(二)以党内政治文化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既是一个历史延续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演进的目标。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要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接续奋斗。由于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江山的缔造者,由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了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不懈努力来实现。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并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进行伟大的革命性锻造。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内的“5+2”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其中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摆在首位的建设。而政治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基础性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4〕这一论断明确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要义。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奋斗目标、路线方略、价值理念、精神状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具体展开和实践要求,关乎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党内政治文化就像“润滑剂”一样,能够保障党的政治建设以及其他建设的各个要素科学、畅通运转,能够渗入到每一个要素之中,发挥持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为之提供持续的滋养供给。这样看来,党内政治文化与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之间有着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以党内政治文化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二、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战略意蕴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理念,这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精神现象和观念形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和标识性特征。它渗透在政治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政党的建设与发展。一个政党在其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体现这个政党特质的指导思想、价值理念、理论体系、路线纲领、奋斗目标等,这些其实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具有文化的属性。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运作轨迹和运行逻辑来看,呈现出一个建党模式逐渐交织且不断完善和整合的过程。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不仅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5〕这里所讲的政治过硬,包括政治理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政治能力等政治要素,而这些政治要素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量。也就是说,党的建设的文化因子随着党建要求的日趋标准化和党建目标的日臻科学化而不断得以显现并不断得以增强。执政党建设从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建党等基本形态递进到文化建设的较高形态,这是政党建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接续推进、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和艰辛打下的红色江山要代代相传,离不开党坚强有力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要充分彰显出它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就必须关注党的自身建设的科学性,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无疑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这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集聚起磅礴的革命浪潮,显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文化意蕴和文化气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6〕这是党内政治文化日臻成熟的重要标志,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抗日战争时期召开的党的七大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完全成熟。全党范围内开展的整风运动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认同。这一时期党的三大优良作風形成并得以弘扬,党的先进性通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卓越领导和张思德等优秀典型形象的树立而得以彰显。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换,毛泽东同志及时提出“两个务必”,注重克服党内存在的以功臣自居等不良思想倾向,保持党的纯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整党整风运动和“三反”运动,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维护了党的形象,以优良的党风带动并形成了健康的社会风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颁布,通过一系列党的制度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通过党旗党徽等党内政治文化的标识性要素的规范化,通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正式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在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育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7〕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吕梁革命老区时,再次强调要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党的十九大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8〕。红色江山代代相传,需要相应的文化基因作保障。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对党内政治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实践行为,成为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基因。

(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深层次基础性建设,是涵养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丰厚土壤,这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文化特质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政治建设居于首位;而在政治建设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又居于基础性地位。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坚决把握政治原则、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不断提高政治能力等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归根到底都是观念、理念、动机、价值观等文化层面的更新和改造。培育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夯实党员个体、党组织群体和执政党整体的思想基础,矫正各种不合规不合德不合法的言论和行为,使全党同志形成共同的精神信仰、共同的价值导向和一致性的行为规范,涵养出培育良好政治生态的丰厚土壤,最终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离不开红色土壤的积淀;而红色土壤的生成,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浸润。这样看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文化特质。

(四)当前党的建设的文化起点和文化意蕴日渐突出,迫切需要从政治文化的高度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定信仰,锻造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个体形象、各级党组织群体形象和中国共产党整体形象,这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党性旨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既要看到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风险和挑战,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四种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道德品行、价值取向、工作态度出现滑坡,甚至出现政治腐败倾向。“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一是结成利益集团,妄图窃取党和国家权力;二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搞非组织活动,破坏党的集中统一。”〔9〕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腐败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比经济腐败还要严重,因为它涉及到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度问题、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问题,而这些都属于文化层面的问题。可见,当前党的建设的文化起点和文化意蕴日渐突出,迫切需要从政治文化的高度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提升思想境界,锻造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整体形象。红色江山代代相传,需要具有坚强党性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党性强,共产党人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五)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效对社会风气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品质标识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全面领导地位。自然,作为反映中国共产党文化特质的党内政治文化在社会文化中也必然处于统摄地位,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形成于一定历史环境下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文化系统,其中必然有一个居于主导或主流地位的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居于主导或主流地位的文化形态必然表现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文化。而在党内文化中,党内政治文化是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文化,是具有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的先进文化,它“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高地”,具有“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引领风尚的正能量”。〔10〕党内政治文化气象更新、风清气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就能形成良好的党风;党风好转了,就能有效带动政风;政风端正了,就能促使社会风气好转,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不仅需要包括党内政治文化在内的政党文化的科学引领,也需要整个国家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存在和依托。唯有如此,红色江山才能代代相传。

三、党内政治文化的体系建构: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一个分析框架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乃至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构一整套科学、系统、完备的体系框架。这一体系框架应包括认知层、推进层、保障层、目标层。层层推进、狠抓落实,以此作为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重要文化保障和文化支撑。

(一)认知层:理论武装的准确、深入到位

根据党内政治文化各个文化要素的科学定位,强化学习教育灌输,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学懂弄通做实。党内政治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其在党内政治文化范畴内的定位分别是指导思想、基础、源头、主体和标志。党内政治文化内涵中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内政治文化最根本的政治底色和理论指向。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政治引领和行动指南,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而不偏离轨道。当前的重点就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为基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11〕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重要地位、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传统根脉。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的成分,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作用,激发出中华民族固有的正能量;弘扬中国革命文化,这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红色基因。要创新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实践载体,变单纯的理论灌输为开放式理论体验,充分利用现有革命遗址遗存,对党员干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时代意涵。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员干部和社会公众内心认同的“常青之树”,并付诸于社会实践当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这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属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党性原则,以党性滋养共产党人的情操和气节,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推进层: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实作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文化建设过程,也是一项文化系统工程,需要注重诸环节、各方面、诸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对接,从而形成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机制的生成,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造就运作活力、衍生建设动力、形成创新合力,以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党内政治文化良性运行机制所产生的政治效果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为此,一要构建理论引领和文化创新机制。构建这一机制是为了强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作用、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使之真正入耳入脑入心,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创新。二要构建质量提升机制。就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作为群体的各级党组织,即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二是作为个体的党员,三是作为“关键少数”或“执政骨干队伍”的各级领导干部。对象的不同,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该在坚持宏观原则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所侧重。针对每一个党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倡导并弘扬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价值观;针对各级党组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针对领导干部这个群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突出“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建设,努力打造优质的党的建设质量工程。三要构建内外环境净化机制。在外部环境上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让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以及各种弘扬正能量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思潮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让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腐朽落后思想没有滋生蔓延的文化场域;在内部环境上坚决反对和抵制政治腐败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潜规则”,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剔除影响和损害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呈现党内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

(三)保障層:制度、技术、活动、管理的实施与创新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真正贯彻落实到位,需要相应的制度、技术、活动方式的实施与创新作为政治保障,并加以具体运作,以达到相应的政治效果。一是制度保障。通过科学、健全的制度设计和强有力的制度执行,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按照要求和部署规范进行。要在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的基础上,实现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对党员干部的全方位约束和规范,并发挥党内法规制度对国家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以及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带头示范作用;要突出法规制度的体系性建设,确保党内根本法规制度、基本法规制度、具体法规制度之间的完整配套和有机协调,使相关制度有机联系、完整配套,形成制度合力。二是技术保障。在发挥报纸、期刊、电视等传统技术手段功能的同时,注重手机、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认识到,互联网具有的时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點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新作为,通过构建“大数据+大党建”模式,让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容普及化、大众化,易于接受、广泛传播;通过信息技术与党建传统优势的有机契合,促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朝着智能化、便捷化、直观化方向发展,不断扩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力度。三是活动保障。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红色教育及“数字党课”“流动党课”“掌上党课”等党内教育的活动和形式,并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融党内政治文化教育于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力求避免枯燥的纯理论灌输,筑牢党员干部的“信仰之基”,以坚定的信仰为政治根基干事创业。四是管理保障。党的建设是一门科学,作为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自然也是科学性的建设。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管理法则和精髓完全可以通过有机转化运用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如执行管理,可把执行力渗透到党内政治文化的机制运行和行为准则中,形成一种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执行的组织文化和执行文化。当执行成为一种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时,执行尺度、执行速度、执行力度、执行效度才会充分彰显,才会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各项部署要求与执行落实高度的一致性和相当的满意度。

(四)目标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形象的充分、有效彰显

政党形象是一个政党通过其政治理念、政治立场、政治实践等反映出来的对于社会和公众所展示出来的外在感观和表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形象的表达,是形成一个政党良好政治形象的基本要素。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亟需关注政党政治形象塑造。一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手段大力弘扬党的不同时期形成的诸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富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精神动力,让历史积淀起来的党的良好形象根深蒂固、历久弥新。二是大力宣介新时代党性强、作风实、业绩突出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先进党组织典型,特别要选树一批群众看得见、学得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身边典型,使党的现实形象在人民当中落地生根、广泛认同。三是要明确良好政党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有内在认同感,也需要有外在认可度。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在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影响力加大,一些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治国理政方略,以澄清由于认识上的偏狭而产生的政治偏见和政治臆断,打破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垄断”。当前,特别要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创新理论和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十九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新气象充分向世界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典型性的展示,形成党的国际形象的新认知和新面貌,使中国共产党真正展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2〕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EB/OL〕.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3-07-12.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2016-12-28.

〔3〕 习近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

〔4〕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7,(1).

〔5〕〔8〕〔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8,26,62.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1.

〔9〕 王岐山.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N〕.人民日报,2017-11-07.

〔10〕 何毅亭.坚定党内政治文化的底气来自哪里〔N〕.学习时报,2017-04-17.

〔11〕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12).

【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文化认同党的建设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