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成亮教授运用鱼际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经验

2020-02-14 03:31
吉林中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鱼际中焦肺气

李 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91)

叶成亮教授(1935—2016),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深受其父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叶心清教授影响,家学深厚,精通中西医理论,对针刺手法、腧穴穴性等具有深刻认识与独到见解。从事针灸临床工作50 余年,临床经验丰富,长于以针灸疗法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骨关节疾病。兹结合叶成亮教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认识及对鱼际穴的理解,将其运用鱼际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特经验介绍如下。

1 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机的认识

叶成亮教授强调凡病均有虚实二端,临床辨证务以辨清虚实为首务[1-2]。具体到原发性高血压而言,该病虽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头晕、头痛、疲劳及心悸等,但具有2 种截然不同的临床分型。临床上一类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目胀痛、急躁易怒、舌红苔黄;或头重昏沉、恶心欲吐、痰多胸闷、苔腻脉滑;或头痛如刺、面唇紫暗、舌暗瘀点等症。叶成亮教授认为此类病患皆属于实性高血压,其病机根本为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气机不畅。具体而言,其或由于情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化火,上冲头目;或由于饮食不节酿生痰湿,阻滞气机,清阳不升;久病由气及血而瘀血内生,阻滞气血上荣。由于气血运行的畅利与脏腑功能的正常互为因果,因此临床上此类患者往往肝郁、脾湿及瘀血并存,最终往往形成气滞、痰结、血瘀胶结的难症。同时迁延日久,伤及气血,治颇束手。另一类病人则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舌淡脉弱;或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舌淡脉细弱等症。叶成亮教授认为此类病患皆属于虚性高血压,病机要点在于体虚气弱、大气下陷、清窍失养。其多由于年高肾亏或病后体虚,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养,脑转耳鸣;气虚血弱则清阳不升,无以充养头窍。此类病患往往由于气虚不足以运化水湿、通行血液而致痰湿、水饮及瘀血内停,终成虚实夹杂、攻补两难之证。

简言之,叶成亮教授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主要归结在气,其病理特点在于气机紊乱。其属实者主要表现为气逆、气滞,扰乱清空;其属虚者则集中反映为气虚、气陷,清窍失灵。

2 对原发性高血压治法的探讨

叶成亮教授在治疗本病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胸闷不舒,汗出异常(盗汗或自汗),耳咽喉鼻干痒及头面或下肢轻度水肿等水液代谢异常症状,均系肺气失和之征。结合“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行水”等经典理论,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虽涉及肝、脾胃、肾等多个脏腑,但其病位根本在肺,其病机肇始于肺气失畅。具体而言,肺主一身之气,不仅参与气的生成,同时对于周身气机的条畅具有重要意义,在水液代谢及其输布中发挥关键作用。且以其通过经脉与中焦相连,尤其对中土运化具有特殊影响。金肃气清则木有所制,脾胃运化如常,肾水得滋,自然气畅血顺,清窍充养如常而无木郁火逆、湿浊中阻、瘀血内停、髓海失养之患。一旦金气失畅,一方面肺失肃降则木失其制,化火上冲刑金,气逆则血冲、壅塞清窍,发为头痛而胀、面红目赤。同时干扰中焦气机,加之肝木乘伐脾土,酿生痰湿水饮,蒙蔽神窍。另一方面金虚不宣以致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而变生瘀血。此外上气下陷则清阳不升、脑转耳鸣,金不生水则肾亏精虚、髓海失充。因此叶成亮教授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应以畅达金气为首务,肺气宣肃正常则上可以助心行血而消瘀血之患,中能条达中气以健运脾胃,化痰湿于无形,下能制木生水使其化源自清。周身气机条顺则土木温和,气血流通,自无清窍壅郁或失养之虞,实现头目清明的治疗目的。

3 运用鱼际穴的理论依据

鱼际穴是手部的要穴之一,自古以来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从特定穴角度来看,《针灸甲乙经》指出“鱼际者,火也……手太阴脉之所溜也,为荥”,表明本穴是手太阴肺经之荥火穴。鱼际穴位于手太阴肺经经脉主干的远心端,处在本经经气“所溜”之处,接近手太阴之本的寸口部位,表明该穴位于整条经脉的源头位置。因此叶成亮教授认为鱼际穴以其位置的特殊性,能够有效的通调肺气,治疗整条经脉相关疾病,具有明确的调气、治肺作用。

鱼际穴治症广泛,《针灸甲乙经》记载涉及寒热病、痉、卒心痛、心痹、狂痫及唾血等症,近代还应用于支气管哮喘[3-4]、乳腺增生[5]及小儿疳症[6]等。鱼际穴的上述治症与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上膈属肺,从肺系”的经脉循行相合,基本涵括“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等该经所生病病候,充分说明了鱼际穴作为经脉起始部位的重要腧穴对于手太阴肺经特殊的治疗意义。叶成亮教授认为鱼际穴的主要功效在于畅达金气,因而具有开闭、畅中、利水、解表的作用。具体而言,诸如“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等治症显系气机郁闭不畅,气滞不舒,其或累及血液运行、水谷运化而变生“短气心痹”“厥心痛”“胃逆霍乱”等症。上述治症均反映出鱼际穴在疏达气机方面的特殊功能,尤其体现在梳理胸中及中焦之气的靶向性。同时《难经》指出“荥主身热”,一方面表明鱼际穴能够通过清金达气而具有清肺降火之功,具体体现在“唾血”“喉中焦干渴”等治症。另一方面对于“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洒淅直毛恶风……汗出振寒”等表气闭郁者,能够通过开达肺气,达到宣发表闭的作用。此外基于畅达金气的作用,鱼际穴对周身水液输布具有良性调节效应,具有“阴湿痒”等治症。综上,叶成亮教授认为鱼际穴在疏利金气的基础上,肺气郁闭者得之能够开闭宣肺、畅达气机,肺逆火盛者得之能够降气清金、滋水润燥,金破气弱者得之能够扶金助气、复其治节。

总而言之,叶成亮教授认为鱼际穴在畅达肺金的基础上畅行周身气机,尤功专于胸中、脾胃,具有气、血、水同治同调的作用特点。这既与原发性高血压肺气失畅的病机相契合,又能有效针对该病痰湿、水饮及瘀血胶结的病理特点,颇为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要求,既符合治病求本之训,又寓隔治之妙,在相关治疗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4 鱼际穴针刺操作及其要点

关于鱼际穴的位置,当前学界存在不同认识。叶成亮教授根据《灵枢》本输篇“鱼际者,手鱼也”及《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的记载,认可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中,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的穴位定位(叶成亮教授认为其略偏于近心端)。同时叶成亮教授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采用鱼际穴辨证施治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特临床经验,以下详述相关技术及操作要点。

凡辨证为实性者,无论属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或兼夹瘀血,均采用针刺法;辨证为虚性者,无论属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均采用温针灸法。针刺法采用1.5寸毫针,患者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定位后常规消毒,快速直刺进针,针尖朝向第一、二掌骨之间凹陷处,针刺深度视病患的具体体型而定,一般深度在0.8~1.2寸之间。具体手法为快速进针至相应深度并得气后,紧提慢按,提插范围0.3 寸,同时行双向匀速小幅度捻转,捻转幅度180°,捻转速度180°/s。行针过程一般为1~3 min,患者大多出现局部的酸沉感并向指端扩散,留针30 min。出针后多见出血,但不必刻意追求。温针灸法一般操作同针刺法,只是在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泄手法,提插范围0.1 寸,捻转幅度90°,捻转速度90°/s。行针后选取长度3 cm 大小普通艾条,点燃远端后挂于针柄,令其自然燃烧,燃毕取针。

综上,叶成亮教授运用鱼际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技术要点共有4 点:一是根据辨证分型选择适当刺灸方法;二是针尖朝向第一、二掌骨之间凹陷处;三是针刺法使用快速提插泄法结合较大幅度捻转,温针灸法采用平补平泄配合艾柱温针灸;四是刺激量与病患具体情况相当。

5 病案举例

赵某,男,55 岁,退休,主因“头晕1 年加重1周”于2005 年10 月13 日首诊。患者诉自幼体质较差,1 年前出现头晕头痛,于某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给予相关药物控压,血压控制良好,但头部症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1 周前由于家庭琐事,头晕症状加重,自诉血压未见明显升高。伴见形质不足,面白少华,声低神疲,胸皖满闷,纳差,眠可,舌淡有齿痕苔薄,脉弱,即刻血压130/95 mm Hg(1 mm Hg ≈0.133 kPa)。首诊认为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病属眩晕,证属肺虚气陷、脾失健运、清窍失养,治以宣肺升陷、复其治节。予温针灸治疗,先以鱼际穴为主穴,灸后患者诉温热感向指端扩散。佐以足三里、太渊等穴,均行平补平泄手法。嘱适度运动。针后患者诉头晕有所减轻,但胸满皖痞仍较甚,复测血压130/90 mm Hg。后在上述针方基础上,以鱼际穴为主穴,随症加减。头晕则加曲池、大椎,纳差皖闷甚则加阴陵泉、中脘,依此法治疗每周3 次、每次30 min。针治6 次后,患者诉头晕及胸皖满闷显著减轻,饮食转佳,体力明显改善。遂改为每周治疗2次,后持续治疗2 个月。1 年后随诊,患者诉血压未见明显波动,体质较前明显提升。

按:本例患者为较为典型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由于禀赋素虚,气血恒弱,肺失治节,以致大气下陷,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加之久病子盗母气,中焦运化失常,更累气血。故采用温针灸鱼际穴补肺升陷,疏和气机,配合足三里健运脾胃,太渊培土生金。金气实则治节复,中焦调和、气机畅达,清窍得养自然无头晕之虞。

猜你喜欢
鱼际中焦肺气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按压小鱼际治腹泻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人到中年补肺气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常按“保命穴”养肺防病
常按『保命穴』养肺防病
慢性咽炎久不愈,常按鱼际穴有效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