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陈婧,黄江涛,吕海龙,杨一邨,王浩斌,张抒*(通讯作者)
(1.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普外科,四川 成都 610031;2.都江堰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急性阑尾炎是胃肠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为转移性腹部绞痛,同时合并恶心呕吐,阑尾炎化脓穿孔易导致菌血症、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可能,该疾病的诱因主要是暴饮暴食、不洁饮食[1]。近年来随着快餐文化的极速发展,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2],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选择微创手术治疗,但是在临床过程中仍发现有微创手术后发生腹泻的患者[3],本临床研究旨在从病理学、细菌学、抗生素使用等方面发现可以术后腹泻的病因,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案,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情况。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325名,术后腹泻的患者仅有28例(发生率为8.61%),其中男19名,女9名。年龄15-71岁,平均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筛查手术禁忌症,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建人工气腹,探查盆腔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妇科情况),采用三孔法,阑尾系膜双极电凝或结扎切断,根部结扎切断,残端黏膜电灼处理。检查残端无出血后,结束手术。28例患者均未中转开腹,术中盆腔脓液均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术后常规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联合甲哨唑,然后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2.1 临床表现。于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阑尾炎患者325名,术后腹泻的患者仅有28例(发生率为8.61%),发生时间为术后3天内,水样便,每天3-5次,颜色淡黄,有3例合并低热,体温波动于37.5℃-38.4℃,同时血常规提示白细胞高于135.0×109/L,中性粒细胞达80%以上,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指标不同程度升高;有9例患者出现不全肠梗阻症状以及腹部平片显示肠管积气。
2.2 病理学表现。28例患者中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5例,占53.57%;化脓性阑尾炎10例,占35.71%;单纯性阑尾炎3例,占10.71%。
2.3 细菌学及药敏表现。病原菌分布情况具体数据,见表1。以常见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菌药敏试验结果,耐药性最高的为氨苄西林,其次为庆大霉素具体结果,见表2。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比较,具有损伤小,术后疼痛感较低,术中视野开阔,减少漏诊、误诊,术后胃肠道恢复较快,腹壁瘢痕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4],但仍有少数患者在术后出现腹泻,本临床研究其发生率为8.61%,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与阑尾病理学类型有关:本临床研究中,28例患者中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5例,占53.57%;化脓性阑尾炎10例,占35.71%;单纯性阑尾炎3例,占10.71%。②与细菌感染有关:当发生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时,脓液扩散至盆腹腔,在腹壁、肠管、网膜上形成脓胎,甚至形成脓性包裹性积液[5],这些都为术中的腹腔彻底冲洗造成了困难,长期滞留的脓液在术后刺激肠壁,加速肠蠕动,结肠吸收水分减少,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如果盆腔积脓较多时,甚至会出现发热、炎症指标升高[6]。在本研究中,在28例脓液标本中,有23例呈阳性(阳性率为82.14%),5例呈阴性。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91.3%),革兰阳性菌2株(8.70%)。③与抗生素使用有关。有研究显示[7],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极易导致术后患者出现肠道菌群紊乱,耐药性逐渐增加,甚至二重感染的发生,本临床研究显示,以常见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菌药敏试验结果,耐药性最高的为氨苄西林,为84.62%,其次为庆大霉素,为30.77%。
表1 病原菌分布(n,%)
表2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检测(n,%)
因此,临床工作中需要根据患者个人状况、合并症、既往有药情况、术中阑尾及周边组织状况、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预防及治疗方案:①所有阑尾炎患者术中取分泌物或者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②对于化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同时参考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③对于化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中达到尽可能的彻底冲洗,并放置盆腔引流管,充分引流。④加强对症治疗,鼓励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口服药物调节肠道菌群[8],积极改善腹泻情况。
综上所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腹泻与阑尾病理、细菌感染及耐药性有关,临床应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预防及治疗方案,促进肠道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