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刚,刘恒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0)
肾功能衰竭,指多种因素削弱肾脏滤过功能或丧失滤过功能的疾病,其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后患者肾脏排泄功能出现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无法及时排出血液中有毒有害代谢物质至体外,造成患者水分、毒素及电解质大量蓄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安全[1-2]。同时,目前临床治疗肾功能衰竭以血液净化治疗为主要方法,主要通过快速清除血液中所蓄积的有毒有害成分及潴留的水分保持机体内酸碱及电解质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血液净化治疗效果与动静脉通路建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是血管通路治疗方法不同其治疗效果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不同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治疗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基本资料。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进入我院实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治疗的57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进入我院实行静脉瘘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治疗的57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22,年龄51-71岁,平均(61.5±3.4)岁;观察组5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6:21,年龄50-72岁,平均(61.6±3.5)岁。结合以上具体资料发现,所有纳入对比的患者各项基本信息均不存在明显差异性,例如:性别及年龄等,说明所有患者具备纳入对比的研究价值。同时,本次研究要求所有患者及其亲属提前阅读签署实验同意书,了解实验基本流程及具体内容,并且该实验得到本地伦理协会审核同意。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实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治疗,即:于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进行穿刺留置双腔导管建立相应的血管通路。观察组患者实行静脉瘘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治疗,即:实行自体动静脉吻合造瘘,手术前不得于需要手术侧面进行采血等有创操作,待确认血管基本走势后,以腕关节上方2-4 cm处开横向切口,对端吻合游离桡动脉及头静脉,直至内瘘成熟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1.3 判定标准。通过采集2组患者治疗后空腹状态外周静脉血,检测血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钾(K+)、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等指标评估其毒性物质的清除效果[3-4]。同时,分别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及利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HB)、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波动幅度,评估其血红蛋白水平及炎症因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选择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使用()表示,并用t检验,P<0.05,代表两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毒性物质清除效果对比。对比统计结果发现,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Scr、BUN、K+、PTH及β2-MG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明显,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毒性物质清除效果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毒性物质清除效果对比
组别 Scr(μmol/L)BUN(mmol/L)K+(mmol/L)PTH(pg/mL)β2-MG(mg/L)对照组(n=57)73.85±9.91 9.62±1.45 3.81±0.83 348.1±61.2 13.57±1.53观察组(n=57)65.12±7.08 8.73±1.27 3.05±0.26 317.3±54.5 10.76±0.81 t 5.287 5.384 5.367 5.218 5.471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及炎症因子对比。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HB、CRP及IL-6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明显,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及炎症因子对比
表2 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及炎症因子对比
组别 例数 HB(g/L) CRP(mg/L) IL-6(pg/mL)对照组 57 82.62±13.45 15.41±2.03 139.13±14.13观察组 57 89.73±14.27 12.05±1.26 112.06±10.02 t - 5.136 5.229 6.321 P - <0.05 <0.05 <0.05
一般说来,肾功能损伤严重或无法进行肾脏移植的患者往往需要实行长期维持血液净化治疗,而如何保证血管通路的稳定性、可靠性及有效性消除影响治疗进程的风险因素,是医务人员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临床治疗肾功能衰竭以血液净化治疗为主要方法,主要通过快速清除血液中所蓄积的有毒有害成分及潴留的水分保持机体内酸碱及电解质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按具体类型,血管通路可分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及动静脉瘘(AVF),特别是动静脉瘘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血管通路[5]。动静脉瘘往往选择非惯用手臂腕关节附近动静脉进行离断吻合处理形成血管通路,其通路血流量充足,对于保证治疗效果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同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主要通过于颈内静脉等深静脉下放置双腔导管等方法,向血液净化治疗提供血液通路,其操作方法相对便捷,能快速向患者机体补给药物及营养,能准确检测出中心静脉压,了解患者生理状态及病情演变发展进程,但是其并发症相对多样,例如:栓塞、血栓形成及感染等,一定程度上加剧护理工作量及工作难度。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比,动静脉瘘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及安全性强等鲜明特点。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发现,2组患者经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治疗后β2-MG、PTH、K+、BUN及Scr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说明2种治疗方法均能清除患者机体内代谢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保持机体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此外,微炎性反应指肾功能衰竭患者自身受血液中有毒有害物质、免疫系统及微生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多数肾功能衰竭患者不存在明显感染症状,以持续性低水平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为集中表现,造成贫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直接影响血液净化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静脉瘘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肾功能衰竭患者实行静脉瘘血管通路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良好,其血管通路稳定性较强且操作简单不存在严重并发症;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领域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