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坤,郭 靖,李子龙,戴晓婧,殷 钢,许乐乐,谭映军
(1.中部战区总医院卫勤部,武汉 430010;2. 联勤保障部队卫勤局,武汉 430010;3. 中部战区总医院护理部,武汉 430010;4.郑州联勤保障中心卫勤部,郑州 450000;5.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战勤局,北京 100144;6.中部战区总医院院办,武汉 430010)
“联合救援-2019”中德卫勤实兵联合演习于2019年7月3—17日在德国费尔德基辛卫勤训练基地举行,中方参演部队主要由联勤保障部队中部战区总医院、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抽组而成。这是我军卫勤力量第一次实装成建制赴欧洲开展联合演练,全体官兵以精湛的技术、优良的作风、自信的态度,展现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演习取得圆满成功。结合此次演习实践与体会,提出启示与建议,为以后卫勤力量执行国际联演任务提供借鉴。
1.1 演习背景联演以中德两军卫勤分队联合执行联合国背景下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救援任务为背景,突出联合指挥控制、联合伤员救治、联合疫情防控和联合伤员后送等演练内容,共同探讨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救援联合行动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径。
1.2 动用车辆装备此次联演,我军参演装备包括野战帐篷医院系统,履带式装甲救护车、轮式装甲急救车、高机动型野战急救车、卫生防疫车等;德方参演装备包括方舱医院系统、全地形救护车和各型装甲急救车等。
1.3 演练流程效果联演按照机动集结、部署展开、整合训练、国际观察员观摩和中德双方观摩团观摩组织实施,参演分队按照联合指挥中心(CCP)、伤病员后送协调中心(PECC)、中方二级救治机构、德方二级救治机构、联合防疫机构、中方救护车组、德方救护车组的组织架构和指挥链条实施部署展开、整合训练、联合演练,先后进行桌面推演30余次,全流程全要素联演4次,中方二级医院共接收批量伤员82人次,中德联合开展手术8台次,联合处置传染病员40人次,制定跨境联演标准化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方案预案,提升中德两军卫勤在人道主义医学救援方面联合行动、应急反应和协同处置的能力,促进两军卫勤的深度学习和交流。
与2016年中德卫勤联演相比,“联合救援-2019”中德卫勤实兵联演课题更新、困难更多、责任更重、要求更高[1-2],演练课题由单纯医学救援向医学救援与疾病防控拓展,演练行动由单纯协同向联合组织指挥、联合力量编组、联合保障行动深化,演练地域由我军演训场向北约国家军队驻地转换,对联演组织实施提出新的标准。
2.1 高标准筹划演习准备参演分队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要求,坚持底线思维,紧盯重难点攻坚,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受领任务后,立即选派人员全程参加磋商和研讨会,构建演习框架,推定演习脚本,明确保障事宜。精细选拔执行维和任务、中外联演经历和英语熟练人员组训,围绕演练流程、外事规定、英语口语和专业素养等进行授课辅导和专项强化,开展集体推演和连贯演练,确定时间、人物、事件和演习动作,形成标准化演练流程。
2.2 高效率完成部队投送跨境行动,人员物资装备投送是关键。通过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细化分解任务分工,采取时间倒推、任务倒逼、进度倒排的方式,完成外事办理、装备转运和机动投送等工作;在办理护照签证通知下达前,完成照片拍摄、信息采集、保密审查等资料准备,确保护签办理圆满顺利。组织参演装备从武汉、北京等地运往上海,尔后协调装备从上海洋山港运往德国汉堡港,全面落实运输要求,全程跟进运输进度,全时破解矛盾困难,顺利完成军事装备物资首次向德国海运投送及物资回撤;利用民航飞机组织人员跨境投送,对机动途中出入境安检、人员换乘登机等重点环节,提前谋划、专人协调、分组清点,确保人员顺利投送。
2.3 高质量组织联演联训参演分队坚持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守底线,突出大项任务中党的领导,以实际行动当好中国卫勤部队代表队。按照初始即严的要求,明确联演管理制度,制定内务标准规范,始终紧盯人员管理和节点管控,突出保密教育和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外事纪律,做到管控有效、责任落实,确保演习安全。此次演习,中德双方混合编组开展训练,采取力量互换的方式提升整体保障能力。按照分组对接的方式,深入德军指挥机构、演练分队和内部组室,磨合联演流程,细化演练分工,熟悉工作机制;建立工作日报制度,区分导演部、二级医院、防疫分队和机动医疗组4个模块,汇总进展、解决矛盾、推动融合。
通过与德军参演部队的近距离接触和联演联训,深刻体会德军在卫勤指挥、卫勤训练和卫生装备等方面的实战理念、经验和做法[3-4],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 “实战训练”与“实战淬炼”的比较近年来,我军卫勤力量不断加强实战化训练演练力度,卫勤保障实战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但与德军卫勤实战化程度还有差距。德军卫勤部队随北约军队常年部署在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执行支援保障和维和任务,实战经验丰富。在指挥机制上,德军卫勤部队采取从上到下垂直领导管理的两级组织指挥体系,通过减少卫勤指挥层级,能够有效地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作战协同上,德军在联合作战层面设置伤病员调度中心,能够及时掌握战现场伤病员分布情况、救护车状态和救治机构收治能力,统筹指挥区域机动救护组、卫勤运力和救治机构,确保伤病员在最短时间内后送到最合适的医疗机构得到确定性或持续性医疗救治。在救治理念上,德军战时卫勤保障救治体系,与我军《战伤救治规则》要求基本一致,但德军卫勤部队,经过多年实战经验积累,在救治指挥流程上、救治标准执行上、后送指征把握上,则更加严谨、规范,贴近实战。
3.2 “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体验中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德国制造业水平世界一流,“规模”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水平”代表着核心保障能力[5]。在整体构建方面,依托帐篷医院系统展开,具有运行便捷、投送快速、展开迅速的优点;德军以不同模块的单体方舱和帐篷组合展开,功能全面、密封性好,具备水平调节系统、供电系统和内部空调系统,实现持续供电状态下寒、温、热带全地形展开。在装备器材方面,此次演习,我军参演装备基本上为国产化装备,性能、质量、体积等各方面指标较原野战医疗所装备有较大提升,特别是急救背囊,重症监护、手术、检验、制氧、制水等模块,集成化程度高,投送、展开、使用便捷,但部分装备故障率较高;德军卫勤装备体系完善,质量工艺较高、维护保养及时、操作标准规范,精密化、精细化、精准化程度更高,更多体现以符合战场环境、救治流程顺畅、伤病员优质体验和医护人员操作方便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3.3 “专科多人”与“一专多能”的对照此次演习,中德双方机动卫勤力量深度融合,联合现场急救、联合医疗后送、联合编组手术、联合防疫实施,技术上、标准上、理念上互相学习交流,进一步加深了解。在力量编成上,中方参演分队二级医院军官比例90%,军医岗位均为专科医师;德方二级医院军官比例低于20%,军医岗位均为全科医师,其他人员以卫生士官和保障士官为主体,均从德联邦国防军医院抽组。在组训模式上,德军人才培养路径清晰,针对不同等级的技术和能力要求,通过调整单兵训练、队组训练、实战训练三种培训模式的比重,确保训练效果和效率。德军参演人员大多具有执行国际联演、维和行动和实战任务经历。目前,我军卫勤人才培养,在院校基础教育阶段已成体系,但在营阶段的军事卫勤训练、军事职业教育规划、计划还不够精准,全员按纲施训落实力度还不够好。在能力生成上,德军强调医疗救治、健康管理、军事技能、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意志品质等综合能力培养。此次参演的德军军医均具备战时条件下全科救治能力,所有官兵均能够胜任3项以上工作,均具备相应资质,尤其是卫生士官综合能力突出并担任重要岗位。我军此次抽组的军医、护士为医院各专业科室骨干力量,均由军官担任,专业水平较高,但优质资源利用不够合理,岗位重要程度不够凸显,综合勤务能力比较欠缺。
参加此次中德联演任务,深度体会德军以执行维和行动、北约行动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任务为牵引,积累了丰富的实战化卫勤保障经验,启示我军应从体系建设、能力建设、装备建设等方面优化机动卫勤力量,提升卫勤综合保障能力。
4.1 优化卫勤指挥链条建立立体后送机制,建议探索成立由上级机关业务部门牵头指挥、兵种协同的伤员后送协调中心,统筹区域卫生资源和卫生运力,实现由“返程空车”后送向全维立体后送转变;优化卫勤力量配置,重点研究论证分级救治范围划分,队属卫勤、野战医疗队所、后方医院衔接部署,机动卫勤力量远程投送、快速展开、因地布设等关键问题;联通卫勤信息系统,建议上级组织研发从战现场急救、机动卫勤力量外科复苏、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到后方医院专科救治、康复治疗一体化、全链条的战时卫勤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信息反馈,提升伤员救治效率。
4.2 重视复合人才培养注重多专业临床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满足战时保障需求的一专多能卫勤人才。实行多岗位能力锻炼,研究建立机动卫勤分队内部轮岗训练机制,提升多岗位任职能力。参加多样化任务锤炼,搭建平台选拔骨干参加国际维和、人道救援、中外联演等大项任务,丰富演训经历,积累实战经验,提升综合能力。
4.3 革新卫生装备体系针对我军现有卫生装备不成系统、标准不一、功能单一问题突出,个别装备与德军存在明显代差,建议成体系对现有卫生装备器材进行更新换代。打造全域立体后送平台,着眼应对不同作战样式,适应多种战场环境,满足各个救治阶梯保障要求,建设陆海空有效衔接、抗打击、抗震动、能组合、能保命的专用后送平台,实现全程生命支持下的快速后送。建设多能实用系列装备,配备轻便稳定、各平台通用的伤员救护装备器材,如护具、轮式担架、手术床等;配备供应能力强、持续时间久的消毒供应装备,如高压消毒柜、医用纯水装置等;配备高效便捷、机动舒适的医疗后勤装备,如高性能供电方舱、野战厕所、野战帐篷等,提高战场卫勤保障效能。
4.4 形成标准作业流程将联演成果形成标准,将任务筹备、外事办理、物资投送、职前训练、制度规章、指挥流程、救治标准等内容进行梳理汇编,为将来执行类似任务的部(分)队和本级机动卫勤分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将联演课目纳入大纲,将卫勤部队执行中外联演任务形成的一系列训练成果、流程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凝结、提炼,部分内容建议纳入卫勤分队军事训练大纲,常态开展卫勤分队涉外任务训练;将联演行动编入方案,着眼卫勤部队常态化涉外卫勤任务,如海外维和、中外联演、援外救助等任务,针对不同任务特点,梳理形成不同条件、不同环节、不同节点执行任务方案预案,为今后我军卫勤“走出去”积累经验,为其他卫勤分队执行中外联演任务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