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芸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者的责任所在,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中小学教育中更是普遍受到重视。发展健康个性,必须发展将康的心理,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已经成为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也是素质教育中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作为农村教师责任尤为重大。因此我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十分良好。当然,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这需要老师付出一定的爱心、耐心和决心。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深入学生、感化学生,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尊重;理解;师生沟通
一、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
作为一名上任不久的农村教师,我深感教育的不易: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坏习惯成堆,家长校外教育监督松散……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你去适应,去解决。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也解决了不少问题,渐渐的我发现,其实在教育农村学生的时候,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尊重他们隐私,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带的班是四年级,别看他们岁数小,但人小鬼大,经常会给你惹出不小的乱子。由于大多数孩子父母都不在身边,所以教育问题就落在了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说是教育,但终归由于溺爱孩子,而把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依靠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来教育孩子简直是痴人说梦。看清楚这一现状后,我立即展开行动,深入的去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现状,了解他们的家庭特点,甚至深挖学生的家庭隐私,当然这必须是在尊重他们隐私的前提下。当有学生出现问题和困难时,我就能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教育,对症下药,既尊重学生,又在无形中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
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叫姚家帛,个子不高,身材瘦小,大大的眼睛里总感觉装满了心事,平时也不爱说话,总是自卑的低着头。而作业也总是不能按时完成。通过和上一任班主任交流,我得知了这个孩子原来很可怜,爸妈离婚,爸爸常年在外,现在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这样的生活环境怎能让一个孩子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呢?有一次早晨我正在班里和同学们吃早餐,大家说说笑笑的,可唯独他不说话,我问了他,原来他还没吃早餐呢。我索性将自己的一个饼子递给了他说:“老师已经吃饱了,今天买的有点儿多,给你吃吧”。他难为情的坐着,“赶紧拿着,等老师哪天饿肚子的时候,你们大家可都得给老师一口吃的啊!”我做了个鬼脸,学生们都笑了起来,姚家帛终于拿起了饼子,也笑着吃了起来。尽管只是一个饼子,但我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不仅是我给予的一个饼子,更是学生们在一起所给予的快乐氛围。我想姚家帛也感受到了。后来他真的给我拿来了很多好吃的,虽然只是一些农村的小瓜果,但孩子感恩的心意到了。渐渐的,我发现他爱说话了,课堂上也是踊跃地举手,我愿意把机会给他,因为他需要一个在众人面前展示的机会,他人虽小,但同样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和尊重。每当他的妈妈和姥爷来看他的时候,我也总是以老师的名义,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和家人更多的空间和隐私,不让他成为学生谈论的焦点,为他赢得更多的尊重。期末他更是不负众望的考了八十多分,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二、利用激励,唤起学生的信心
接触中我发现姚家帛也想进步,也希望变成一名好学生,他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我在课余时间常常找他闲谈,上课时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当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姚家帛今天听课非常认真!”“姚家帛同学的字变得漂亮了。”“姚家帛同学……”慢慢的,姚家帛开始愿意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害羞地冲我笑了。他一步步在成长进步,最后姚家帛成为了班级的灯长,每天很负责地开灯、关灯,同学们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三、注重家校沟通,促进学生自信。
姚家帛自信心的缺失,大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他联系,详细分析了姚家帛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还联系到他的母親,说服她多一些时间关心儿子,多督促孩子的学习。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姚家帛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理解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学习生活习惯都不好,常被批评,姚家帛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对周围的事和人都很敏感,不愿与别人交往,以故意捣乱来排解心中压力。面对他的这种状况,我的教育以保护孩子的脆弱易伤的自尊心为出发点,鼓励他,不当众批评他,请同桌多关心帮助他。适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他的小小闪光点,还在他没吃早餐的时候,给他自己的饼子或是给他一块钱去买早餐吃,渐渐的他对我更加的亲近了,作业也是按时完成。
总述:通过这个学生的教育,我明白了,不管是任何年龄的学生,都需要来自老师和家庭的关爱,而这种关爱不是告诉大家:谁谁怎么了,大家要多帮助他。这种不叫关爱,而是当众给学生难堪,让学生感觉不光是老师,甚至整个班的同学都在可怜他。这不是教育,更不是爱,而是一种残害。真正的关爱应该幻化在日常细碎的学习生活中,既无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家的爱。唯有尊重每一个个体,保护学生的隐私,才会让学生向好的方向改变。
参考文献:
[1]谭琳;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职教发展[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2]李永胜;“桥”,你搭好了吗?——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