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个自信”与爱国主义的一致性*

2020-02-11 20:22余金金王太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爱国主义道路

余金金,王太明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四个自信”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这一公认的事实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实力的正确评估和积极肯定。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清醒的认识,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将自己置身于挑战性极强的环境之中,即使遭遇阻挠与诽谤,保持定力,直至预期目的实现。坚定“四个自信”,爱国主义是其根基和核心,两者相偎相依,相互契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自“四个自信”提出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加阔步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大国风范。学懂学透“四个自信”是对爱国者提出的时代要求。育爱国之情,增报国之才,贵在履践,重在力行,一直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开拓进取、锐意拼搏。把握“四个自信”与爱国主义的一致性关系,对社会进步具有极为深刻的价值意义。

一、“道路自信”与爱国主义本质的一致性

道路决定一个国家的方向和未来。道路自信是对本民族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命运前途的自信。中国道路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初心和使命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力量源泉。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穷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1]我国在历史上曾受万国朝拜、万民敬仰,但是进入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不堪重负,逐步沦为工具性的存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出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人间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未经先人开辟的新路,它超越了旧中国的荆棘之路,也超越了西方的固有经验之路,同时这条道路也在不断自我革命和创新,它是一条日日为新、时时为新的道路。在今天我们看到了中国道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那么它成功在哪里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把道路基点放在自立自强之中。我们不依仗任何人,从不去看任何人任何国家的脸色,自力更生,敢闯敢搏。然而在这条道路中,总有一些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干涉中国内政,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势力莫过于世界霸权主义。翻阅历史书籍我们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们从未挑起过一起争端或是发动一场战争,也没有占领过任何国家的任何一寸土地,更不存在干涉他国内政之举。中国人民的品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不允许我们走霸权这种看似眼前得利,实则走向灭亡的道路。“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文明复兴道路,加快发展和保持民族自身的独立性是可以同时实现的。”[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从来不把本国利益最大化当作是发展目标,我们维护的反而是整个世界的共同的普遍安全。中国越稳定越安全,可以说世界便有了和平稳定的基础条件,这也凸显出作为大国的气派担当。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打不垮的中国人民已经同世界霸权主义做好了长期和复杂斗争的准备。我们所弘扬的爱国主义,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认同,爱国爱党,爱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之道。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只有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历史和实践所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不可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也只能是空谈。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是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长期的,稳定的,动态的,作为国家的一份子要对国家的总的发展方向充满自信,肯定现阶段已取得的成就,坚信未来的发展态势会愈加积极。道路自信与爱国主义情怀是一脉相承的,道路自信与爱国主义的本质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坚持道路自信也是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爱国主义的本质相一致。新时期爱国主义始终围绕如何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生活而逐步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克服了西方工具性发展道路的缺陷,把人类千百年来不懈追求的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囊括其中,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改革发展胜利的果实,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思想理念。新中国开辟的这条道路充满无限种可能性,我们将不停摸索并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努力创造更大奇迹。

二、“理论自信”与爱国主义目标的一致性

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未来、民族兴复以及人民安康。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众多爱国仁人志士经过不懈探索,最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引进西方大量理论观点,用于解释、阐明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这些理论与中国实际“水土不服”,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生机。同时,世界形势极端变化,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仍奉行政治挂帅,宣扬理论的普世性,意欲挑起主义之争。强调自信,就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客观地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不要被唱衰中国的错误或反动的意识形态宣传所迷惑,要避免弱国心态,妄自菲薄,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此刻马克思主义这个制胜之宝需要我们紧握,解决中国社会现实发展问题,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历史文化理论思想需要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行动罗盘。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并经受实践的检验。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价值。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应然之物。爱国主义中蕴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沛情感。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带来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成为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站起来的重要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锐意进取,不断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入新纪元,我们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阶段性的理论成果。十九大,我国的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出党在政治理论上的高度成熟与自信。这是新时代每个公民必须牢记的事实。

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不能仅靠嘴上空谈,它需要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理论作指引,需要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党做谋划。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强大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体。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自己的行动指南,为人民美好生活而拼搏,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作为人格力量的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不断指引我们奔向胜利,在我们党遇到困难之时,这种人格力量便支撑我党继续向前,同敌人展开生死搏斗,赢得最终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它来源于人民的认同,永无止境的创新发展,经受了时间的锤炼。我们讲坚持理论自信的同时还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持久性,深层性,将助力我们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起磅礴的爱国之力,推动国家向前发展,实现繁荣富强。

三、“制度自信”与爱国主义主题的一致性

制度是关系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政权稳固、社会发展、人民富裕离得开制度的保障。作为一个人口众多、面积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提供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靠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实践,不断总结升华,才最终得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的确立,体现为一种政治定力,是在于资本主义比较中凸显其优势,逐步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今天我们有底气谈制度自信,根本原因就来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治理成就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之治”。从政治制度上说我们有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加上竞争性的地方积极性,兼顾了公平和效率。从经济制度上谈,我国创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制度自信是中国人民最坚定的态度。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有目共睹的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并没有因为其在当今世界并不占主体地位而有所改变。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离不开理论灌输教育、文化熏陶、示范引领,更需要制度基础作为有力的保障。制度的有效确立,经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指引,定会助力中国梦照进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3]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天然一体、密不可分。相当长的时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执政党地位产生了质疑。其实中国在历史进程中曾探索过多党制的发展模式,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当初在成立时只有几十个人的中国共产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党不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至今日,在解决弱势农民群体关系问题上,党始终把其放在一个关键的位置上。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奋进的道路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崛起,看到了日新月异的老百姓生活的改变,看到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这些种种成就就是中国制度优越性最有效的证明。我们谈制度自信绝非是别人口中的“花言巧语”,也不是吹捧和自负,而是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总过程的全面分析。是在完全分析了中国社会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后的取得的种种成果后的自信。不论是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还是堪当祖国复兴大业的青年群体,还是社会中辛勤劳作的广大同胞,都应做到发自肺腑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充分理由和事实依据的自信。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愈演愈烈,要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世界性强国的一个根本方法,就是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全体中国公民的爱国之情集中体现于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烈拥护。新时代,我们为人民幸福生活而耕耘,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而这正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坚实保障,制度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制度自信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可能。

四、“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传承的一致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事关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期传承爱国主义的基本方略。文化作为一种基因,需要传承;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情怀,需要培育。习近平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4]我们的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之上,要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的展现出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来源于中国思想,其通过“史”与“思”的结合不断演化生成。文化自信要求我们要尊重传统思想文化的独特性,绝不能固步自封,同时要对异质文明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与国运的兴衰、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及人民的精气神的提升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需要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拥有巨大感召力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植每个公民的血脉之中。但是由于西方利用“普世价值”对中国进行妖魔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对我国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向心力的凝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些学者习惯于使用西方的话语体系,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横眉冷对,不屑一顾。强调自信意味着能够清醒地认知到我们的事业将面临重大挑战、风险、阻力和矛盾。对此,我们必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力度,中国声音的表达力度,中国特色的传播力度,展示中华文化之魅力,夯实国家软实力之根基,坚守本民族文化之阵地,担负起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重要使命,才能激起广大爱国同胞对民族情感的共鸣。文化是土壤,它在历史长河中生成了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物质,把文化自信摆在应有的高度,对厚植爱国主义精神也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爱国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脉络,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其独特的内涵。忠君爱国的古代爱国主义观念,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近代爱国主义观念,再到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爱国主义观念,它的丰富发展充分说明爱国主义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具有深远持久影响力的爱国主义精神基因非但没有丢失,反而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正如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样,爱国主义也有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如今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需要在新时代开拓进取的道路中不断弘扬、培育与传承。

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要做到情感思想和行为的一致,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这三个方面集中凝结于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的认同当中。新时代如何爱国,“四个自信”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的本真体现,是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现实需要,是展现出中华民族真挚而深沉的爱国情怀的重要表达,也正在汇聚起更加磅礴的爱国力量,谱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爱国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