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性别意识解析*

2020-02-11 20:22马奎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两性视阈性别差异

马奎丽

(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安徽 滁州 239000)

性别意识或者两性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重要主题,但西方女性主义对性别意识的研究却局限在传统理性文化下的二元对立思维框架之中,对于两性问题的关注和回答往往流于表面,因此难以给出切实可行的女性解放出路[1]。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身人类性视阈为基石重新审视两性关系,指出西方女性主义性别意识的理论存在根本性偏差,且对两性关系的研究分裂成各种派别,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理论体系[2]。同时指出造成两性关系不平等现象的社会成因,且回归到两性社会存在的共同异化命运的根源之上,为实现两性关系的真正实现找出社会历史原因。最后指出理想社会的性别意识应该尊重和善待两性差异,促使两性在自身的性别本性基础上全面自由发展[3]。

一、西方女性主义性别意识的理论偏差

性别意识或者说两性平等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在全世界范围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并为两性平等进入现实生活以及指导现实生活的生命实践做出杰出贡献。可以说女性主义者进行性别意识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全面实现女性社会地位的解放。但是在客观现实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两性平等或者说女性自由解放问题远远没有达成和实现,且在具体的理论道路层面两性平等问题长久处于争论不一状态,只能说女性主义者在寻找自身解放的道路中还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偏差。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性视阈审视当代女性主义价值诉求和理论出路,不难发现当代女性主义追求自身自由解放的理论偏差,其根源并不在于性别意识中的具体思想和实际道路,而在于作为思维起点的理论背景和哲学视阈。即女性主义者坚持于女性视角思考自身解放问题,其直接价值诉求仅在于解放女性自身,而将在人类性层面同一的男性视为其解放道路的社会性障碍,这也直接造成两性平等问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陷入僵局和窘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性视阈指出,只有将男性解放同时纳入到女性解放的轨迹中,即在一种超越性别意识的二元对立的人类性整体视阈中,通过实现人类的解放达成两性的共同解放[4]。

造成西方性别意识理论思想体系庞杂混乱或者理论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其性别意识理论的概念内涵含混不清,这不仅降低了理论表达的精准性,同时阻碍了思维构建的畅通性,并直接造成西方女性主义者在具体理论以及具体实践之间,即无法形成思想性共识又无法进行公约性对话。其中,性别差异作为性别意识理论的重要概念,在西方女性主义者的思想理论中极具争议。

差异哲学作为后现代哲学的基石,经后现代哲学家以自身立场进行深入研究,西方女性主义者将差异概念引入性别意识领域中,构建了以性别差异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以波伏娃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不是生就的而是建构的”,这无疑否定了两性的生理差异,而又过分夸大了两性的社会差异,即认为女性是男权社会根据自身利益塑造的成果。以依利格瑞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则强调和发展了波伏娃“女性是他者”的理论,认为女性作为男性的他者是男性本位的结论,但是以女性本位来看,男性则是女性的他者。因此需要做的不是取消女性的他者地位,而是应该强调和关注女性本位,进而实现两性平等。可以说此种理论不仅没有取消两性差异,反而强化差异,即追求基于两性平等层面的差异[5]。

无论是波伏娃的“女性不是生就的而是建构的”的性别差异理论,还是依利格瑞发展了的“女性是他者”的性别差异理论,均是仅从女性立场或两性对立立场的基调上阐述两性关系的,其价值诉求是通过斗争的方式实现女性对于男性的社会性平等。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性视阈来看,两性之间存在性别差异则是天然的客观存在,但是两性差异并不是女性主义者强调的对立斗争关系,而是融合和互补的关系。造成两性不平等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后天社会异化过程,且不仅女性处于受压迫的异化状态,男性同样处于异化状态。因此试图取消两性之间的天然差异,来实现女性对于男性的平等解放在理论背景和哲学视阈上存在理论偏差。

西方女性主义之所以局限于女性立场,而难以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性思想视阈研究性别意识,还在于女性主义者单纯延续了长久占据西方哲学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样式。即将女性和男性的对立直接套入主体和客体对立的框架之中,试图以女性的理想主义对抗男性的理性主义,从而缺少或忽略了可以超越两性对立的且具有“类本质”和“类生命”本体论维度的人类性哲学视阈[6]。即性别意识或两性问题的思维起点并不是男女性别,而是具有“类生命”的人性,单纯的性别差异并不存在两性的本体论依据,作为“类生命”的人性才是两性存在问题的核心和根本。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性视阈审视性别意识,认为两性关系问题本质并非基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两性斗争,而是基于作为“类生命”的人性的两性关系之间的共同存在与融合补充。

二、资本主义社会性别意识的社会成因

性别意识既有自然差异问题也有社会差异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性视阈下,先天的自然差异并不会造成两性不平等,且先天自然差异的存在内含着两性关系的互补和谐[7]。但先天性别差异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并不是按照自身本质轨道前进,而是进入了后天社会发展的社会性异化轨道之中,从而产生两性不平等现象。然而这种社会性异化并不必然意味着西方女性主义所坚持的女性构建论和女性他者论,即西方女性主义者将造成两性不平等问题的直接原因归结为单纯的性别差异,试图通过消灭性别差异实现两性平等,而未深究造成性别差异或两性不平等问题的社会历史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性视阈下造成两性不平等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原因、社会文化原因以及社会政治原因三分方面。其中,社会生产作为人类从事的最根本的社会活动,必然内含着造成两性不平等现象的原因[8]。即是说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政治和精神生活,因此所有人类社会发展遇到的根本问题都需要回到社会生产层面理解,并为最终解决社会问题找到根本出路。

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西方哲学传统将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完全割裂,过分强调物质生产的同时有意忽略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并将男性从事的物质生产尊为全部的社会生产,从而彻底淡化以女性从事的人类自身生产与再生产。同时由于物质生产决定的生产关系支配和压迫着其他社会关系,直接导致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女性社会关系置于男性物质生产关系之下,造成两性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存在不平等问题。

受制于西方理性文化的对立思维模式,即受制于理性思维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人的主体与客体日益分离对立,并直接打破了存在的本然与自然状态,最终造成主体与客体的冲突和对抗。而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对抗关系表现在性别问题上则演变成男性与女性的对抗关系。西方女性主义者虽然批判了传统理性文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但仅仅是在女性立场上批判了二元对立思维当中的男性意识,其根本目的只是在二元对立思维中强化女性意识,进而通过与男性客体斗争实现自身解放[9]。

然而,造成两性关系不平等现象的社会生产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最终会表现在社会政治的具体社会治理领域之中,社会政治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直接决定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两性关系被泛化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具体的社会治理中,男性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文化的主体地位直接转化为政治领域的统治地位,并逐渐形成对女性政治层面的绝对控制。而女性在这种泛政治化的两性关系中失去价值自觉,即两性政治关系的不平等完全替代自然关系的平等,最终形成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性视阈审视性别意识或两性问题,其思维起点并不是男女性别,而是具有“类生命”的人性,单纯的性别差异并不两性存在的本体论依据,作为“类生命”的人性才是两性存在问题的核心和根本。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文化始终是围绕资本的运转展开的,作为“类生命”的两性共同存在,只是资本运转和资本增值的手段和工具,即人的“类本质”被资本完全异化。此时,两性关系的不平等只是资本主义异化的表现方式而已,且在此种异化关系中,男性和女性均处于受控制和受压迫状态。因此,即便女性主义以女性立场实现对男性社会的全面解放,但在更高层面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依然处于异化地位和异化状况。即只有将两性不平等问题与置于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以及社会文化的异化状态之中,才能实现两性关系的共同解放[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类性视阈审视女性和男性的共同解放,既超越了西方女性主义单纯从性别差异立场解决两性关系的狭隘途径,又回归到两性社会存在的共同异化命运的根源,指出只有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状态,即只有通过解放全人类的方式才能根本上实现两性平等。

三、人类性视阈下性别意识的理想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身人类性视阈审视性别意识或两性关系,既批判两性关系中的不平等问题,又尊重两性生命的特质性差异。充分认识到性别意识作为两性生命交往互动存在根据的重要作用,避免了以二元对立思维的对抗和冲突模式单纯看待性别差异的问题,深刻指出理想社会的性别意识应该尊重和善待两性差异,促使两性在自身的性别本性基础上全面自由发展。

人类性视阈下性别意识的理想状态直接表现在两性拥有共同的生命本体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类生命”为基础构建两性关系,并将“类生命”置于超越单纯的两性的性别意识之上,以追求两性生命存在的共同内在本质为目标。即是说,只有具备“类生命”的存在才具有类意识,且最终以这种类意识为基础形成两性之间的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即在理想的社会状态下,透视两性之间的类生命本质,突破传统二元对立模式的单一性别视角,真正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

两性之间既然具有共同的类生命本质,自然也就具有共同的生命价值。即在理想的社会状态中,两性以共同的类生命本质为基础达到对于生命价值的共同体认,此过程中女性价值的实现等同于男性价值的实现,且在更深层次上,两性只有在完成彼此的价值追求上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就是在一种彼此互助的价值关系中实现两性关系的平等。

两性之间共同的类生命本质以及共同的价值诉求,是两性彼此间生命自觉的独特体现和标志,且这种两性间的生命自觉只有外化为生命实践才真正具有实践意义。两性生命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必然需要客观的外在社会条件支撑,所以现实的两性关系的构建中,需要确立两性共同的社会理想。即是说深入到两性关系的人类性思维视阈,树立改变异化现实的社会理想,不仅是对两性生命本质以及生命价值的自觉体认,而且也为实现两性平等提供深层动力。

此外,人类性视阈下性别意识的理想状态直接还表现在两性不同特质之间的自由全面发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性视阈下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尊重差异化的发展学说,是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存在多样性的同时不忘追求本质共同目标的发展学说。因此,只有在两性之间的不同特质均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真正实现了两性平等关系。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性视阈下,两性关系的理想状态就是两性之间不同特质都能实现充分而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身人类性为视阈,认为性别意识或者两性差异既是先天的自然存在,也是后天的社会存在。但两性关系中的先天自然差异和后天社会差异都不能否定其作为“类生命”的存在,即是说两性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构建的,均内含在共同的属人的生命本性之中,两性关系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对抗冲突关系,而是共同存在与融合补充的和谐关系。西方女性主义陷入传统理性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中,认为现实社会的两性不平等抹除了两性关系的“类生命”本质,并在两性对立的思维中试图通过消灭性别差异实现女性解放。而马克思主义人类性视阈,则在唤醒两性生命自觉的同时,促使两性认识到彼此互为“类生命”。同时,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以及社会文化的异化状况,指出西方女性主义妄图通过构建女性本体意识实现两性平等的缺陷和狭隘,认识到性别意识或者两性关系的根源在于资本对于人的“类生命”的全面异化,全人类解放与两性关系的解放密不可分,只有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异化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性别意识或两性关系的平等。

猜你喜欢
两性视阈性别差异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郭文景歌剧作品中的两性形象剖析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