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新教教会的战争观探析

2020-02-11 18:23康翘楚
关键词:新教德意志教会

张 莹,康翘楚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结束100余年,但至今仍是各国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战争的责任者等问题,对教会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却一直着墨不多。众所周知,德国一直都是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基督教稳定地在德国存在长达千年之久,其对德国民众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宗教领域,还渗透进他们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态度。自马丁·路德(Matin Luther)的宗教改革以后,德国的基督教逐渐形成了天主教和新教两大宗派。(1)大致来说,天主教信徒主要集中在德国南部和西部地区,而新教信徒主要集中在德国北部和东部地区。新教在信仰问题上因反对教会的思想和行政控制,强调“因信而称义”而赢得了大量信众。根据德国官方统计数据,截至1910年12月1日,高达98.6%的德国人信奉基督教,其中新教信徒就占总人口的66%[1]。那么,拥有众多信众的德国新教教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参战持有什么态度?新教教会为何持有此种态度?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将以学界公认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诱因和性质为切入点,阐释以威廉二世为首的德国新教最高主教、新教神学家和牧师等神职人员对一战的态度,藉此分析德国新教教会的战争观及其对德国民众的潜在影响,并探求其持有此种观点的深层次原因,以期对一战中德国新教教会的战争观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一、 一战中德国新教教会的战争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有100余年,尽管如此,世界各国学界仍在不断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和起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诱因、动机和目的来看,这完全是一场蓄意发动的战争,并无正义可言。这场战争是在德法、俄德、英德、俄奥等国关系恶化、欧洲列强国家的原有平衡被打破后,各个国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发起的。战争的实质是包括德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希望重新分割世界、争夺殖民地等自身利益需要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而彼时致力于“抢夺阳光下的地盘”的德意志帝国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责任者。

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战争,但各个参战国在当时都为自己找出了“正义”的理由,努力获得本国民众的最大支持。德国也不例外。一战在当时的德意志帝国被政界渲染成一场为保卫祖国而进行的正义而神圣的战争。早在1914年8月1日的德意志帝国战争动员会上,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发表了如下演说:“站起来!拿起武器!一切的犹豫,一切的迟疑都是对我们的祖国的背叛!只要还剩一个人,哪怕一匹马,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将奋力保护自己的祖国。同上帝一起向前进,上帝将与我们,与我们的祖国同在!”[2]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为威廉二世拟写这份呼吁讲话草稿的人正是著名的新教神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Adolf von Harnack)。威廉二世本人既是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还是普鲁士国王和普鲁士王国新教教会的最高宗教领袖,因而威廉二世的战争观就直接代表了普鲁士新教教会对一战的态度。而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占据帝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并拥有全帝国五分之三的人口,在整个帝国中占有主导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鲁士新教教会的战争观也代表了德国新教教会对一战的主流观点。

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已经逐渐被民族主义所笼罩,德国学界和新教教会都无一例外被这种思潮所浸染。1914年,德意志帝国公开发表了由93名科学文化界精英起草的《告文明世界书》(AufrufandieKulturwelt),以表明他们对德国在一战初期所采取军事行动的支持。在文中,这些科学文化界精英极力为德国参战辩护,以“捍卫德意志文化”的名义为德国参战找出“正义”的理由,宣称“德国对这场战争毫无责任;德国政府、人民和德皇都不希望战争;德国并没有攻击比利时平民”[3];甚至认为“德国是欧洲文明的守护者”[4],坚称“战争并不是为德国的军国主义而战,而是为了德国的文化而战”[4];文中一再强调为了捍卫德意志文化,军国主义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军国主义,德国文化早已被从地球表面抹去。军队和德国人民是一体的”[4]。这篇由93名声望卓著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联名发布的声明在德国民众中引起极大反响。该文不仅掩盖了德国参战的真正动因,还将历经浪漫主义、德意志解放战争逐渐发展起来的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再一次推上新高点,强调德国的参战是为了保护德意志文化,鼓动全体德国人民为民族和民族文化而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93名精英中有12名是基督教神学家。事实上,在当时的德国,不只是这12位神学家对德国参战鼎力支持,绝大多数新教神学家也都认为德国的参战是“保家卫国”的行为。因此,他们宣称一战是受到上帝支持的“圣战”[5]。

在当时的欧洲,新教组织是不分国界的,全体新教信徒和神学家都听命于欧洲新教组织。为了争取到欧洲新教世界的支持,德国新教教会在1914年9月4日发表了《德意志高级神职人员和教授们致国外福音派信徒书》(AufrufdeutscherKirchenmännerundProfessoren:AndieevangelischenChristenimAusland)。(2)以下简称《致信徒书》。在《致信徒书》中,德国新教教会多次诠释了一战的性质,强调“战争的责任是被强扣在德国人民和政府的头上的,‘德国责任说’是预谋好的,完全是一派谎言”[6]42;并将德国描绘成无辜的受害者,“德国政府在努力化解将王储遇刺事件、避免两大邻国发生战争之时,其中一国却已经对德国拔刀相向。因此,德国必须捍卫自己的生存、独特性、文化和尊严”[6]42,“德国是出于自卫才无奈地拔出了剑”[6]42。就殖民地争夺的问题,《致信徒书》更是突出了德国的“谦让”,认为“这些国家没有像德国一样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没有对殖民地和贸易的争夺做出退让”[6]42。此外,《致信徒书》还借助上帝的公正,多次重申德国的无辜,昭示世界“德国不畏惧各国的肆虐,信奉圣洁而公正的上帝”[6]43,呼吁“让所有的基督徒来共同见证这场战争吧”[6]44“神圣的上帝也会赞同通过战争的风暴,来以恶治恶”[6]42。在细读《致信徒书》并仔细研究上述细节后不难发现,文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因后果表述得含糊不清,取而代之的是一直在突出英国向德国宣战这一片段事实,并由此断章取义地将德国描述成受害者和维护世界正义的一方,就连德国“争夺阳光下的地盘”的动机也被诠释成了“促进这些殖民地区发展”[6]40的义举,因而德国的参战完全是迫不得已的行为。这篇在当时牵动了全体欧洲新教界的《致信徒书》完全可以证明德国新教教会当时不仅倡导民族主义,对一战持支持态度,还最终变成了宣扬战争的得力媒介。

此外,还可以从新教教会的战争布道来进一步分析其对德国参战的态度。在威廉二世进行战争动员的当日,柏林大教堂前就举行了第一场战争布道。威廉二世在布道中再次强调“德国是无辜的,是被袭击的受害国。上帝支持遭受不公正的一方”[7]。第二天,在柏林帝国大厦前的布道中,李·都林(Lic.Doehirng)进一步鼓动信众们并宣称,“我们在东部和西部的敌人,正在密谋伤害我们”[8]94,“那些东部的敌人要侵略并摧毁我们的边界”[8]94。同时,他极力渲染德国的“苦难处境”,提出“弟兄姊妹,我们将不得不遭受苦难”[8]94,并鼓舞民众“不要害怕让你们遭受苦难的那些人”[8]95。三天之后,教士昂斯特·德利安特(Ernst Dryander) 在柏林大教堂布道时向信众们又一次诠释了一战的原因:“我们的战争是为了维护我们的文化,反对粗野;为了我们德意志的文明,反对野蛮;为了自由的、同上帝联系在一起的人性,反对未经开化的大众的本能。上帝将与我们——这些拿着正义的武器的人们——同在。”[7]除此之外,宣扬战争正义性和合理性的标语在当时的德意志帝国更是随处可见:“我们的天父,快来支持我们,快帮助我们赢得这场圣战”[7];“这是场神圣的战争,我们是上帝的仆人”[6]41;“上帝在惩罚英国”[6]41;“我们为打败英国而战”[6]41;等等。这些醒目的标语时刻提醒广大民众德国正处于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并激励全体人民为了德国的胜利而战。教会方面的宣传以及向民众阐释的战争的意义无疑也是一种实时的战争动员。除此之外,德国新教教会还多次举办战争礼拜仪式和战争布道。战争中的死亡也被渲染成耶稣受难般神圣。很多牧师向军人宣称,即便是在神学领域,一个人为了上帝、为了自己的皇帝、为了自己的祖国而奉献自己的生命也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德意志男人就该为上帝、为皇帝和祖国牺牲”[9];“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9];等等。这些宣传语将战争和牺牲描绘成神圣的、充满爱国主义的荣誉和奉献,借以消除民众对死亡的恐惧并激发民众参军的热情。

另外,教会还给予战争大量的物质及精神支持。很多教堂直接在祷告仪式结束之后售卖战争贷款。众多牧师和教士积极主动地要求担任随军牧师,希望能够在战场上从信仰方面和精神方面鼓舞德军的士气。他们还承担着照顾伤员、通知阵亡者家属以及传递战争信息等任务。这些随军牧师们都有着特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鼓励德国士兵,防止他们由于战争的持续性而变懈怠或产生厌战情绪。德国士兵也在上级的命令下必须参加祷告和布道活动。在为了一战而特殊出版的军队专用的圣歌集HurraundHallelujah中出现了《我们为了上帝和世界而战》这样兼有宗教和民族主义倾向的圣歌,士兵的牺牲也被随军教士赋予了无限光荣的意义:“上帝会把那些为了祖国顽强奋斗而牺牲的人们升入天堂。”[10]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宗教人士反对战争,例如以西格蒙·苏尔兹(Friedrich Siegmund-Schultze)为代表的主张和平的新教牧师群体就曾发出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号召,试图让人民从战争狂热中清醒过来看清一战的本质。然而,他们微弱的、孤立无援的声音并没有引起民众的关注,更没能阻止战争的进程[5]。

从上述引用的一战期间新教教会进行战争宣传和动员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新教教会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描绘成“为了祖国,为了上帝”的一场圣战。不论是新教信徒,还是德意志帝国的普通群众,他们在包括新教教会在内的德国各界的宣传下相信了德皇威廉二世在战争开始时发表的“德国在原本和平的氛围中受到了敌人的袭击”[11]这一说法,认为一战是一场正义的自卫性战争,德国是受到攻击的一方;德国参战是迫不得已而又必要的保家卫国的神圣之战,是受到上帝保护的,甚至是代表上帝行使公平与正义的一方。因此,绝大多数德国人对战争表现出的不是反感和恐惧,而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战争激情”[12],一战“得到了社会各阶层满怀热情的拥抱”[12]。很多人对这场所谓的“保家卫国的神圣之战”抱有必胜的决心。他们乐观地认为,德国很快就会取得胜利[13]。

随着教会的进一步鼓吹和宣传,爱国主义情感又逐渐演变为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德国甚至信服“除了上帝,我们德国人再无所畏惧”[14]这类极具德意志民族主义意义的口号。中国有句古话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而民众被激发的盲目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主义倾向则成为最名正言顺的甚至是最为高尚的战争动机和出发点。为祖国而奋斗的理念激发、鼓舞了德军的斗志和毅力,更激发了德国人民对战争的狂热心态,1914年战争初期,德国民众踊跃报名参军、应征入伍,很多士兵情绪激昂地开赴前线,整个德意志德国都充满了欢欣鼓舞的气氛。

二、 新教教会战争观的成因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推断,德国新教教会对德国参战是持积极支持态度的。那么,德国新教教会为何持有此种态度?笔者认为,德国新教教会支持德国参战是教权和世俗权力紧密结合的结果,同时也有新教教会自身危机感的原因。

德国新教教会沿袭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来的传统,教会与世俗权力紧密结合,领主同时是该邦国/直辖区新教教会的最高主教(Summus Episcopus),形成了一种松散的领主教会治理形式(landesherrlichen Kirchenregiment)。“当时的皇帝和教会是并肩作战的”[15],因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同时是当时普鲁士王国新教教会的最高主教,其他邦国新教教会最高主教的职务也都是由邦国国王担任,不仅如此,当时的皇室家族多笃信新教。由此可知,当时的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政治和宗教的高度一体化,使得当时的德意志人民对宗教的信仰和对皇权的顺服得到统一。人们视皇帝为上帝派到世俗世界的统治者,将对皇帝的忠诚归并为对宗教的虔诚,认为维护皇权等同于守护自己的信仰。另外,除威廉二世和皇室家族外,当时的普鲁士包括知识界的精英人物在内大都受到新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几乎没有人对威廉二世的统治和政策提出质疑和反对。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教会用于维持正常运行和发展的资金经费主要来自于皇室的资助。充足的资金是宗教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因而经济独立性缺失也就成为教会必须依附于皇权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教教会在经济和政治上同王权密不可分的联系及其对皇权强烈的依赖性,注定了其不但不会反对威廉二世的执政方针和战争计划,反而会给予支持甚至起到推动宣传的作用。

新教教会支持一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教教会的自身危机感。一战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都使得世界处在一个向现代化转变的关键转折点上。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也对人民的思想状态产生了影响。很多德国人在这时候感到迷失,感到被异化,对宗教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虔诚。20世纪初,不再信仰宗教的人数逐渐增加,教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因此逐渐减弱。新教教会从一战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立场鲜明地支持战争,其目的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号召全民族一致对外的战争促进民族精神的觉醒,重新恢复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及对宗教的认同感,进而恢复新教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支持战争的态度获得来自皇权更多的认可和资助,以借助皇权巩固、提升教会势力。新教教会将一战视为重新振兴教会的绝佳契机,从这个角度看,与皇权联合、鼓励一战也符合新教教会自身的利益需求。新教的行为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战争期间,前往教堂的人数明显增多,人们又重新找回了他们的上帝,将其当作保护神并向他倾诉。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新教教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是“热烈欢迎、宗教上高度重视并给予物质支持的”[15]。不仅如此,德国新教教会还因其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和信服力而成为战争的宣传利器,对战争起到了推动作用。新教教会将一战表述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利用信徒对宗教信仰的忠诚提高信徒对战争的参与度,并激发德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引领德国人民的思想朝着支持战争的方向转变,鼓舞军队的战斗热情。不仅如此,急剧升温的爱国主义与当时的文化民族主义相结合,又进一步提升了德国民众的战争热情和动力。可以说,德国新教教会还间接起到了延长战争持续时间和引发民众战争狂热情绪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国新教教会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民众盲目的战争激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然新教教会和当时德意志帝国皇权的紧密联系是新教教会持有战争支持态度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支持态度并不完全是消极的、被迫的,而有其主动、积极的一面。新教教会一方面被皇权利用,成为鼓吹宣传好战情绪的工具;另一方面,新教教会也希望在进行战争的同时维护和谋取教会自身的利益,重新稳固新教教会地位,依托皇权扩大新教影响力。现在,德国新教教会已经认识到当时的过失,并在2014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时表示了对当时新教行为的反省和自责以及将坚决拥护和平路线的决心和态度[15]。

经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新教教会的行为、影响及原因的探析可以看出,宗教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存在,而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能产生显著和深刻影响的存在,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宗教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当教权与政权绑定在一起时,宗教就极有可能受到政权的控制而变成同化普通群众思想和宣传、鼓吹政权势力的工具。宗教人士如果只着眼于教会自身的地位、影响力和利益,就会出现背离宗教精神和道德准则的极端行为。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宗教变成战争利器的严重后果。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中,只有平衡政权和教权的力量,坚持无论政教都要走和平路线,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如此才能促进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宗教应当正视自己的影响力,努力发挥其道德教化、心灵净化和劝人为善的积极作用,避免被利用而成为挑动战争、鼓吹极端思想的武器和工具。同时,教徒也应当在保持宗教信仰的同时保持对现实的客观辨识能力,以避免极端化宗教狂热以及对宗教思想不加辨识的服从和追随,更应当吸取历史的惨痛教训,防止历史悲剧再次上演。这些都是当今世界各国要引以为戒的。

猜你喜欢
新教德意志教会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葡萄牙西班牙保教权探源
德意志新教与扬森主义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
初恋教会我们爱
感悟新课改 认识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