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是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

2020-02-11 18:23:58
关键词:决定历史唯物主义民主

洪 波

历史唯物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国情、党情,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大势,以科学的历史发展规律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本文简称《决定》)。《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以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为原点,全面回答了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的理论原则问题,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之一。

一、 坚持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推进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

在研究社会历史时, 历史唯物主义总是把社会看成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同社会阶级和阶层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社会形态的演进并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把社会有机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不断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他们仅仅是站在否定资本主义的立场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一些展望,“实际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矛盾和痼疾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结果,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在此基础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方面的构想才被提出,并最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可以看到,过去我们在描绘或分析社会主义制度时,过分拘泥于社会系统中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方面。这种分析依然过多地着眼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立,而没有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社会结构的层次性去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决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系统思维,根据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层次,创造性提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个核心,对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了规范的分析和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指出,在人类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中,自然界和人口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物质生产方式是它的基础,政治、法律、思想意识等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并由其决定的上层建筑。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结构的辩证分析,《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分析“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核心问题时,提出坚持和完善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十三个方面的重大制度,每一方面的重大制度又包括若干项制度(包括体制、机制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随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随着对社会主义有机体认识的深化,我们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

二、 坚持群众史观,对中国特色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谋划,丰富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毛泽东反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要求全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中国共产党牢记人民至上,坚持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制度建构、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的主体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致力于人民民主的真正实现。可以说,只有真正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

如何实现人民民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难题。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资本主义疯狂反扑等原因,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并没有制度化而成为巩固政权的坚强保障。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尽管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等基本原则,也取得过辉煌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由于没有坚持好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也没有正确处理好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因而没有建立起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理论信仰与现实实践的巨大反差使苏联人民最终放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建设。

我国从建国初期借鉴苏联模式到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其间有成绩,也走过弯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周期式的运动来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改造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最终将国家置于周期性动荡中,从而无法实现社会和谐、人民民主以及有成效的社会治理。改革开放后,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完善并在《决定》中得以充分显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的最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明确了不同社会主体的关系结构,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整体制度体系,特别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以及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第一次对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历史主体即党的建设作了制度规划,对党和人民民主的关系予以制度保障,厘清了党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三、 坚持历史合力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进行了科学的把握,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

历史合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在历史合力论看来,历史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历史发展;社会发展一方面与经济状况等社会存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等社会意识相关。因此,构建社会制度不仅要考虑全面,还要有协调观念,应在社会主客体中追求各个要素的合理结构,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前进的最大合力。

人和制度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人构建了制度,制度规范人的发展,社会主义力图构建一套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应该说,社会主义多年的探索经历过极大调动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和极大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历史时期,但只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社会的发展动力才真正地、合乎规律地被激发。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为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可以看到,《决定》对制度体系的全面构建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和永续发展。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三大统领性制度得以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保护和释放了多元社会主体的活力;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现实基础;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和人民主体积极性的发挥提供了指南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决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献。

猜你喜欢
决定历史唯物主义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国务院《决定》:再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
现代企业(2016年12期)2017-01-12 08:46:36
1941年党性《决定》 中对党性有何要求
党史文苑(2016年23期)2016-12-27 15:05:17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对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内容的解读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5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