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江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18年教育部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新要求[1]。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接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发展趋势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息息相关,教学评价是评判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2]。客观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力和学生的学习力,优化教学效率,增进学习效果。因此,探索合理、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习总书记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协同效应[3]。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素养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能统筹处理好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的关系。建设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合,真正作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
“胜任力”一词是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的,岗位胜任力是工作岗位中能出色完成某些任务具备的优于他人的个人特质,通过工作绩效、其它重要成果等可直接反映出个体价值观、专业领域的知识水平、技能、特质与动机,是个人成功完成某些任务的要素总和[4],可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5]。
“课程思政”下的教育理念只有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德育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结合,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面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所有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引大道、启大智,从而培育出品德高尚、具备岗位胜任力的优秀社会人才。因此,构建“课程思政”引领下的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新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增强育人合力,促进专业教学的德育功能和思政教育,体现人本精神,构建科学育人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教学质量评价是全面地收集教学活动所有资料,参照特定的评估指标,评判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过程[6]。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质量特色和保障要求[7]。客观、公正、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不仅可以诊断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规范课堂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活动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还能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科教学不能渗透着思政教育和构建科学的育人体系,教师评教趋向形式化,学生评教敷衍、随意,教学质量评价不够真实、客观,不能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目前,教学质量评价理念落后,不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评价。没有丰富的内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单一、片面,评价方式不够系统、全面,评价反馈不能及时落实;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有效的检验,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高校教与学多维过程评价体系是每一位教学、教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多个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督导专家、教学管理者、家长和用人单位第三方等多方面[8]。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组织者,在教学质量评价中起主导作用[9]。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参与者,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督导专家、教学管理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能促进教学活动的监督、反馈、修正,是教学质量评价重要方式之一。家长和用人单位第三方作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结果的检验者,是教学评价中不容忽视且具有一定话语权的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通过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层次能明确地观察到教学质量的全貌,把握教学质量的脉搏,达到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因此,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或学生评价为主,其他评价方式为辅的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而转变为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和学生评价为主,结合督导专家、教学管理者、家长和用人单位第三方等多方面因素,多角度、多方面评价教学质量。
1.学生评价
1924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开始学生评价,学生根据指定的指标体系对授课教师作出相应评价,是评价教师教学的一项客观指标。近些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评价普及化成为可能,现已是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对象,是评价过程的主体,全程参与其中,深刻、全面了解教学活动,受干扰因素少,评价相对客观,因此,学生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中最具参考价值的评价[10]。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常会出现应付、消极评价等主观偏差行为,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法、目标,是否能作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互融合,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在学生评价中可以找到答案。因此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评价的主体,确保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让学生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认真分析学生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
2.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在知识的传授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教师通过自我评价,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作到思想品德与专业教学并重,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新型应用人才[11]。教师的自我评价是可以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刻、直观的评价,能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3.督导专家、教学管理者、家长和用人单位第三方等多方面评价
督导专家是本校教学顶尖的专家级教授组成,包括院校两级督导专家,其评价主体是优秀的教师、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在所有评价主体中最具权威性[12]。督导专家能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督导专家虽然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能力、理论和实践水平,但对新理念、新思想及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较弱,因此,要加强督导专家的培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课程思政”的全程育人和岗位胜任力的综合育人理念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教学管理者的评价是学校管理层主管教学的领导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一般不涉及具体的教学过程,多是对教学工作相关文件的评价,如教案设计、教学奖励、教学研究成果等,决定着教师的职业动态和奖惩归属。
1.评价教师素质
评价教师素质主要从教师所具有的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从教学课前准备是否充分、阳光得体的仪表、授课有热情、有激情,感染力强,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等方面评价。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课堂节奏把控能力,课堂评价能力,普通话好,语言表达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精神,独特的教学风格,板书设计合理。教学发展能力着重从外出培训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参加各种教学比赛,教学研究项目、论文及获奖情况,课程建设的能力(如是各级精品课负责人或参与者),未来职业发展是否有相应规划等方面评价。
2.评价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是否相符。目标与学生的专业、年级等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是否渗透“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是否体现学生知识学习和德育学习的结果,是否有利于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发展和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等职业精神的培养[13]。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是否明确、恰当。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是否吻合、对应关系,实验或实践内容设置与理论内容是否衔接得当,能否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宜,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映相关学科专业领域最新前沿动态进展。教学内容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利于培养岗位胜任力的职业技能。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加强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习资源
教材是否符合国家和专业要求,有利于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选取最佳教材。是否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如学科课程网站,供学生自学的教学视频、习题、案例、学科前沿文献等学习资源。
3.评价教学实践
(1)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PBL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能够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
(2)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独立思考,形成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课前、课后能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并能够开展个性化教学,使教学过程与课程目标相得益彰,能够支持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14]。
(3)学习过程
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能开展自主学习,具有批判性思维、严谨质疑的科学精神、敬业和工匠精神。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参与范围广,参与深度高,能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课程教学目标能够达成。
4.评价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高。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学业表现,注重形成性评价。课程考核包含多个考核项目,各项目考核分数所占比重恰当,参与评价的各环节具有明确合理的考核标准。学生掌具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学习力、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及时化、多样化的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途径畅通重要措施,可以使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工作的不足,快速修正、完善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契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合理利用有多种渠道和途径。首先是反馈,学期末,学生可以匿名通过教务评价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评价结果,及时了解教学过程是否得当、有效。其次是院校两级督导专家可以随时将听课或看课后的评价结果告知教师本人,督促其以后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5]。教学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教学文件,规范教师的活动,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教学潜能。通过开展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直接了解教学评价信息,通过走访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将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督促教师和学校将反馈结果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16]。
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标准,是调控高校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的风向标。“课程思政”引领下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新体系,紧跟时代前进脉搏,全面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成为坚定信念、爱国情怀、科学精神、过硬本领的社会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