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星星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引的政党,决定了其核心任务也是在于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促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新需要。那么,这个新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对新时代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是我们如今无法绕开的重要议题。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洞悉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通过保持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合理张力,进而找到实现新时代条件下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的逻辑进路。
马克思主义中所阐释的人有三种存在形态:人类、群体和个人。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提到的“人”一般指的是个人,具体可理解为,“个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表现、实现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1]35的一个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可具体地理解为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四个部分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需要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78-79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即劳动。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为了维持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首先必须通过劳动去获得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进而再去创造性地改变外部世界。因此,其实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出发点都是来自于人的需要,需要是制约人们一切活动的原初类特征。正是因为需要的存在,才会有后来的一个个的历史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最初会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样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内容和类型逐渐变多;二是人的需要层次逐渐提升。当人们基础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深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人既存在自然需要,还存在社会需要。另外,恩格斯还因为人有生存、享受和发展高低需要层次的不同,从而把人的需要又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人正是因为“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3]130换句话说,需要的不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如果人只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不同了。人之所以可以称之为人,就在于人不仅仅只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更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而存在,人的社会性才是其本质特性。动物也会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物质需要只是一种维持自身生存的本能,它们只是生产自身。而人通过劳动,不仅是生产自身,还生产出了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这时的物质生产不仅仅只是一种生存需要,更蕴含着其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人还是一种精神存在物。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的时候,还会考虑到道德层面上的东西。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人的需要在内容和类型上变的丰富起来,在层次上也不断被提升。正是为了满足自身不同需要,人们必须进行不同社会实践活动,随之人的劳动能力会不断增强、社会关系会越发丰富以及自身的个性也会得到发展,进而促进并表征出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人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首先会通过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出来,那么,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或实现机制就可以看作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后又得到不断满足的一个反复过程。正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出新需要,然后又在会实践中使自身需要得到满足。而要想实现自身需要,人必定要具备与该实现该需要相匹配的能力,从而人的各方面能力就会不断提升,自身也会不断地得到发展。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就可以简单地看成是由最初需要的产生到这个需要的被满足,再到下一个新需要的产生及其再被满足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531。可见,人的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发展的。人总是在满足眼下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又会创造出其他新的可能存在的需要来否定它自身。从这个角度看,当人的一个个需要得到满足时,人自身的发展也在一步步的趋向于全面发展。正是这种“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逐渐构成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我国生产能力还很低下的时候,实现温饱问题的解决是人们唯一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人民需要的东西以及需要的范围都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在内容上,从刚开始的自然需要,逐步过渡到对精神需要,甚至社会需要的追求;在层次上,从渴望生存需要的满足,逐步转向对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向往。于是,与之相对应就出现三种社会形态:从最初始的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的社会形态,再到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前提而彰显出“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这都凸显出人的需要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11从社会哲学层面出发,这个转变正是基于一定阶段的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判断,是对旧的社会主要矛盾扬弃的一个必然结果,表明了旧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再能客观反映新时代人的需要以及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出了新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新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出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说到底新社会主要矛盾的旨趣就是要求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保持着合理张力。
人的需要是发展的,有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随着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和生成,要想一直保持着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张力,人们必须正确地看待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要矛盾。我国每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必定是对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水平的一个呈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在一个十分落后的阶段,人民群众的温饱等生存问题是当时中国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邓小平结合我国这一基本国情,对党的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553-554可见,当时人的需要还仅仅只是对物质文化层面的需要,人对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处于比较低的程度。这一主要矛盾是当时我国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保持合理张力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经济实力得到空前的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站在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习总书记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做出了新的论断。他指出,我国当下十几亿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小康生活大体上都已实现,不久后全面的小康社会也将建成,“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5]11也就是说,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人民的需要发生了新变化,纯粹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无法满足其自身发展的要求。本来人就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来体现的,而在这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主要囊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因此,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会是多种需要的结合,人的发展也会是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全面发展。如果说以前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与人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相对应,那么现在宽领域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文化方面,更多的是对政治生活方面、社会保障方面、生态环境方面的需要。人们对政治生活方面的需要,表现为想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得到保证,人民参政议政等基本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人们对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表现为希望民生水平得到提高和改善,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需要,表现为绿色低碳的发展、环境得到保护、恢复原有的绿水青山等,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综上,不难看出,如今我国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如此宽领域多层次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保持合理张力的又一体现。
在新时代条件下,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党和国家在总结之前相关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之上,还要加强问题导向意识,结合新矛盾的阶段性特征,以快速有效的方式解决新的矛盾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在旧的矛盾被解决以及新矛盾又出现的反复过程中得以进步与发展的。人民在这一过程中会生活地越来越美好,从而人距离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也会越来越近。美好生活会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是实现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的关键。习总书记将发展视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我国要想解决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问题,还是要靠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是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我国的生产问题是导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可见,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大力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一切还是要归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所需要的物质文化产品匮乏,导致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发生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在供不应求方面。凭借着我国这40多年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国内物质文化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根本地改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又产生了新的需要,但如今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又无法与人民新的需求相适应,导致了新的矛盾产生。具体表现为:社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民对更高品质物质文化的要求,以及人民的需要不再只是物质文化方面,还产生了如今社会难以全面供给的其他需要。这样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导致新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因此,未来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仍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和国家必须要进行改革以及完善那些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子,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加强我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当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从表面上看,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而提出的要求,其实,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之所以要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因为其制约了人的发展进步。可见,新发展理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正是因新时代下人的需要而转变产生的。由于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又会产生提升生活条件、改善生活质量、增大交往范围等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促使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因此,我们只有坚持着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科学发展,并把其落实到实践中,就能将其转化成全面发展的合力,实现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是实现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的本质要求。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新时代人们新需要的体现,美好生活是人民的美好生活。因此,实现美好生活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但也必须依靠人民,人民实际上是美好生活创造者与享有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中,人民被称作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历史的主体而存在。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人民谋幸福是其始终坚守的初心。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实现每一个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创造条件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想要实现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处理好人民关心的问题。在新时代条件下,人民的需要变得更加的个性化、丰富化、层次化,而我国的供给结构还未能适应这种新变化,导致社会上产生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党和国家必须在把握这一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由注重供给总量方面向提高供给质量与品质方面转变,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政策来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从而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种需求。但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过程。尤其,平衡和充分还都只是个相对性的概念,无论是针对区域、领域,还是个别群体而言,都没有绝对平衡充分的标准。我国只能在不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一步步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实现全部的人民群众更公平地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以此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要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而在为美好生活需要而长期奋斗的过程中,也必然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容。
综上所述,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寓于人的需要的发展之中,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人的需要的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而存在,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本质上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的需要的产生和被满足的循环往复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可见,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始终都保持着合理的张力,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就是促使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保持合理张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充满了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但不论如何,在推动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有效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实现新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