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0-02-11 14:28雷丹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

叶 进,雷丹丹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期,就更需要各族同胞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决胜2020实现全面小康。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1]同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决定》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历史发展证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共建、共创、共享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中国之治”和早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步骤。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延续存在的根基,其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久力量和深厚的文化支撑。立足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之源。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蕴意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对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做了全方位的总概括。并指出,“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2]这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文化自信更是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指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就是对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的自信;也是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突出成就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文化自信之根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千百代人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构成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延续和发展的精神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佛学、道学为辅,法家、阴阳家、墨家等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百花齐放,共同铸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丰碑。在历史上,无数的文人骚客在不同的方面对中华文化添砖加瓦,积土为山,汇流城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理念、智慧、气度,无不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坚定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尤其是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当代中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带来新思路,为全球治理提供有益的启迪时,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舞台。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迸发出蓬勃的生机,最大的底气就是来源于在五千年中从未中断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二)革命文化赋予文化自信之魂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使中国的革命焕然新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此站了起来,重新恢复了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创造出来彰显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坚定信念。革命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愿景,它里面熔铸了无数先辈们的热血,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在风雨如晦、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不同阶段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不惧牺牲、敢为人先红色精神。2020年是决胜小康的收官之年,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文化自信的实践源泉和现实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塑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表明,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文化也一定是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就此迎来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的宏伟创新,进而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机遇,提供不竭的动力、思路。70年的波澜壮阔,40年的沧桑巨变,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的进步,都表明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和实力。在这个时代,在中国取得“两大奇迹”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充足的底气、信心坚定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性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回答时代问题、指导现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是在伟大实践中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的前提是对各族人民强化五个认同。其中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休戚相关,习近平主席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从我国7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来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根本在于文化自信。深入研究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一)文化自信通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文化多元一体推进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凸显,其中文化思想作为一个国家的灵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如果不珍惜本国的文化,丢掉了自己文化这个灵魂,毋庸置疑,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无法屹立于世界之林。”[5]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体现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其二又强调对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各民族的文化独具特色,在历史的不断融合过程一起创造和发展了积厚流光的中华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愈发稳固。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基础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历史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是实现各族同胞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根基,是提高和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本源。文化认同意识通向民族认同意识。中华文化根茎繁茂、蓬勃向上,中华民族互不分离,二者之间牵丝扳藤的关系让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通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和必要环节。

(二)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一个文明古国,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经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经历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各族人民仍旧团结与共,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的集中体现,是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树立文化自信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精神的前提和基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外国的压迫,多次对外的抗战失败,导致本国“志士”开始对本国文化不自信,提倡学习西方的文化。但事实证明,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放弃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新时代以来,共产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适时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寻求中国文化与新时代的“完美”接轨。不可否认,假若没有强盛的综合国力,没有时刻团结的各族同胞们,就不会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但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就能够团结全国各族同胞,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够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实现伟大梦想。

(三)文化自信的力量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文化的自信推动民族同胞的团结,文化自信的力量巩固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由各族同胞携手共创,是独属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精神结晶,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不是一蹴即至的,它是经过上千年岁月的积累沉淀,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胶合剂”功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三个阶段里不断的把各族成员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的认识和有效发挥中华文化的力量,就能够推动和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强大的安全屏障。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明白中华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不竭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正是因为文化自信,各族的文化才能代代相传,中华文化才会生生不已。

三、坚持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无论哪一种意识形态,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工作应该主动出击,严守阵地。不要等到阵地失去后,再花费力气去夺回。尤其是2020年的中国处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期,以及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篇期,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强大的中国力量,最终实现伟大“中国梦”。因此,在百年目标交汇期,对各族同胞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这一前提,从中汲取智慧。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6]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本国的意识形态决定。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活的灵魂,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首先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历史和事实都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国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宝,也是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生命线。其次,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国革命中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化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文化,与时俱进,让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是在56个民族的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发展至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既是各族人民的融合史,也是各族人民推动、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56个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融合是有共性的,即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实质,是不同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信任桥梁”。在新时代,搭建全国各族同胞的“信任桥梁”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仅反映出新时期全国各族同胞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还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全国各族同胞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各族同胞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让各族同胞们为了同一个美好愿景结合起来,凝聚成为一个坚强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休戚相关的。前者为意识共同体提供了实现的方法和路径,后者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全国各族同胞们内化于心,自觉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创新文化话语权的实现方式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更要创新”。现在所提倡的文化自信,就是需要向全国各族同胞们积极宣传中国文化。一方面,在宣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新,要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宣传工作的话语表述。语言是传递感情的工具,多用各族同胞们耳熟能详的语言,往往事半功倍,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时刻牢记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要将政治化的文化转变成平民化。另一方面,文化作为宣传意识、思想的载体,更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媒介传媒,积极拓展文化自信的宣传途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强化文化自信的宣传效果,以早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把通过包装得富有时代感的文化自信话语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力求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