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洪,李景国
(重庆文理学院a.文化与传媒学院;b.文化遗产学院,重庆 40216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大学生“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2],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可见,高校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意义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热点,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提出了新挑战。我们积极探寻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激发其内生动力,构建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新路径,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伟大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是民族伟大复兴、社会道德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需要,高校需高度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引导学生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美贸易战、南海争端、台湾问题等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巨大挑战,使得国际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多变。如何应对挑战,化挑战为机遇,保障民族复兴的顺利实现,这一重任将落在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肩上。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离不开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并作为主要内容和终极目标,让学生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其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目前,多数大学生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比较强,但仍有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道德意识较弱,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道德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如药家鑫杀人事件、林森浩投毒、大学生不诚信等问题,表明部分青少年社会道德素养的缺失,因此急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培养。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社会道德培养的着力点”[3],帮助公民“更好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3]。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社会道德培养,可培育学生对自我负责、他人负责、社会负责、国家负责、人类负责等重要意识。同样也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这一途径,加强大学生“四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水平,从而满足大学生社会道德素养提升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4]教育强国就是人才强国,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在于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德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自我、他人、家庭、集体、国家等社会责任意识,树人就是提高人才专业技能。“高校人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提升高校人才专业教育能力的同时,要注重人才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和价值观念的构建。”[5]高校应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需要大学生走在建功立业的前列,而社会责任是大学生建功立业的内在动力,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柱。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必备素质,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更好地成才。事实证明,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成绩更为优秀、能力更为突出、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事业发展更为顺利、家庭更为幸福,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发展。大学期间,学生对学业、情感、社交、就业等有着内在需要,然而这些需要的满足,离不开学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应做到勤奋学习、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热爱祖国、保卫国家等。因而,学生个人成长需要担负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在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大学生成长发展与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需求不强、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模式不佳、践行社会责任动力不足等问题,致使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
当前,一些大学生比较关心自己的学习、升学、就业以及家庭幸福,有着自我责任的需求。“但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责任明显增强的同时却忽视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6],他们过于关注自我,注重自我责任,忽视对他人、社会、国家、人类的关心,对其他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淡漠,缺乏理性认知,对他人、社会、国家、人类等责任与自我成长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不清晰,认同感不强,导致对社会责任的需求不强。
部分高校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模式不佳,难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育内容过时。高校在进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时,未及时将党的治国理政新思想融入责任意识培育中,存在部分教学内容过时现象,缺乏时代感,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其次,培育方式有待改进。“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诸如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需求”[7],高校未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存在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方式单一,主要依靠思政教育课,教师主要采用口头传授的教学方式,对网络媒体利用不够,社会责任实践中忽略学生成长发展,导致培育缺乏吸引力。再次,培育未形成合力。当前还存在社会、家庭认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高校的事,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是思政课和辅导员的事等现象,以至于学生、教师、家庭、社会未形成教育合力,导致培育实效性差。
建立责任评价机制的目的是为更好培育社会责任意识,但学生社会责任评价作用发挥不充分,造成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首先,部分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评价机制有待建立。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但学生社会责任践行评价机制不完善,未能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建立社会责任的评价机制。其次,评价结果缺乏有效应用。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评价结果导向作用发挥不明显,学生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不够,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欠缺,致使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再次,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新时代,学生需求变化速度快,评价机制未及时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与完善,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如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激活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可将内生动力理念引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工作。“内生动力又称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以达到满足需求的的内部力量。”[8]为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需要探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深化学生认知,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需求;优化培育模式,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质量;健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践行社会责任动力;从而生成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推动力。
“内生动力产生的基础是需求,需求是内生动力产生的必要条件。”[8]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要积极探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转化为社会责任的需求,实现学生成长发展与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相统一。
1.探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要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需求,首先要探寻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脱离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及现实需求,将会影响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正视、重视、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9]学生成长发展中主要有自我发展需求、家庭幸福需求、人人互助需求、集体融入需求、祖国强盛需求、人类和平需求等,这些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发展的需求。主要包括学业需求、就业需求、能力提升需求等,这些自我发展的需求是产生其他需求的基础,只有学生有着自我成长发展的需求,才有可能产生其他需求。二是家庭幸福需求。大学生中因父母离异、多病、去世以及经济困难等原因,造成缺乏父母关爱,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也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他们有着被父母关爱的需求、家人经济支持的需求、家庭幸福的需求。三是人人互助需求。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网友调侃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们在宿舍,却各自低头玩手机。正是因为大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变多了,对同学间互帮互助、教师的关爱、人与人间的相互认可等社交需求变的越来越强烈。四是集体融入需求。大学生认为,在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其他学生组织中能交到朋友、培养兴趣、提升能力,他们有着关系融洽、和谐、友善等情感需求。五是祖国强盛需求。在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期盼中,大学生有着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生活幸福的需求。六是人类和平需求。中美关系、南海争端、病毒灾难等都是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他们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没有灾难,积极顺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流。以上六大需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点,帮助大学生认识成长发展需求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需求,需要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2.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要对学生开展自我责任、家庭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人类责任等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工作,要帮助学生清晰认知社会责任与成长发展需求的一致性,深刻理解践行社会责任将满足成长发展需求。只有学生对社会责任有了正确的认知,才会提升学生对社会责任的需求。一是让学生知道,自我成长需求的满足,需要学生对自我负责,通过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升综合素养等途径,才能得以实现。二是家庭幸福需求的满足,需要学生对家庭负责,做到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勤俭节约。三是人人互助需求的满足,需要学生对他人负责,尊重他人、乐于助人、互帮互助。四是集体融入需求的满足,学生要做到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融入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做到对集体负责。五是祖国强盛需求的满足,学生要做到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奉献祖国,做到对国家负责。六是人类和平需求的满足,学生要热爱和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做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负责。只有学生深刻认识到成长发展需求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必然联系,才有可能将成长发展需求转化为社会责任的践行,将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需求。
通过优化责任培育模式,提升培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实效性,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质量,增进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
1.丰富培育内容,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时代感。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责任意识培育中,不断丰富责任培育内容,提升社会责任培育的时代感,强化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助力学生成长发展。让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有关社会责任的最新内容,使学生明白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深刻理解担当社会责任与成长发展的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将成长发展需求外化为社会责任担当,对社会责任产生积极的认同,并激发其社会责任意识。
2.创新培育方式,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吸引力。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形成自我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驱动。其次,用好网络媒体。“当前乃至以后,互联网都将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场域。”[10]教育者利用互联网开展慕课、微课、网络答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责任意识培育的吸引力;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网络媒介,为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点赞、打Call,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使命感,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再次,注重责任实践。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支农支教、法律宣传与咨询等活动,促使学生在践行社会责任中受锻炼、长才干、作贡献,满足学生自我发展、人人互助、集体融入等需求,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吸引力,解决责任培育模式不佳的问题。
3.形成培育合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实效性。让有责任的人讲责任,增强培育的实效性。构建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四维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一是优秀学生是学生的榜样,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责任示范作用,开展朋辈责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让其带动和鼓励其他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满足学生自我发展、人人互助与融入集体的需求。二是高校教师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力量,“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德育主导作用”[11],展现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的高度责任感,用他们良好的责任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责任意识,营造人人负责、个个担当的校园氛围,实现全员育人。三是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家长通过座谈会、家校微信群、电话等方式融入责任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家庭的困难与需求,有利于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育,促进家庭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怀,满足学生对家庭幸福的需求。四是改革先锋、劳动模范、乡贤等社会优秀典型人物进行责任引领,将责任培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勇担国家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责任,满足学生对祖国强盛与人类和平的需求。
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是践行社会责任可持续的动力,要围绕需求和动力开展对学生社会责任的评价和考核,建立责任评价机制、有效应用评价结果、完善评价机制,促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1.建立评价机制,生成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通过走访学生、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按照学生对成长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社会责任评价机制。一方面采用分类别、分专业、分年级等践行社会责任积分制办法,按照自我责任、家庭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人类责任分类别积分,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不同,制定不同类别责任积分比重,对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精准考核、精细管理,激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使学生产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另一方面扎实开展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做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性,有利于生成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2.应用评价结果,提升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将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评奖、就业推荐等结合,并进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荣誉激励等,如评选“责任担当先进人物”“责任担当寝室”“责任担当班集体”等方式。一方面要对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者进行表扬与表彰,使学生在践行责任中得到肯定、收获快乐、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进而提升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要对不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者进行引导、教育、惩戒等,如对其谈心谈话、发放责任教育警示通知书、通报批评等,发挥责任评价机制的教育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主动践行社会责任。通过有效应用评价结果,让学生以践行社会责任为荣、逃避社会责任为耻,使学生养成践行社会责任的习惯,提升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化解学生践行社会责任内生动力不足的难题。
3.完善评价机制,维系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学生当前的成长发展需求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因此在社会责任评价中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及时了解和分析学生的需求变化,依据学生需求,不断完善评价机制,获得责任践行评价的最佳效果,维系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时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2]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要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类关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为责任教育的主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多样需求,优化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模式,健全践行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需求,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质量,激发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使学生在践行社会责任中成长发展,绽放人生光彩,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