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bert综合征合并巨幼细胞贫血1例

2020-02-11 02:58康虹阳佟长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脱氢酶黄疸基因突变

康虹阳,佟长青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Gilbert 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 GS)是一种先天性血清胆红素增高症,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合并巨幼细胞贫血非常少见,容易造成漏诊。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 例GS 合并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7 岁。因乏力、食欲不振1 个月,皮肤巩膜黄染1 周,于2018年7月19日入院。患者原于1 个月前大量饮酒后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未引起重视。1 周前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3.76×109/L,血红蛋白92 g/L,平均红细胞体积105.9 fl,血小板84×109/L,考虑为血液病至本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3.55×109/L,血红蛋白8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104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38.3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69 g/L,血小板75×109/L,网织红细胞3.3%;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47 u/L,总胆红素79.43 μmol/L,间接胆红素69.29 μmol/L,乳酸脱氢酶2 025 u/L,α-羟丁酸脱氢酶2 315 u/L。门诊以全血细胞减少原因待查收入院。既往史:2年前因贫血、黄疸在当地医院予以叶酸、维生素B12治疗后好转。查体:体温36.5℃,脉搏88 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压17.16/7.98 kPa,中度贫血貌,皮肤黄染,无蜘蛛痣及肝掌,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无腹水症,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完善实验室检查,血清叶酸浓度:21.49 ng/ml(3.38 ~5.38 ng/ml)、 维 生 素B12浓 度:84 pg/ml(211 ~911 pg/ml);直接及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阴性;肝炎标志物:乙肝表面抗体为阳性,丙肝抗体为阴性;抗内因子抗体为阴性;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未见球形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细胞系占34.5%,红细胞系占57.5%,红细胞系增生明显,以中晚红为主,部分可见巨幼样改变,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嗜多色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全片共见巨核细胞30 个,片中血小板散在(见图1);胸腹16 排CT 平扫无明显异常。诊断为巨幼细胞贫血,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入院后第10 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4.9×109/L,血红蛋白108 g/L,平均红细胞体积106.2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38.5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4 g/L,血小板227×109/L,网织红细胞7.9%;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41 u/L,总胆红素74.43 μmol/L,间接胆红素61.53 μmol/L,乳酸脱氢酶642 u/L,α-羟丁酸脱氢酶598 u/L。患者黄疸无明显改善,进一步查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为阴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基因突变检测为阴性;胆红素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UGT1A1基因)突变检测示UGT1A1基因存在变异,位于第1 个外显子(Exon1)的c.211G>A,最终诊断为GS 合并巨幼细胞贫血。

图1 骨髓象 (光学显微镜×400)

2 讨论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细胞DNA 合成障碍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临床表现为贫血、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损害等。因发生骨髓原位溶血,患者常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的表现。本例患者以乏力、食欲不振、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工作原因平素饮食不规律;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大细胞性贫血;肝功能示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明显减低,明确诊断为巨幼细胞贫血,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后,贫血逐渐好转,但胆红素水平无明显下降。分析黄疸原因,患者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可排除梗阻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追问病史,发现患者运动或饮酒后有黄疸表现,且母亲及姐姐有间断黄疸病史,应警惕患者是否存在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 缺乏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如GS,因此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G6PD基因突变检测及UGT1A1基因突变检测。本例患者外周血涂片未见球形红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为阴性,G6PD基因突变检测为阴性,可排除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G6PD 缺乏症;UGT1A1基因突变检测到UGT1A1基因存在变异,位于Exon1 的c.211G>A,最终诊断为GS 合并巨幼细胞贫血。

GS 是一种先天性血清胆红素增高症,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完全外显)。位于染色体2q37 位点的UGT1A1基因发生缺陷,导致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 UGT1)表达下降,间接胆红素无法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因此出现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该病多于15 ~30 岁发病,男性多见,多有家族史。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为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能有轻度乏力、纳差或肝区不适。剧烈运动、劳累、饥饿、创伤、感染,或者妊娠可能为诱因导致黄疸加重。该病预后一般良好,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戒酒、休息等方式减轻症状,并可试用苯巴比妥诱导UGT 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1]。该例患者UGT1A1基因的第1 个外显子第211 位的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导致编码产物中第71位甘氨酸变为精氨酸(Gly71Axg),此突变位点在日本人、韩国人及中国人中常见[2]。

GS 合并巨幼细胞贫血较少见,巨幼细胞贫血可表现为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与GS 相混淆,容易造成漏诊。因此在临床中遇到黄疸患者,无法用一种病解释时,应想到GS。需要临床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猜你喜欢
脱氢酶黄疸基因突变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传说中的快速解酒方法有效吗?
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乳酸脱氢酶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