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中对孙中山的一次袭用考证

2020-02-10 19:39刘泊霖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郑氏农学康有为

刘泊霖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康有为的袭用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建议光绪皇帝“变天下至法治”,其中谈到养民之法时说:

外国讲求树畜,城邑聚落,皆有农学会,察土质,辨物宜。入会则自百谷、花木、果蔬、牛羊牧畜,皆比其优劣,而旌其异等。田样各等,机车各式,农夫人人可以讲求。康氏此前不曾出国,所言“外国”情状必非亲见,而应为间接知识,即来自别人的言论或论著。那么,其来源为何可以考知吗?

从郑观应所撰写的《盛世危言》中《农功》篇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泰西农政皆设农部总揽大纲,各省设农艺博览会一所,集各方之物产,考农时与化学诸家,详察地利,各随土性,分种所宜(十四卷本将“分种所宜”改为“种其所宜”)。每岁收成,自百谷而外,花木、果蔬以至牛羊畜牧,胥入会考察优劣,择尤异者奖以银币,用旌其能。至牲畜受病若何施治,谷蟊、木蠹若何豫防,复备数等田样,备各种汽车,事事讲求,不遗余力。先考土性原质,次辨物产所宜,徐及浇溉粪壅诸法,务欲各尽地利,各极人工,所以物产赢余,昔获其一,今且倍蓰十百而未已也。

对比这两段文字,前者对后者地袭用是显而易见。康氏的《上清帝第二书》关于农学这一部分是从《盛世危言》的《农功》篇里袭用过来的。但郑观应的《农功》篇的来源又是哪里?虽然郑氏早年学过英语,在外国洋行做过工人,同时也认识了一些外国朋友,但实际上他本人除了很小的时候去过南洋各国以外,不曾去过西欧等国家,又如何能对“泰西各国”的农业情况有如此深的了解呢?

二、孙中山与郑观应的关系

1894 年2 月,孙中山怀揣给李鸿章的信,与陆皓东一起自广州乘轮前往上海。郑观应当时正在上海,他同盛宣怀也有交情。孙中山与陆皓东到上海后立即同往拜访。

郑观应在信里这样写道:

“敝邑有孙逸仙者,少年英俊,曩在香港考取英国医士,留心西学。有志农桑生植之要术,欲游历法国讲求养蚕之法;及游西北省履勘荒旷之区,招人开垦,免致华工受困于外洋。其志不可谓不高,其说亦颇切近,而非若狂士之大言欺世者比。兹欲北游津门,上书傅相,一白其胸中之素蕴……孙逸仙医士拟自备资斧先游泰西各国学习农务,艺成而后返中国,与同志集资设书院教人,并拟游历新疆、琼州、台湾,招人开垦,嘱弟恳我公代求傅相转请总署给予游历泰西各国护照一纸,俾到外国向该国外部发给游学执照。以利遄行。”从这封书信里可以看出此时孙中山主要有两个事情,第一是希望可以见到李鸿章,第二是在这封信中提及希望去国外学习养蚕务农的方法,所以希望能获得去往西方各国的护照。更重要的是,从这封信中透露出了郑氏对孙中山的赞赏,尤其是说孙中山“其志不可谓不高,其说亦颇切近,而非若狂士之大言欺世者比。”可以看出郑氏对孙中山思想极为认可,但如果只是通过这次匆匆拜访见面,就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不大妥帖,即便两人是同乡,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讲,郑观应也应该不会这样大力为他引荐。所以郑观应在此之前就应该与孙中山有过往来。那么事实上是怎么样呢?

郑观应生于1842 年,孙中山生于1866 年,两个人虽然都是香山人但是年龄上却彼此差了24 岁,那么两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在1885 年,郑观应摆脱了香港当局地扣留后,大约有六年的时间在澳门养病,此时的郑氏还在努力撰写《盛世危言》,而1887-1892 年孙中山都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而孙中山从香港到香山翠亨村必然要途径澳门。当时郑观应虽然是在澳门养病,但实际郑氏早已经在商界和政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在此之前郑氏早已经写完《救世揭要》、《易言》这两本书,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出郑氏想要改变当时的中国以及救亡图存的办法。孙中山则是早年留学外国,接受了很多西方思想和学说,同时在此期间面对着国家的屈辱,也萌发了要拯救中国的决心,两人此时的思想是相近的。而孙中山与郑观应的第一次接触,应该是1887 年孙中山到过郑氏大宅,并且据郑观应的儿子郑润燊说“孙中山至少两次到过澳门的慎馀堂,也到过上海的家中别后有书信来访,……郑观应对于孙中山也有过资助。”所以在澳门的这段时期他们两人有过密切的来往,尤其是到了1893 年夏天,孙中山在澳门还曾受郑观应的要求,加入兴中会。所以在1894年,当孙中山找上郑观应后,郑氏才可以在推荐信中对孙中山大加赞赏,同时对于孙中山有志于农桑之学非常了解。

三、孙中山与《农功》篇

1894 年6 月孙中山和陆皓东到达天津,虽然并没有得到李鸿章的接见,但是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到:

“游学之余,兼涉树艺,泰西农学之书,间尝观览,于考地质,查物理之法,略有所知……遂劝农人栽鸦片,旧岁与农隙试之,其浆果与印度公土无异。”

从前文郑观应给盛宣怀的信里提及的“有志农桑生植之要术,欲游历法国讲求养蚕之法”都可以知道,孙中山早在游学期间就对农学已经略有研究和考察,并且在这篇文章里还着重提到了他因为考察土地后,发现不适合种植禾或者桑树,因此在当地种植鸦片。从中都可以看出此时孙中山是想要在农业方面一展所长。

并且早在1890 年《致郑藻如书》里孙中山也提到:

“今欲以平时所学,小以试之之一邑,以验其无谬,……伏以台驾为一邑物望所归,闻于乡间,无善不举,兴蚕桑之利,除鸦片之害,俱著成效。倘从此推而广之,直可风行天下,利百世。”

从《致郑藻如书》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希望运用自己所学的农学知识在中国进行实验,使得农业获得振兴,以此来去除鸦片带来的危害。由此可知孙中山从游学一直到上书李鸿章这期间,一直从事对“农桑之学”的研究,他也更希望通过拯救农业来改变当时鸦片给中国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一时期,孙中山必然对农业有着较深的见解。

而郑观应在《农功》篇里提到:

“今吾邑孙翠溪西医颇留心植物之理(十四卷本将“今吾邑孙翠溪西医颇留心植物之理”,改为“今粤东有肄业西学者留心植物之理”。),曾于香山试种莺粟,与印度所产之味无殊,犹恐植物新法未精,尚欲游学欧洲,讲求新法,返国试办。惟恐当道不能保护,反为之阻遏,是以踌躇未果。”

《农功》篇所说孙翠溪西医应就指的是当时在澳门行医的孙中山,可以看到孙中山此时已经在试种罂粟了,与上书李鸿章时所写到的种植罂粟的情况正好是先后关系,郑观应写《盛世危言》是在1886 年之后,一直到1894 年才出刊。前文所说,郑氏与孙中山是在1887 年以后有的来往,这一时期正是郑氏写《盛世危言》的时间,孙中山也在研究“农桑之学”,并且孙氏对于农学的研究在早且较为精通,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发表在后,而从《农功》篇的行文的风格和思路来看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信也大体相近,据孙中山生前向戴季陶谈及,郑观应《盛世危言》曾采用其两篇文稿。孙中山的同学陈少白也肯定确有其事,并说其中一篇论及农业。与孙中山认识较早的冯自由,在其《革命逸史》中则明确指出《农功》一文为孙中山所作。因此笔者认为郑氏的《农功》篇应是脱胎于孙中山的底稿,郑观应对其再进行润色和修改,或者可以算作是两人一起写的文章。

综合来看,孙中山早年游学便对农学一直感兴趣,并希望借此能够一扫中国此时鸦片之害。孙中山在1887 年有幸与当时正在写《盛世危言》的郑观应认识并在那一段时间交往密切。往来期间,郑观应从孙中山那里听了很多关于国外农学见闻以及知识,对其极为的欣赏,此时孙中山正好写了一篇关于农学的文章,郑观应如是决定将这篇文章修改后收入自己的《盛世危言》里。康有为在1895 年《上清帝第二书》中关于养民之法的内容,应该是直接从《盛世危言》里抄录出来的,但实际上康氏并不知道,其所袭用的真正来源应该是孙中山的文章。1892 年,孙中山得知康有为致力于西方学识,想和他深入往来,康有为却说“孙某如欲订交,宜先具门生帖拜师乃可。”1895 年,孙中山成立农学会以后,还是有心希望康有为和他的门徒陈千秋加入,康有为当再次拒绝,陈千秋虽有心加入,但是碍于老师立场,也随之拒绝了。最后,本文考察了康有为对孙中山文章的一次袭用,同时对揭示孙中山早年的思想及交游也是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郑氏农学康有为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康有为撰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