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才锋 许蕴文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73)
高职院校是具备办学资质和教育功能的组织机构,设有执行教育工作的院系干部和教师队伍,同时还含有与院校存在合作关系的其它企业成员。行政人员是院校内从事人力、后勤等方面工作的职工群众,他们的工作任务繁琐复杂、缺乏技术含量,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都存在可提升空间。高职院校要通过继续教育工作,使职工群众能够享受到和大学生群体同等的教育机会,对校内行政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过程中的持续培养。
继续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成人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能够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较为可靠的学习机会,帮助想要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和知识储备的社会人员,使区域内人员整体素质有所提升。高职院校在推荐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课程时,通常会涉及到学历证书的含金量问题和报考专业问题。而大部分职工群众都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更重视学历证书在就业、考证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对怎样提升自我价值和学习专业知识,存在更多求知欲心理和对文化内容的渴求心理。高职院校在对外招生的同时,也应当对校内教师群体以外的职工群众开放招生名额,帮助院校内的行政人员进行自我提升。结合行政人员的在校工作时间,合理安排继续教育的课程学习时间,为人员提供工作时间以外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专业知识不够充足、想要学习新技能的行政人员,能够通过院校内的教育课程和教师指导,完成对自身能力和个人价值的考察和提升。
继续教育作为毕业学生进行学历提升的一大途径,常常被人们当做是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中一种模式,认为只有大学生群体才能接触到这类课程。而继续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分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模式,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职工两大群体进行招生。高职院校所实行的教育体系,更偏向于对受教育人群,进行综合素质、岗位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教育。院校部分专业仍旧采用学历教育模式,将学生群体在提升学历过程中的培训需求,进行了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就业、放弃继续教育课程后的升学等方面的具体了解。继续教育在实现受教育群体的学习功能上,与其它办学形式并无不同之处,但缺乏对教育主体目标的准确分析。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受教育人群中的所有群体,不把大学生群体作为发展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可以校内行政人员的职业规划为实例,进行需求继续教育职工群体的深入分析,实现继续教育课程的全面开发和受教育主体目标的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主要以建设专业课程内容为主,对理论知识教材的讲解和主讲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岗位需求和人员储备计划,强调实现教师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的教育功能,对工作自身所要实现的受教育质量不够重视。高职院校所实现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围绕招生计划和在校学生,进行院校课程的讲解和项目研发,不能够将学生在校教育和职工继续教育实现完全分离,使继续教育没能有清晰的主要功能,成为了学生毕业后首要选择的学历提升形式。部分院校不能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应用合理的教育模式,重视对学生学历教育的衔接过程和教育过程沟通,忽视了院校开展教育工作的主体功能性,这使院校不能实现自身职工业教育模式的教育模式。由于自身工作要求被下放到高职院校,参与院校行政工作和教育课程的职工人员,通常以院校专业课程建设项目的开发人员而存在,缺少在校内学习课程知识的整体过程,也是教育工作在发挥主要功能时的不清晰体现。
高职院校的教育条件,与开设专业和院校资源有一定关系。院校内执行继续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是影响受教育人群思想理念的基层工作者,也是应用和开发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工作者。高职院校实现更好的教育条件,要有工作者和工作设施的整体性支持,需要受教育人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认同感。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不够科学,让技术人员缺乏演示专业技能操作的课程环境,使课程所需设备没能得到及时填充。部分教育课程应用的专业设备,要从其它开设同等专业的院校中进行调取,这给继续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不便利。由于院校教育条件上的不平衡,部分院校更重视继续教育课程内的理论知识讲解,以较为传统的办学讲座方法为基础,帮助受教育人群进行课程教材的整体性理论,缺少对他们专业技能的科学教育模式。高职高校的多数行政人员,对教材理论有着学历教育、工作经验等方面的重要见解,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质疑,更倾向于在科学的办学模式下参与继续教育过程。
高职院校面向外界人员开展的招生工作,重视人员适应教育课程的整体过程和人员接受职业培训的群体效果,方便处理人员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问题,强调人员所能实现的职业规划和职场地位。校内行政人员普遍存在稳定的职场地位,缺乏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和具体了解,更重视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需要他人对自身进行系统化的详细了解和教育要求。院校应当面向校内行政人员,建立提升此类人员职业素质的培训组织,对人员进行集中化、专业化的岗位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操作指导,减少人员在学习教育课程时出现的基础性问题,避免行政人员对继续教育课程的不适应现场。针对行政人员学习专业技能时轻理论、重实效的认知问题,实现培训组织内部的课程指导方案开发,结合行政人员的自身能力和职场经验,进行课程教材使用和人员操作指导等方面教育工作,使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能得到培训。
高职院校在开发继续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对课程人员和课程内容进行统一管理,方便受教育人群对教育课程的在校学习。网络途径是部分院校为受教育人群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这让部分想要接触校园学习环境的职工人员,缺乏对教育课程质量和院校办学声誉的信任。院校要考虑到人员的受教育环境,做好校内课程应用环境的指导性管理。结合职工人员学习教育内容的课程安排,进行教育环境、培养方案等管理目标的细致探讨。依照职工所在企业的人员培训要求,为职工提供与他们自身工作有关联的在校继续教育,克服受教育环境和课程应用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管理问题。帮助校内行政人员参与课程的在校教育环境,使人员能够发挥本职工作的专业素养,对其它企业职工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中的工作协调。对行政人员的个人价值进行考量,了解他们对其它企业职场环境的初印象,管理好校内职工群体在专业素养、职场生涯中的发展可能,不断加强在院校教育环境中的课程管理质量。
职工人员教育模式是指人员在稳定工作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具体模式,是以各大高职院校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办学模式,为提高职工人员的知识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高职院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的职工人员教育模式,选择适合继续教育工作的模式框架和教师队伍,实现院校在办学形式、培训计划上的多样化,减少教育模式对教育工作环境的限制。调查校内行政人员对教育模式的真实看法,开展对职工人员继续教育过程的研究工作,对职工人员与在校学生之间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质量,进行环境因素、专业因素等方面的详细了解。围绕继续教育所实现的理论知识讲解和技能操作指导,找出职工人员学习知识技能的整体规律,对人员积累相关经验的过程进行指导,开发出职工继续教育和学生继续教育的不同应用模式。结合教育模式在开发经验,应用机制等方面的不足现象,对高职院校的职工人员继续教育过程,实现网络技术、学习理念的持续输出,帮助职工人员了解职场技术需求和知识更新情况,使继续教育的应用模式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推动作用。
继续教育课程是帮助人员提升自我能力的办学形式,通常由区域性办学机构进行课程教师队伍的组建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开设继续教育课程的办学机构,要为咨询课程的所有人员提供受教育方案,围绕受教育人群素质和群体学习目标的变化,增加校内热门专业课程的开设班次。通过对教师队伍进行组建要求,使队伍存在人才储备和教学质量上的高品质,为专业课程供应大量的教育学人才,满足受教育人群在继续学习过程中的教师需求。根据校内行政人员对继续教育课程的发展看法,举办面向高职院校所有人员的课程专业探讨活动,征集需求量最大的专业课程方向。将行政人员作为参与课程继续教育的实验群体,不断开发适合更多职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课程。根据受教育人群在课程专业方面的需求程度,增加需求人数较多的冷门专业课程,发挥院校在教师队伍资源上的独有优势,实现继续教育课程在不同招生计划中的开设价值。
行政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是他们参与继续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高职院校要结合行政人员及其所在职工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展有利于人员学习过程的继续教育工作。针对继续教育在目标、功能等方面存在的现状问题,对教育工作进行应用模式、培训组织的整体分析,结合受教育人群在财务、计算机等方面技能的学习需求,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覆盖范围、专业内容的持续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