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歌莹
(长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就笔者近一年的走访和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春地区的老年大学大概有三十三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省属的吉林省老年大学和长春市属的长春市老年大学。以位于长春市亚泰大街上的长春市老年大学为例,该学校教学面积为50000 平方米,设有电子琴、古筝、数码钢琴、舞蹈、形体等音乐类课程。教学和设备设施现代化程度较高,以长春市老人为主要招生对象,并设有老干部艺术团,从2003 年开始,在十个县市区建立了12 个社区老年学校,在校生有6000 余人。其他的30 多所老年大学,总计可以容纳4 万余名老人在老年大学学习。这看似一个很大的数字,但长春老年大学的工作人员坦言,这仍然无法满足老人们学习的需求,仍然有很多老年人报不上名。长春市现有148.5 万60 岁以上的人口,占长春市总人口的19.7%,而且这个数字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到2030 年,长春市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数的30%,可见老年教育事业亟待发展,规模亟待扩大。
除了在招生数量上难以满足老年人学习的需求,在教学环节方面,老年大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数学校在教材的选用上较为混乱。以某社区老年大学的声乐课程为例,笔者走访后发现,有些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倾向于专业院校的声乐教材,乍一看貌似很专业,但仔细研究则会发现这根本无法达到教学效果。有些歌曲难度很大,使用的是多数老人都不认识的五线谱记谱,教师们只能是用口传方式,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学进度上也无法系统性的安排,难易程度难以掌控,往往是随机的教授,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其次,老年大学师资有限,教学内容单一。很多社区的老年大学因人设课,没有持续性。私立的老年教育机构受到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还会出现教师流动性大、优秀的业务精英难以在一所学校长期任教的恶性循环,甚至由于恶性竞争,随时面临关门倒闭等现象,难以保证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
最后,老年大学本身的局限性,很难为老人提供更高级别的音乐活动,社会参与度较差,音乐活动的范围仅限于老年合唱、集体舞等音乐水平要求不高的艺术形式。据调查,全市老人中能够参与到市里、区里组织的文艺活动或者定期有音乐生活的老人不到1%,老年市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也迫在眉睫。
大学音乐的教育资源比较老年大学而言是相对雄厚和宽泛的,无论是音乐的教学活动、科研实践还是其他的学术活动等,都完全具备为老人提供良好音乐教育的条件。据资料显示,国外很多的高校也为老年人教育提供很多社会化的服务,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老年人对教育需求的程度来看,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来服务老年人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首先,高校具备对老年进行音乐教育的场地和相应教学设施,能够有效弥补老年大学以及社区大学所欠缺的教学设施紧缺等缺憾。现阶段,高校在社会文化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培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接社会中最热点的老年教育,正是让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音乐教育的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其次,高校的音乐教师在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高校教师参与到老年音乐教育中,可以有效的衔接高校和社会文化传播,可以让优秀的教学方法、高雅的教学内容得到更好的运用,也可以提高社会整体音乐文化的水平。此外,高校教师资源稳定,学术水平过硬,并且拥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可以根据学员整体的水平设置更加合理的课程。免费的校园音乐会、艺术巡演等活动,可以帮助老人开阔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也是高校响应政府号召服务社会的有力举措。
综上,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老年教育,是对老年大学或社区大学的强有力的补充,也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环境下的有利举措。老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大学不可逃避的责任,在与社区、老年大学、群众艺术馆等合作的基础上,高校还可以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指导,也可以让大学生在节假日走进社区,为老年群众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开展各类文艺讲座,普及音乐常识等。
针对老年人的教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欣赏什么样的音乐?学习什么样的内容?这是老年音乐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对老年学员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多数的老年人是退休后在在心理上对社会关系较为依赖,从而引发的找个“组织”继续学习的愿望。老年人从社会的建设者、劳动者变成了社会供养的“闲人”,生活从以前的忙忙碌碌变成了闲在家,社交明显减少,逐渐淡出社会圈。这种失落的心情导致老人们需要一个集体来缓解和释放,老年大学正好解决了这样的社会问题。而高校参与到老年人的音乐教育之中,带来的好处更是巨大的。
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大多数学习了声乐、钢琴、音乐教学法、乐理、视唱练耳、合唱等课程,这些课程能够保证学生在高校具备了教授各类人群音乐课程的能力,也能够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课程进度安排。老师或者高校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老人们学习能力的高低、年龄、接受能力以及音乐的基础等多个方面,划分教学组,循序渐进地进行老年音乐课程的教学,总而最大可能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大学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设置,是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在毕业时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的基本保证。所以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走入大学音乐课堂,我们也需要合理地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使老年人的音乐修养和艺术品位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替老人们圆上一个学习音乐的梦想,使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应了解老年人所需,开设实用、速成的群众音乐课程,例如声乐基础、器乐演奏基础(二胡、电子琴、古筝等)、合唱、舞蹈等,这类课程,这类课程正是老年人可以快速展示自我风采,融入集体的敲门砖,提升老年人学习音乐的自信,改善心情,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另外艺术实践也是音乐课堂展示教学成果作重要的手段,因此,针对老年人的音乐教育,实践课程更是音乐课程教学中的重头戏。在大学中开设的音乐学院,可以很好地满足老年人艺术实践的需求。大学中经常举办的各类艺术展演、器乐、声乐比赛等活动,可以适当的让老人们参与。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合唱团、民乐团等,邀请基础较好的学员参与排练和演出,利用大学的假期、节假日等场地较为空闲的时间进行排练和表演。
在教室的安排和音乐设施的使用方面,由于大学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在校生的教育,所以可以采取分散周末授课、寒暑假集中授课的模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闲置的时间并结合大学中成人教育模式,线上线下结合进行授课,颁发相应的学习证明、获奖证书以资鼓励。
进入21 世纪,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地尝试解决老年人教育的问题,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等等,都可以为我国老年教育新模式的探讨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条件。在美国,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表,将开设的课程分别列在表格上供老人选择,学员也可以自己选择授课的方式和地点,了解学费及其他的支出情况。学员在完成相应的课程之后可以申请相对应的结业证书甚至可以准许颁发文凭。这里要借鉴的就是美国社区的大学里授课教师多数来自于综合性大学,老人也可以自己选择去社区合作的大学上课,无论是课程的选择还是授课方式都非常的灵活。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的几点新的大学老年课堂教学的模式,如下:
(1)政府公办的老年大学包括社区的老年大学,可以申请聘任大学中在职的教师进行教学,定期的聘请相关专家到学校讲学、讲座,针对出现的问题适时的提出解决的方案,给予及时的指导。
(2)由于目前社会上开设的老年大学还是存在“一位难求”的情况,建议各个大专院校,特别是职业学院,能够利用自己教学资源上的优势,承接老年人入校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单独为老年开设学习的区域,选派优秀的教师进行专门的教学,还可以让本校的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活动,可谓是一箭双雕,既解决了老人学习的问题,也为学生就业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3)持有办学资格的私立学校,可以由政府监督开办老年音乐教育,收费应由政府定价。学校开办老年人喜欢程度高的专业,经过考试也可以颁发正规的结业证书。办学能力不足的私立学校,可以通过外聘,合并等方式予以整合,力争在2030年,长春市的每个区,至少有5-10 所老年大学,全市可以接纳老年人入校学习的大学达到十所以上,大大改善目前的教学资源不平均,社区教育流于表面的现状。另外,没有长春市户口的外来居民,也应该在提供居住证明的条件下,可以进入老年大学学习,让他们都享有接受老年教育的权利。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尤其还有很多空巢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笔者作为高校音乐学院的教师,真切地希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机构的鼎力资助下,可以让高校的教学资源、乐器资源、场地资源、学生资源等帮助老人们完成他们平生的夙愿,提高他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创造和谐社会。也希望相关高校能够重视老年社会教育,为我国老年教育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