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及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启示

2020-02-10 19:14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通识理念大学

孙 赫

(吉林开放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一、通识教育与开放教育基本理念

近年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通识教育旨在全面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提升精神境界和人生质量的教育。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可以说,通识教育比起专业教育更注重培养人全面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是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969 年英国开放大学成立,其办学理念“给人、地点、方法和思想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学习平台”是对高等教育基本模式的一次跳跃性革新。世界各国在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陆续开办开放大学或远程教育大学。2012 年中国的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成立,2020 年底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也即将更名为开放大学,我国的开放大学脱胎于1979 年成立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从教学模式方面来讲是以网络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开放大学成立较晚,国内普通高校已经广泛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但从教育理念上讲,通识课程更适合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开放大学通识教育,目的是要加强开放大学通识课的比重,提升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并且在终身教育的视阈下,推广开放教育通识课的受众面,让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学员,乃至有学习需求的社会大众同样能够获得开放大学通识课程的教育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其中就蕴含着通过网络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有通才能力的人才的要求,这正符合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培养人才模式的定位。国家开放大学应顺应形势,大力开展通识课教育,承担起大范围普及通识教育的作用。

研究通识教育与开放大学相融合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适应我国新时期转型发展对通才型人才的需要,也适应全国电大系统转型开放大学对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其次,通识教育有利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开放大学通过网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广泛推广。再次,我国开放大学通识课教育比重较低,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对通识课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亟待改革。

二、通识教育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研究通识教育与开放大学相融合,首先要了解国内外通识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国外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发展情况

通识教育的理念由西方传入,最早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应受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而不是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

通识教育在国外以美国的通识教育最为典型。美国通识教育从1825 年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开始,历经近两百年的发展,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较为完善,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通识教育理念植入高等教育。美国高校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安排非常细致,管理严格规范,通识课程的师资配备优先于专业教师;其次,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十分重视经典著作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经过精挑细选之后的古今名著是通识课程的最佳内容,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安排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理解,比如芝加哥大学在本科各年级均开设经典著作阅读的通识课程;最后,以培养视野开阔、知识全面的人才为目标。美国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去了解全球各国的文化,注重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口语表达、文书写作等基本技能,课程的内容十分广博,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涉及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道德、外国文化等六个领域,总共安排10 门课程,其中文学艺术3 门,历史2 门,科学2 门,社会1 门,道德1 门,外国文化1 门,除了主修领域,其他课程均是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必修课程都是通识教育类的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英国大学通识教育跟美国一样继承了自由教育的思想,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而是秉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的理念,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的思想。从总体上看,英国大学课程设计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通识教育或自由教育的理想,主要通过设置学科群、设立基础学年、开设跨学科课程及设置联合专业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综合化的知识基础,突破了各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藩篱,建构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

在英国,开放大学发展最早,教学质量享誉全球。英国开放大学在成立初期在教学模式上与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基本一致,但其运用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介开设旨在广泛传播基础知识与文化的课程却将通识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例如其与BBC 联合制作的课程节目涉及内容非常丰富,2007 年,有20 多个电视系列节目印有英国开放大学的标识,如:《海岸》《我们时代的孩子》《中国的学校》《化石侦探》《格里罗宾逊能弄好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吗?》《詹姆斯梅的大想法》《苏格兰历史》和《奥林匹克梦想》都是开放大学制作的节目,其中《海岸》因为制作质量高而获得大奖。另外,为纪念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英国开放大学还特意制作了《生命之树》《达尔文危险的想法》和《多尔蒂在达尔文的花园》三个纪录片。这些节目无疑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形式,利用电视及网络传播,不仅开放大学的学生可以学习,而且还让所有感兴趣的普通民众任意选择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

2、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具有全面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高校都进行了通识教育模式的尝试,已衍生出较为知名的通识教育典型模式,如北京大学模式(实验班+选修课模式)、武汉大学模式(全校性选修课模式)、复旦大学模式(成立通识教育本科学院)等。但是,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注重专业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仍然持续,通识教育未能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处于高等教育下游的成人、高职、远程开放院校,通识课仍处于附属地位。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都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不同,研究可集中在四个方向:

首先是关于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的研究,如厦门大学张亚群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7 年7 月发表的《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探析》一文回溯了民国时期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发展,总结了近代教育家通识教育的理念内涵在于:在教育目的上注重人格修养,倡导生活教育;在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上崇尚通才教育,主张先通后专;在文化选择上,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融会中西文化;在教育路径上,重视教育教学诸环节,发挥整体育人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王新凤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 年5 月刊发表的《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本土化实践路径探析》,论述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借鉴欧美、回归传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本土化的通识教育实践路径,但仍需要澄清概念误区,明确通识教育内涵,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重视实施效果评估,加强本土文化认同,构建富有中国特色、高校个性的通识教育模式。

其次是关于国内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转型的研究。如厦门大学别敦荣、齐恬雨《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2018.1)一文论述了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体现在通识教育的地位显著提高,通识课程体系更加深化,通识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机制得到加强。同时分析了一流大学通识教育仍存在理念陈旧,课程体系建设视野狭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未见进展等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策略。江西师范大学的肖伟萍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困境与重构》(2017.2)着重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她也认为地方院校存在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片面,通识课程质量不高,师资素质失衡,专门管理机构缺位等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的吴琦的《高校历史学类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建议》(2018.2)一文聚焦历史类通识课,他认为历史学类通识教育应当居于主干地位,然而高校历史学类通识课缺乏统一认识,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类型学校推进历史通识课程上的力度、层次与水平不均衡。应当推进高校历史通识课程真正成为现代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

再次,利用Cite Space 软件分析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吉林农业大学的林琳、安泽会(2017.5)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刘文(2018.1)不约而同利用Cite Space 软件全面分析CNKI 数据库近三十年来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林琳、安泽会通过分析得出在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议题下,学者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通识教育内涵及其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之间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三个方面,并得出学者研究通识教育仍然聚焦概念辨析及教育本土化的探索的结论。刘文通过数据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

最后,关于开放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通过CNKI 检索开放大学和通识教育,检索到的研究仅为十几篇,相对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检索的数百篇,开放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十分薄弱,且作者大多是开放大学及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如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韩瑞婷《远程开放教育中的通识课程改革》(2012.4)、王宁宁的《北京开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初探》(2014.1);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王赫《开放教育中发展通识教育之策略》(2013.12)、田润娴《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开放教育专业建设》(2014.12)等文章,都对开放大学的通识课程建设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但都论述得不够详尽,且未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特别是未见国家开放大学的老师和专家针对通识课程进行研究。可见,以网络教学模式为基础,最适合拓展通识教育的开放大学亟待加强在通识教育领域的研究。

三、通识教育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启示

通过对通识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回顾,对我国开放大学有如下启示:

1、利用开放教育的优势推广通识教育理念

开放教育通过网络采取多媒体教学为主,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取消和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封闭式课堂教学相比,开放大学开展通识教育不仅仅是理念相符,还可以利用从中中央到地方的层级体系优势,较为便利地共享全系统内的优质教学资源,统合师资力量、统合教学团队,再用统一的网络学习平台,不仅能让开放大学的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将开放大学的通识课程内容面向社会大众,成为随时随地随心能够学习的终身教育平台。

2、必须改变通识课程在开放大学教学体系中的比重

目前,我国国家开放大学教学体系中,已开设有相当数量的通识课程,科目包括历史文化、哲学、地理、法学、教育、军事、礼仪、书法、音乐、舞蹈等。但是通识课在开放大学各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比非常低,比如社工本科、汉语言文学本科等专业通识课程仅占全部课程分类的2%,学生仅要在众多通识课中选修一门即可,这种情况不仅无法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也会造成通识课程选修人数过少,课程资源浪费的结果。美国大学学生通识课程所修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国内的南京大学本科前两年一般为通识课为主,后两年以专业课为主,通识课占比接近一半。开放大学的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需要通过通识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因此将通识课提高到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较为合理。

我国开放大学正处于全面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势必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因此,研究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开放大学相融合,是一条值得开放大学推进的改革方向。

猜你喜欢
通识理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