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爱, 祁艳霞, 李风燕, 王桂云
(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5)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护理服务对服务质量和护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满足群众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护理服务领域也逐步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拓展,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疾病防控、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康复促进等方面延伸,以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主体的基层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期间要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延伸至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基层护士培养,不断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质量。由此可见,面向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护理人员,不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较高的需求。
目前面向基层护理岗位培养护理人才的大多是专科(高职)和中专层次护理院校,县级医院护士、社区护士以专科和中专学历为主,护理专科和中专院校根据自身的特色与实际情况在基层护理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探索,而关于本科院校面向基层护理岗位培养护理人才的研究较少,这就导致基层护理人员虽然基本可以从事基层工作,但大部分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或核心能力处于中等、中下或合格水平,并在某些能力维度上存在不足,这与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护理服务要求不符。
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健康中国建设,满足基层护理服务需求,培养面向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护理人员,成为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护理界针对基层护理人才培养和实践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护理界在研究某一护理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时引入了岗位胜任力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1]在1973年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岗位胜任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促使员工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并且在该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的总和[2]。护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也运用岗位胜任力理论对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析,并指出护理岗位胜任力是指促使护理人员能够胜任护理工作并且在护理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护理知识、技能、能力、特质的总和[3]。依据这一界定,护理专家根据不同层级、不同岗位护理工作要求,分析探索了各自岗位的岗位胜任力,涉及到临床(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多个方面,以临床(专科)护理岗位胜任力研究居多。向宇[4]构建了医院病房护士长胜任能力模型,郭丽[5]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和问卷访谈提炼出老年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框架,谢晓宁[6]构建了内科门诊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等,孙晶等[7]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了精神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估指标体系,这些研究既注重了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胜任力的共同性,又区分了其岗位胜任力的差异性。
关于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研究方面,大多集中在社区护士岗位胜任力研究上。如王敏等[8]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这4个国家总体分析了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要求;陈鑫等[9]研究指出,社区护士胜任特征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社区护理较医院护理工作覆盖范围更广,对护士的胜任特征要求更全面。翟艳萍等[10]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结合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全科护士(本研究中全科护士特指社区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由此可见,现有研究未考虑新医改形势下对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赋予的新职责和新使命,对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研究不够全面和清晰。
由于护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护理专业的学习离不开在学校与医疗卫生单位的协同培养。当前护理人才的协同培养主要从学校和医院合作的角度进行,这与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医院有关[11]。国外大学非常重视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日本圣隶克里斯托弗大学护理系本科学生的临床实习是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的[12];澳大利亚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每一学期都设有临床实践课,其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课比例为2∶1。沈琴珍等[13]指出英国Edinburgh大学本科护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比例为1∶1,临床实践分课间见习、寒暑期实习和护理注册前实习。国内护理教育上,俞茹云等[14]通过研究发现校院合作融合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生的临床职业能力,尤其对护生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最为明显。张传霞等[15]指出“校院循环,实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可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虽然院校协同培养模式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实施方面依然不够全面和完善,培养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生见习以及实训基地实习等个别层面,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院校深度融合方面的内容较少,院校协同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也折射出医院参与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护理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在安排学生临床实践、建立实习基地时,大多选择城市三级医院进行合作,学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指县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合作培养护理人才的研究和实践不够深入。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医疗卫生服务重心下移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也必然要求基层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从基层护理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护理院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关青等[16]立足面向基层、服务于基层,培养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全科护理人才,通过修订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运行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建教学支撑环境,实现育人目标;陈国忠等[17]构建了“三合一、三突出”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赵丽荣[18]对中职卫校为社区、农村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模式进行探析,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思路、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针对当前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研究尚不系统,导致了护理院校基层护理人才培养上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要。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护理界对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部分护理院校对基层护理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些实践,为基层护理岗位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医疗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的形势下,基层护理服务需求越来越高,面向基层护理岗位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①对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的界定不够清晰和全面;②基层护理人才培养中“学校、医院、社区”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③面向基层护理岗位的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因此,本课题以需求为导向,适应新形势,整合县级医院及社区护理岗位的主要职责及工作内容,运用岗位胜任力理论分析县级医院和城乡社区护理岗位需求,构建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模型,并从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出发,充分调动学校、医院、社区的积极性,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层次上,重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基层护理服务需要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护理服务对服务质量和护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分析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创新校院社区协同培养机制,重构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培养符合基层护理服务需要的护理人才,对提高基层护理人员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基层护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课题也可对其它地方本科护理院校起到指导、借鉴作用。本课题运用岗位胜任力相关理论,提出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模型,解决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内涵界定不统一、不系统问题,对推动护理岗位胜任力理论研究、丰富和完善岗位胜任力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在阅读文献及调研的基础上,以满足基层护理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为支持,以岗位胜任力理论为指导,构建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更新育人理念,以“学校-医院-社区”协同为保障和依托,以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校院社区协同培养体系,并加以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针对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护理需求及护理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专家咨询、访谈、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运用岗位胜任力理论对基层护理岗位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从“专业素养、服务特征、协作能力和个人特征”4个维度构建出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模型,从而明确基层护理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为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与基层医院和社区的紧密合作。成立由学校、医院、社区专家组成的“校院社区协同育人理事会”,制定《校院社区协同育人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成员的职责和义务,解决教师聘用、专业教师锻炼、教育资源共享、实习基地建设、学生见习实习等问题,全面推进学校与医院、社区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和合作发展,调动学校、医院、社区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开展教学、组织评价等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为构建和实践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校院社区协同培养体系保驾护航。
以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在校院社区协同育人机制保障下,更新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理念,从以下5个方面重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3.1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体系:集合学校、医院、社区专家,依据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模型,将基层护理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转化为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确立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形成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体系。
3.3.2 构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依据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适应基层护理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转变理论知识传授脱节于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滞后于岗位需求的状况,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与基层护理岗位需求的一致性。
3.3.2 构建“以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遵循能力形成和发展规律,围绕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运行3个方面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和技能操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3.3.4 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依据基层护理岗位胜任力,编制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3.3.5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 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院校社区协同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本课题主要从师资、条件、经费3个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支持和保障机制。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